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下扬州六郡四分五裂,狼烟四起:

- 九江郡、庐江郡遭袁术挥军强占

- 吴郡落入【江东猛虎】孙坚及其八千江东军之手

- 会稽郡正遭严白虎匪部袭扰

朝廷册封的正牌扬州牧刘繇,仅能掌控丹阳、豫章二郡。这般局面下,四方势力僵持不下,形势暂陷胶着。

* * *

青州辖平阳、济南、东莱、乐安、齐、北海六郡,统六十五城,领六十三万户、三百七十万百姓。

现由【北海国相】孔融代行州牧之职,其施政重在:

- 修葺城郭

- 兴办官学

- 选拔贤才

- 推崇儒学

然孔融对青州掌控力实属有限:

其一,此人长于文治而短于兵略;

其二,青州军备废弛已极;

其三,此州本是黄巾余孽盘踞之地。

如今青州六郡乱如沸粥,令孔融疲于应付。

* * *

交州统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设五十六城,治下五十万户、二百万百姓。

###

一向以汝南袁氏嫡子自居、心高气傲的袁绍怎能咽下这口气?

他原本采纳谋士逢纪的计策,联合关东诸侯拥立刘虞称帝,企图暗中架空这位傀儡天子。若计划顺利,不仅能夺取冀州九郡,更能摆脱长安与洛阳两地的掣肘,名正言顺地吞并诸侯,实现袁氏代汉的宏图霸业。

可惜美梦终被现实击碎。

面对唾手可得的皇位,刘虞不但严词拒绝,更修书痛斥关东诸侯包藏祸心。袁绍虽怒不可遏,却忌惮燕国这座靠山,始终不敢对刘虞动武——以他区区一郡之力,如何抗衡如日中天的燕国铁骑?

谋士郭图见状献计:假借诸侯联名上书,推举刘虞出任监国,总领尚书事务。这录尚书事虽无丞相之名,却掌丞相之实。当朝虽废丞相之职,其权柄实则被三公瓜分。

袁绍依计再度呈递奏表,满心期待刘虞会接受这份。毕竟封疆大吏谁不渴望更大的权柄?即便忠义如刘虞,想必也难逃这权力法则。

【权力】

权力,权柄终究高于利益,这是芸芸众生毕生追逐的目标。

数日之后,袁绍的脸面再次被狠狠摁在尘土中,耳光响亮得令人心惊。

刘虞再度回绝,那封措辞锋利的回信像刀子般扎向袁绍心窝。

……

永汉元年六月廿八,冀州魏郡邺城州牧府。

面对袁绍的奏表,刘虞提笔蘸墨,回信字字如铁:收敛尔等妄念,莫再痴心妄想。

他并非政坛稚子——谁不渴望大权在握?但那是太平盛世的戏码。如今天下崩裂,群雄并起,若应了袁本初之请,只怕史册上留下的不是贤名,而是千古骂名。

刘虞心如明镜:连 ** 之位尚且推拒,何况区区监国虚衔?那些关东诸侯不过想借他声望,塑个提线傀儡罢了!

关键在于:燕王乃 ** 钦点监国,堂堂正正的当世周公。若他僭越此位,岂非当众扇燕王一记耳光?这般自毁情谊的蠢事,连痴儿都不会做,何况他刘伯安?

袁绍的频频作乱终令刘虞警醒——作为直属下官竟敢屡生反心,而自己却只能口头申饬。究其根源,无非是袁绍手握重兵,自己膝下空虚罢了。

刘虞手中缺乏精锐之师,如何能够制约袁绍?

