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顶级带娃:我给朱元璋带大孙 > 第148章 对暖炕感兴趣的老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8章 对暖炕感兴趣的老朱

“唉,咱大明就是这点不好,电力供应不足。否则的话,咱非得把你后世的空调搬过来一台!”

喝完姜汤,朱元璋将碗往御案上一放,脸上带着几分遗憾,语气中却满是对空调的向往。

“叔,其实这御寒的办法多的是,又不用非得看后世的东西。”高阳秋笑着说道。

他知道朱元璋对后世的事物总有种执念,但很多时候,传统的智慧同样有效,甚至更贴合当下大明的实际情况。

听到高阳秋这么说,朱元璋果然来了兴趣,主动问道:“哦?你倒是给咱说说,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能够御寒?眼下刚进十一月,天就冷得这般厉害,再过些时日,等到腊月三九,估计咱大明南北各地,真能冻死不少人。”

朱元璋这话倒不是危言耸听,他自小在民间长大,后来又戎马半生,当了皇帝后更是阅遍各地灾报,太清楚这严寒对百姓意味着什么。

大明几乎每年都有地方受雪灾寒灾影响,冻毙于路者也不在少数,这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尤其是像北方一些较冷的地区,冬季漫长而酷寒,百姓们往往只能靠着单薄的被褥和一腔热血硬扛,他这个当皇帝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一时也没有什么普适性的好办法。

别看高阳秋是南方人,老家冬天最冷也不过零度左右,但他大学时可是去过北方玩,对北方的寒冷和御寒手段有着亲身体会。

尤其是大二那个寒假,他曾经和同学一起去过黑龙江的雪乡。那地方的冬天,动辄零下二三十度,呼出的气都能瞬间变成白雾。

高阳秋还深刻地记得,他在雪乡住村民家的时候,对方给他烧的那种暖炕。

晚上睡觉时,往热乎乎的炕头上一躺,整个身子都被烘得暖洋洋的,外面再大的风雪似乎都与自己无关了,那叫一个舒服。

当然,也不仅是暖炕这一个办法。

在现代,北方的城市冬天都有集中供暖。只不过,暖气的成本要比暖炕高得多,且涉及到复杂的管道铺设和能源供应,在大明目前的条件下,显然不现实。

高阳秋觉得,如果只是单纯解决寒冷的问题,让百姓能够安稳过冬,普及暖炕就足够了。毕竟这东西原理简单,材料也相对易得。

至于暖气供应,高阳秋倒觉得可以先在应天皇宫给老朱搞个试点,用锅炉加铜管的方式,做一个简易的供暖系统,让他老人家先体验体验,也算是为将来的技术推广积累经验……

高阳秋理清了思路,开口说道:“叔,我倒是有个主意。”

朱元璋就知道高阳秋脑子里绝对有东西,他当即精神一振,感兴趣地追问道:“哦?快,你先说来听听,是何良策?”

见老朱兴致高扬,高阳秋便将自己在东北雪乡的见闻,特别是关于暖炕的构造和取暖效果,一五一十地跟他说了一遍:“……就是用砖石砌成一个平台,下面留有烟道,与屋外的灶台相连。做饭烧火时,烟火就会通过烟道从炕下经过,将炕面烘热。到了晚上,炕面余温不散,睡在上面,整个晚上都是暖和的,比盖多少层被子都管用。”

听完后,朱元璋咂摸咂摸嘴,先是点了点头,似乎在琢磨这暖炕的可行性,随即又像是想到了什么,喃喃道:“东北?那不就是女真鞑子的地盘?”

现在的女真,正是历史上后来灭了大明传承的“野猪皮”的发源地。

顿时,老朱的目光变得凶厉起来,眉头也紧紧皱起,带着一丝不屑和警惕:“哼,那等蛮夷之地的茹毛饮血之辈,竟然也能有这等精妙的御寒技术?”

