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三座新坊旁边,五顶临时搭建的军绿色帐篷格外显眼。帐篷是用双层帆布制成的,防水防潮,四角用粗壮的木桩固定,上面缠着防滑的麻绳。帐篷前的空地上,铺着一层细沙,整齐地摆放着二十多个木箱,箱子上贴着药材的名称,有黄连、艾草、黄柏、当归等等。药材的香气与药皂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闻起来清苦中带着温润,让人闻了精神一振。

这是专门从军中抽调来的七位军医临时搭建的医帐。他们穿着统一的军绿色长袍,腰间系着黑色的腰带,腰带上挂着小药箱,脸上带着严肃而认真的表情。为首的老军医姓秦,头发花白却梳理得整整齐齐,下巴上留着三缕长须,据说曾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在战场上救过不少将士的命,对冻疮和刀伤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此刻,医帐前已经围了五十多个工匠。他们都是负责制作药皂和药膏的工匠,手里拿着小本子和炭笔,今天特意来向军医们学习药材的处理和配比方法。孙老实带着五个徒弟站在前排,他特意穿上了那件浆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这是他当年在洛阳最大的皂坊当师傅时穿的,如今派上了用场。

“大家安静一下,” 秦军医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得像敲响的铜锣,“我们今天要教大家的,是制作药皂和药膏所用药材的处理方法。这些药材都是救命的东西,一点都马虎不得,大家一定要认真学。学好了,就是在边关将士们的命!”

工匠们纷纷点头,眼睛里充满了期待。站在后排的一个年轻工匠踮着脚尖,生怕错过了什么细节,他的小本子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那是他前几天听老工匠们说的要点。

秦军医首先从一个铺着红布的木盒里拿出一把黄连,黄连根茎粗壮,表面呈棕黄色,断面是鲜黄色,散发着清苦的味道。“这黄连是治疗冻疮的关键药材,” 他举起黄连,让周围的人都能看清,“它性苦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但它的处理方法很有讲究,必须磨成细粉,而且要过筛三次,这样才能保证皂体均匀,药效充分发挥。”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严厉起来:“如果磨得不够细,或者过筛次数不够,药皂里就会有颗粒,不仅影响使用,还可能刺激皮肤。将士们在边关本来就辛苦,要是因为咱们的药皂伤了皮肤,那就是造孽!”

说着,他走到一个石磨前,亲自示范如何研磨黄连。石磨是新凿的,磨盘上刻着细密的纹路。他将黄连放进磨盘里,双手握住磨柄,身体前倾,慢慢转动起来。磨盘转动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音,黄连被磨成了细小的粉末,从磨盘的缝隙中漏下来,落在下面的竹匾里。秦军医磨了一炷香的时间,直到黄连变成均匀的粉末,才停下来,将磨好的黄连粉倒进一个细筛子里。

细筛子是用蚕丝织成的,网眼细密。秦军医将筛子悬空提起,轻轻摇晃,让粉末通过筛子,留在筛子上的粗颗粒则被倒进另一个陶碗里。“大家看清楚了吗?” 他问道,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定要像这样,反复研磨,反复过筛,直到所有的黄连都变成细粉为止。过第一次筛,去掉粗颗粒;过第二次筛,保证细度;过第三次筛,是为了去除杂质。”

工匠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孙老实的大徒弟掏出小刀子,在木头上刻下 “三筛” 两个字。一个年轻的工匠忍不住问道:“秦军医,为什么一定要过筛三次呢?两次不行吗?少一次能省不少功夫呢。”

秦军医放下筛子,看着那个年轻工匠,语气严肃地说道:“两次虽然也能得到细粉,但可能还有一些细小的颗粒没有筛出来。这些颗粒在药皂里会影响质地,用的时候会刮伤皮肤。而且,药效也不能很好地发挥。” 他拿起一块有颗粒的劣质皂,那是他特意带来的,“你们看,这种皂用在冻伤的皮肤上,就像用沙子蹭伤口,那得多疼?我们做药皂是为了治疗冻疮,不是为了应付差事,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

年轻工匠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手指绞着衣角,心里暗暗记下了这个要点。

接下来,秦军医又讲解了艾草的处理方法。他从竹架上取下一束艾草,艾草叶片翠绿,茎秆挺拔,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这艾草也是治疗冻疮的常用药材,” 他说道,“它性温,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但艾草的处理也有讲究,必须阴干,不能暴晒。因为暴晒会破坏艾草中的有效成分,让它失去药效。”