若在太平年月,或可借朝廷威仪对袁绍施以惩戒。但如今正值乱世,纲纪崩坏,所谓朝廷威严在诸侯眼中早已形同虚设。

明白这个道理后,刘虞立即着手行动。他颁布募兵令,在辖境内广招兵勇,扩充军力。冀州作为大汉最富庶的州郡,拥有数百万人口,粮饷充裕,养数十万大军毫不费力。

刘虞帐下两大谋臣田丰、沮授皆是文武全才的能吏,募兵工作进展顺利。在二人操持下,很快便招募到三十万新军。

刘虞还凭借与燕王刘凤的私交,从燕国购入大批盔甲兵器,并采购两万匹优质草原战马,组建起万骑规模的骑兵部队,由此跻身天下第三大拥有万骑的诸侯势力。

新军组建完成后,便交由麾下将领严格操练。只要训练得法,这支军队完全具备可战之力。

能购得三十万人的武器装备及两万匹战马,令刘虞欣喜若狂。购置兵器盔甲尚在州牧府财力承受范围内,毕竟府库充盈。但若自行组织工匠打造数十万人的装备,则需耗费大量时日。

相比之下,直接从燕国采购既省时省力。燕国所产军械素以精良着称,质量更有保障。而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两万匹优质战马。

须知战马乃战略物资,向来难以大批购置。当今天下战马贸易,已被燕国与董卓两家势力完全垄断,有时即便有钱也无处可买。

标题:铁骑交易背后的燕冀博弈

各方势力的军队中,竟找不出一支完整的骑兵建制。

当初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唯有燕国拥有数万铁骑,而其余诸侯的骑兵总数尚不足万人。

刘虞能立即组建两万人的骑兵部队,自然喜不自胜,哪会在意耗费的钱粮?

他刘虞可以底气十足地宣告:冀州最不缺的,就是官仓里堆积如山的钱粮!

对燕国而言,出售大量兵器铠甲与两万匹优质草原战马,同样获益匪浅。

燕国当然不会做资敌的愚蠢举动。这场与冀州的军需贸易,让燕国国库进账巨额财富。

正值战后重建时期,燕国原本的国库储备足以支撑北疆民生恢复。但新纳入的并州九郡与辽西三郡土地贫瘠,加之境内新增近两百万人口,使全国人口达560万之众,官仓存粮顿时捉襟见肘。

这笔数十万的军需交易带来百万粮草,对燕国粮食储备起到关键性补充。

刘凤深知这位叔父的底细——虽治国才能出众,却无领军之能。即便将三十万大军全副武装,也敌不过燕国的百战雄师。

在燕国的战略蓝图中,冀州九郡早已被划定为未来的核心领地。因此,提前推动冀州的繁荣建设,将来接管时便可省去大笔重建开支。

刘虞确实施政有方,将冀州治理得民生富庶,在乱世中堪称难得的乐土。

冀州局势令刘虞倍感棘手。袁绍盘踞渤海郡,韩馥掌控魏郡,皆非善类。这片土地即将燃起战火,届时燕 ** 队便可名正言顺进驻冀州。

南皮城太守府内,袁绍将刘虞的回信撕得粉碎。这位皇室宗亲的严词拒绝令他颜面尽失,却因顾忌刘虞的威望与燕王关系,始终不敢贸然开战。作为袁氏嫡子,他必须维护家族声誉。此刻只能隐忍不发,暗中积蓄力量。

转机在永汉元年七月出现。董卓特遣其弟董越密访南皮。太守府书房中,袁绍凝视来使:董卓派你来意欲何为?董越含笑呈上圣旨:奉旨嘉奖袁大人功绩。袁绍心知肚明这实为董卓授意,仍顺势问道:陛下有何封赏?

第1316节

董越毫不迟疑地展开明黄绢帛,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疆幅员辽阔,燕王刘凤治政失当。特划渤海郡、河间郡、中山国、涿郡、上谷郡、代郡为代州建制,擢升袁绍领代州牧,秩禄二千五百石,加封代侯爵位。

袁绍猛然起身,双目圆睁:

董越眼底掠过讥讽,面上却堆满笑容:袁大人,请接旨吧。

袁绍整肃衣冠,双手高举过顶:臣领旨。随即转向侍卫:先带董大人去别院歇息,本官需与幕僚商议要事。

那便叨扰了。董越拱手离去。

书房内,袁绍凝视着展开的圣旨,眉间沟壑深如刀刻。他推举刘虞的本意,不过是要挣脱东西两都的桎梏,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占据大义名分。若非受困于渤海弹丸之地,何至于处处掣肘?