其实暖炕这东西,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早在西汉时候就有了雏形,只不过在后世的北方农村地区,尤其是东北,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普及,技术也更为成熟而已。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建筑材料的问题。

“叔,这暖炕并非蛮夷所创,我华夏早在汉唐时期便有类似的取暖方式,只是未能广泛普及开来,技术上也不如后世那般完善。”高阳秋连忙解释道,“后世东北农村的暖炕之所以保暖性又好又结实耐用,全是因为烧制的砖块质量好,保温性能强,而且烟道设计也更为合理,能让热量充分利用。”

他把暖炕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砖块和合理烟道设计的道理给朱元璋仔细解释了一下。

老朱听完,脸上露出了然之色,但随即又有些发愁:“你这么一说,咱就明白了。可要烧制你说的那种结实又保温的好砖,怕是不易啊。”

要知道,现在大明的砖,可不是后世几毛钱一块的红砖。

就拿这应天皇宫来说,所用的“金砖”,皆是苏州府烧制的细料方砖,质地坚密,敲之有金石之声,但其造价不菲,一块砖的成本就够寻常百姓家吃上半个月。

而普通的青砖,虽然价格低廉些,但质量也参差不齐,用来砌炕,恐怕保温效果和耐用性都要大打折扣。

因此,这才是朱元璋发愁的根本原因。

察觉到朱元璋的愁意,高阳秋微微一笑,说道:“叔,您说的没错,这暖炕效果好坏,砖块确实是关键。其实,我所说的后世那种既便宜又好用的砖,叫做‘红砖’,它的烧制方法和咱们现在用的青砖有所不同,成本也低得多……不过,大明目前还没有红砖的烧制之法……”

“高小子,”朱元璋不等高阳秋说完,猛地一拍大腿,急切地打断他,“你既然知道这红砖之法,可得赶紧给咱弄过来!不然,让工部那帮人慢慢去实验摸索,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就像是你之前给的那水泥配方,咱工部的工匠们捣鼓了许久,到前不久才算是真正研究明白,勉强能搞出合格的水泥来!”

说着,朱元璋霍然起身,二话不说就拉起高阳秋的胳膊,大步朝着殿外走去。

“走,高小子,事不宜迟,咱们现在就回你那后世去!咱现在就要那些红砖制法的详细资料,最好还能找个懂行的匠人问问清楚!”

对于朱元璋而言,只要能解决大明的实际问题,任何繁文缛节都可以暂时抛开。

现代,高阳秋的别墅小院中。

常衫儿正陪着朱雄英在院子里玩耍,小家伙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塑料小皮球,咯咯笑着追着皮球跑。

忽然,院子中央的空地上,空气一阵扭曲波动,如同水波荡漾,高阳秋的身影凭空出现,紧接着,朱元璋的身影也跟在他身后显现出来。

见到朱元璋,正在院子里的常衫儿先是一愣,随即立刻反应过来,连忙躬身行礼:“臣女常衫儿,拜见陛下!”

见到是自家皇爷爷来了,朱雄英先是惊喜地瞪大了眼睛,随即丢下皮球,迈着小短腿,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直接扑了过去。

“皇爷爷,您怎么好久都不来了?雄英好想您啊!”

“唉,我的好大孙!”朱元璋弯腰一把将小家伙抱进怀中,用老脸轻轻蹭了蹭朱雄英的小脑袋,笑道:“皇爷爷这不是最近忙嘛,忙着给咱大明的百姓办些实事儿。倒是你这小子,还说咱呢,你咋不回宫里去看看皇爷爷?”

“嗯……”朱雄英被问得有些迟疑。

看到小家伙这副模样,高阳秋在一旁笑着解释道:“叔,您别怪雄英,这不是我看雄英快放寒假了,我便让他到时候再回去。”

又摸了摸小家伙的脑袋,朱元璋笑着对常衫儿道:

“常家二丫头,赶紧起来,你认了咱妹子当干娘,那你也是咱的干闺女,再说还有高小子这层关系。

以后,你就叫咱干爹,别总是一口一个陛下,平白显得生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