他指着旁边一堆晾在竹架上的艾草说道:“大家看,这些艾草就是阴干的。我们把新鲜的艾草割下来,捆成小把,挂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让它自然干燥。这样处理出来的艾草,颜色翠绿,香气浓郁,药效也最好。”

秦军医拿起一把阴干的艾草,用手指轻轻一捻,艾草就变成了碎末,散发着更加浓郁的香气。“如果是暴晒的艾草,颜色会发黄,香气也很淡,药效就差远了。” 他又拿起一束暴晒过的艾草,果然颜色发黄,闻起来香气很淡。

工匠们仔细对比着阴干和暴晒的艾草,纷纷点头。孙老实摸着下巴说道:“怪不得以前做的艾草皂效果不好,原来是晾晒的方法错了。”

讲解完药材的处理方法,秦军医又开始讲解药材的配比。他让人搬来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个天平秤,秤盘是用黄铜做的,刻度精确到一钱。秦军医拿出一张写好的药方,药方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然后裱糊在木板上,上面详细记录了各种药材的用量:黄连五钱、艾草八钱、黄柏三钱、当归四钱……

“这是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比,” 秦军医指着药方说道,“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方子来配药,不能擅自更改。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

他拿起一小块黄柏,继续说道:“这黄柏虽然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它的药性比较烈,如果放多了,会刺激皮肤,甚至可能引起过敏。所以大家一定要称准了,不能多放一点。”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工匠拿着自己配好的药材走了过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有些忐忑地说道:“秦军医,您帮我看看,我配的这个对不对?”

秦军医接过药材,放在天平秤上仔细称量,眉头顿时皱了起来:“你这黄柏放多了,比方子上多了足足一钱!我说过多少遍了,一定要严格按方子来,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年轻工匠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低着头说道:“对不起,秦军医,我刚才走神了,没看清楚天平上的刻度。”

“走神也不行!” 秦军医严肃地说道,声音提高了八度,“这药材的配比直接关系到药皂的效果,关系到将士们的健康。如果因为你的疏忽,让将士们用了不合格的药皂,加重了他们的病情,你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边关的将士们在前线流血打仗,我们在后方做药皂,就得对他们的命负责!”

年轻工匠吓得瑟瑟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周围的工匠们都屏住了呼吸,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风吹过帐篷的 “哗啦” 声。

孙老实见状,上前一步说道:“秦军医,这孩子也是一时疏忽,他平日里干活挺勤快的,您就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其他几个老工匠也纷纷帮腔,说这年轻工匠刚来没几天,对药材还不太熟悉。

秦军医看着年轻工匠那副懊悔的样子,脸色稍缓,但语气依旧严肃:“罢了,这次就饶了你,但下不为例。你把这配错的药材倒掉,重新配一份,我就在这儿看着你配。”

年轻工匠连忙点头,感激地看了孙老实一眼,转身去重新配药了。他的动作小心翼翼,每称一种药材都要反复核对天平上的刻度,生怕再出一点差错。

秦军医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对周围的工匠们说道:“大家都看到了,配药容不得半点马虎。我知道大家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工作,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但越是这样,越要打起精神。咱们手里的药材,都是将士们的救命符啊!”

工匠们纷纷点头,心中对药材配比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时,李杰走了过来,他刚才一直在旁边看着,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对秦军医说道:“秦军医说得对,配药确实是重中之重。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我看还是按照之前说的,把药方刻在石碑上,立在工坊门口,让每个工匠都能时刻看到,时刻提醒自己。”

秦军医赞同地说道:“李大人这个主意好,这样一来,大家就不会再记错药方了。”

李杰转身对老张说道:“老张,你让人立刻去办这件事,找最好的石匠,把药方刻得清清楚楚,明天一早就要立起来。”

“是,大人,我这就去安排。” 老张连忙应道,转身匆匆离去。

秦军医又继续给工匠们讲解其他药材的处理方法,从当归的切片厚度到白芷的研磨细度,都讲解得十分详细。工匠们听得格外认真,不时提出问题,秦军医都一一耐心解答。

阳光渐渐西斜,将医帐和工匠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中的药香越来越浓,仿佛在诉说着这份工作的神圣与责任。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