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书店满载而归的朱标、朱棣等一行人,刚一进别墅的大门就迫不及待地各自抱着一沓书跑进了屋子。

回到家里后,他们将手中的地图册摊开,围坐在一起认真研究起来。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仿佛想要通过这一本本地图册,探寻到外面广阔世界的奥秘。

尽管这些地图册上的简体字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陌生,很多字他们都看不懂,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因为他们旁边有常衫儿。

常衫儿在现代社会生活了这么久,对简体字早已熟悉,自然而然地就充当起了他们的翻译。

她耐心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朱标等人则全神贯注地听着,用心记忆着每一个字。

而在别墅的另一边,后进门的高阳秋已经拿起了给朱雄英买的儿童拼音类读物,开始认真地教起小家伙来。

别看朱雄英才不到四岁,可他那机灵的小脑袋瓜学习能力可着实不弱。

只见小家伙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专注地看着二人面前的读物,小嘴巴跟着高阳秋的发音一张一合,学得有模有样。

此时,朱标听着常衫儿的讲述,再看着手中的地图册,他皱起了眉头。

“衫儿,你来了后世这么久了,知否有没有一种比较好学的方法?这么光听你念去记忆实在是太费心了,还得我们自己能看懂才行!”

听朱标这个太子兼姐夫这么一问,常衫儿轻轻一笑,然后对着高阳秋和小家伙的方向一指,说道:

“喏姐夫,秋哥正在教雄英的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先通过认识拼音,然后慢慢认识这个时代的汉字。我当初也是这么学的,倒是挺简单的,几天就能学会。”

见常衫儿这么说,朱标嗔怪地看了她一眼,嘴里嘟囔道:“你这丫头,有这么好的事儿不早说,来,孤也去跟秋哥学学去。”

说着,他当即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朝着高阳秋那边走去。

高阳秋这边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小家伙的过程中,再加上距离有些远,他根本没听到刚才朱标和常衫儿的对话。

直到朱标来到近前,他才惊讶地问道:“标弟,你怎么了?”

朱标看了看朱雄英面前放着的那本精美的拼音册,脸上露出了求知的表情,说道:“秋哥,我这不是也不知晓你们这个时代的字体吗,我听衫儿说她就是跟你学的这个叫拼音的知识,我也想跟着你学习学习。”

对此,高阳秋自然是没有意见的。

他热情地招呼朱标坐下,然后重新开始耐心地讲解起来。

在高阳秋给这父子俩教授的过程中,朱标越听越觉得这个汉字拼音当真是神奇。

趁着高阳秋讲累了喝水的功夫,朱标不禁问道:

“秋哥,你们这汉语拼音当真是奇妙,你说我要是把它带回大明,是不是也能让许多不识字的百姓或者是启蒙年龄的孩童受益?”

高阳秋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那是必然的,这个可是我们国家那些教育界先辈总结出来的,不仅能辅助人进行初期识字,也能统一普通话标准,方便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

听到高阳秋详细地说着拼音的好处,朱标不住地点头,他学得更认真了。

不得不说,作为太子,朱标无论是从心性还是眼光方面,都要远远超出其他王爷。

四王虽说有些聪明,懂得拍下来地图册的照片后,用豆包语音读给自己听,可这终究只是一些小技巧。

而朱标就不一样了,他不仅能耐着性子跟朱雄英一起学习拼音,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拼音对于现阶段大明的重要作用。

一下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过去了。

朱标学习的劲头可比朱雄英这个小家伙强多了。经过这几个小时的认真学习,他已经基本学会了拼音。

等高阳秋讲完后,朱标站起身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接着,他对着高阳秋请求道:“秋哥,我想让你陪我等会再去买点这个拼音读物,我今晚要回一趟大明,好好跟父皇说说在我大明推广拼音的事情。”

作为太子,朱标深知,官员和世家的富足并不是大明真正的富足。

想要达到他心目中让全大明富足的理想,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得要让百姓也慢慢变得富足起来。

之前高阳秋送给大明的红薯种子和土豆种子那些,如果不出意外,已经足够百姓们都饿不死了。

那接下来,就是要让百姓在精神和思想上也变得富足起来。

在朱标看来,让整个大明的百姓全都学富五车这是不现实的,可是如果能让大部分百姓识字,那就已经算是他能达到的最大成就了。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朱标也想过更深层次的东西。

之前朱元璋已经采用了高阳秋的建议,在大明设立了皇家报社,人选什么的也已经都配置齐全了,甚至已经出了一期大明日报。

朱标全程跟下来后,在里面发现了不少弊端。

首先第一点,纸张的造价太贵了,这使得报纸的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广泛传播;其次就是报纸上写的内容太过于儒化,那些文章朱标估计,普通老百姓应该没几个能看懂的。

按照朱标的想法,大明百姓认识字的不多,如果能把拼音推广到全大明,再配合报纸这个大杀器,那么对于大明的政权稳固将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毕竟,只要百姓都认字了,再把报纸推广出去,那朝廷做了什么事情,发了什么政令可就不是当地官府或者是某些世家的一家之言了。

如果能做到这样,底层的老百姓也再不用因为搞不清事情的真相,而被有心人煽动起义。

在把这些想法跟高阳秋说了说后,高阳秋心中不由感慨道:难怪历史上朱标薨逝对老朱打击那么大,这朱标不愧是朱元璋精心培养出来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格局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沉吟了片刻后,直接应道:“标弟,这样吧,我等会带你去买了拼音教材后,晚上我和你一起回一趟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