如今董卓不但派胞弟亲至,更以天子名义赐予六郡疆土。代州牧的权柄,代侯的尊荣,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出兵凭证。

要知道,燕国腹地五郡在燕国群臣的治理下可谓物阜民丰,其钱粮之富庶、人丁之兴旺,早令各路诸侯眼红不已。

若能一举攻占河间郡、中山国、涿郡、上谷郡、代郡这五地,袁绍的势力将突飞猛进,眨眼间便能跻身当世四大诸侯之列。

届时,他袁绍更将向天下人证明——谁才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当之无愧的正统继承人!

若说袁绍对这道天子诏书毫不动心,那纯粹是自欺欺人。

但他终究未被冲昏头脑。

董卓开出的条件确实诱人,可袁绍不得不权衡四方局势。

作为汝南袁氏嫡长子,他袁绍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家族声誉。

当年董卓专权时,因袁氏兄弟起兵讨伐,那奸贼竟派西凉军血洗洛阳袁氏满门。如今袁绍身为诸侯盟主,刚率联军将董卓赶回西凉,若转头就与这 ** 结盟攻燕……

此事若传开,他袁本初有何面目立足天地间?怕是史书工笔,定要落得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当然,名声尚在其次。若只为虚名,袁绍倒不必如此踌躇——正如祖辈所言:脸面虽重,在实利面前却算不得什么!

【盛世颜面与乱世抉择】

在帝国的鼎盛时期,声望与体面的确重于一切,甚至凌驾于实际利益之上。

然而此时正值帝国分崩离析、豪强并起的乱世,纵然声名依旧重要,但面对五郡之地的庞大势力与利益,虚名又算得了什么?

袁绍出身顶级士族门阀,深谙官场权谋——那些掌权者为保全家族利益,又何曾顾忌过手段?若仅因董卓 ** 之名与灭门之仇,他权衡利弊后虽会慎重考量,却绝不至于进退维谷。

真正令他举棋不定的,是盘踞北方的庞然巨物:燕王刘凤与其麾下燕国。

倘若此事发生在诸侯讨董之前,面对董卓提出的结盟伐燕条件,袁绍必会毫不犹豫应允。当时的燕王虽坐拥十五万精兵,在诸侯眼中却不过尔尔——所谓帝国第一强军战神的威名,皆源自剿灭百万黄巾军的战绩。

然在诸侯看来,黄巾军不过乌合之众,仅凭人海战术挣扎,燕军以数万黄金火骑兵碾压农兵,本就是理所应当。所谓帝国第一名将无敌之师,无非因刘凤的皇族身份与朝廷刻意鼓吹罢了。

那些响彻天下的名号,听听便罢,谁会当真?这便是乱世诸侯们心照不宣的共识。

然而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战役中,这些看法很快便被彻底粉碎!

燕王与麾下将士在此战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实力——帝国最强统帅、战场收割者、无敌铁军的威名响彻天下!

虎牢关前,吕布曾横扫诸侯联军无人能敌,却在燕王凌厉的攻势下连三招都接不住,毫无悬念地败下阵来。

号称精锐的数十万西凉军,即便占据天时地利与兵力优势,却在燕 ** 队面前不堪一击。战线瞬间崩溃,西凉军四处逃窜,溃不成军。

闻名天下的险关汜水关、虎牢关,在燕军锋芒之下轻易陷落。

此战之后,帝 ** 神的称号再无人质疑,燕王的无双战力真正赢得万民敬仰。

燕军帝国第一强军的威名同样深入人心,再无人敢质疑其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