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胖”引发的全球轰动,远远超出了秦墨的预期。
哪怕军事记者和军迷拍到了它从秦氏重工机库滑出的清晰照片,网上依旧有大批人坚信这是“外星飞船”。
究其原因,实在是“大胖”的形态与性能太过科幻。
秦氏重工以往推出的先进武器,哪怕再震撼,好歹有实验室成果或理论支撑,可这凭空悬浮、无翼无舵却能飙到20多马赫的庞然大物,完全超出了蓝星现有科技认知。
“肯定是秦氏重工和外星人合作了!”有网友言之凿凿,“不然怎么解释他们这几年技术爆发?”
这个说法迅速发酵,甚至有“知情人士”编造出“秦氏重工与外星文明签订技术交换协议”的离奇故事,引得不少人深信不疑。
秦墨都被这些传言弄得哭笑不得,最后又化身“秦老师”在抖音为大家科普了一节关于力场驱动技术的常识。
至此,才算是让这场“外星飞船”的闹剧得以收场。
但是不得不说,力场驱动技术太过bUG!
航天中心以此技术设计的一款无人运输飞船,让秦墨看了都直挠头,“你确定这飞船没问题?”
如果说“大胖”是雪茄状,那孙博文设计的运输飞船,就像是把一列动车加宽了几十倍——长230米、宽49米、高42米,方方正正的船身没有任何气动设计,活脱脱一个“太空集装箱”。
“绝对没问题!”孙博文拍着胸脯,满脸得意,“我和苏总工反复论证过,力场驱动的核心是磁场交互,只要船体结构强度达标,完全不用考虑气动布局。”
“以前的飞船要设计机翼、尾舵,都是为了对抗空气阻力,现在有了力场包裹,这些都成了多余的。”
他指着设计图得意道:“这飞船就是个纯货仓,因为是无人驾驶,不用装驾驶室、维生系统,内部空间利用率达到80%,一次能运3万吨物资。”
“制造起来也简单,直接焊接合金外壳,嵌入两套力场驱动装置和能源核心,六个月就能造好一艘!”
秦墨听得直皱眉:“就这么简陋?”
“简陋才高效!”孙博文反驳道,“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能把蓝星物资、设备快速运到近地轨道的工具,搞复杂设计纯粹浪费时间。”
“而且两套力场驱动装置互为备份,就算一套故障,另一套也能保证安全降落,可靠性绝对没问题。”
秦墨沉吟片刻,提议道:“行吧,不过这么设计肯定不行,这么大的一艘运输船只能在蓝星轨道飞太过浪费,你再给它加几组离子推进器,以后跨星球运输物资或者去小行星带都可以用得上。”
力场驱动技术好是好,但是前提是只能在星球磁场范围内使用。
也就是说,单凭这个技术并不能进行星际远航,想要飞出蓝星磁场范围需要再增加一套动力系统。
孙博文摇头否决道:“外太空没有空气阻力,飞船的刹车、转向、姿态调整都需要额外的动力系统配合,不是单纯加几组推进器就能解决的。”
“现在当务之急是搭建近地轨道的物资转运枢纽,星际飞船可以后续再专项研发。”
秦墨想了想,觉得有理。
这款运输飞船净重仅1.2万吨,如果按照孙博文说的那样,制造成本确实不高,最大的开销就是两套“火鸦”反应堆。
毕竟要把满载4万余吨的庞然大物送进太空,单靠电池根本不现实。而且这也能顺便测试“火鸦”反应堆在太空环境中的稳定性,算是一举两得。
“行,那就先造4艘试试水。”
秦墨最终拍板道。
孙博文大喜过望,“那我过会就和造船厂联系!”
秦墨挥了挥手,关掉了与孙博文的全息影像通讯,然后再次调出了孙博文设计的那个不伦不类的运输飞船。
看了几眼,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力场驱动技术的出现,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这早已不是“提升运输效率”那么简单,而是彻底重构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逻辑。
先前发射一枚武装卫星,都要分成三个部分,分三次发射到太空然后在太空完成组装。
成本高不说,主要是耗时!
现在,仅凭这项技术,航天部就敢拿出载重3万吨的运输飞船设计方案,一次就能将相当于6个空间站重量的物资送进近地轨道,这种跨越放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很快,秦墨再也笑不出来了。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自己刚建好没几个月的太空站怎么办!
这个重达5000余吨、300多米长的庞然大物,当初为了建它,足足花费了近800亿!
它不止是个空间站,舱段内不仅配备了完整的生命维持系统,还搭载了一套小型激光炼钢炉,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每月能冶炼50吨地面量产困难的特种合金,这些合金是制造一些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材料。
更重要的是,舱体末端的微型造船厂,采用了最先进的太空3d打印技术,此前飞往小行星带的无人探测飞船,就是在这里完成整体制造的,省去了地面加工再运输的繁琐。
如今,它更是成了太空军炮艇的临时港口,承担着巡逻、补给的重要任务。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后续的运输舰、太空战舰只会越来越大,长度突破300米、重量达到数万吨将是必然趋势。
那么,这个空间站的定位就会很尴尬。
当做造船厂吧,规模太小!
当港口吧,太空飞船比空间站还大,到底是谁停靠谁?
扩建?秦墨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
空间站的主体框架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核心承力结构的上限很低,最多只能再增加300米长度和2000吨重量,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大型航天器的需求,纯属浪费资金。
难道刚投入使用半年的空间站,就要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要不然搞太空旅游?”
秦墨突然眼前一亮。
大夏这两年虽然在蓝星近地轨道和月球基地搞的如火如荼,但都是用于军用或者科研,完全没有对民间开放。
如果能把这个空间站搞成太空主题酒店,秦墨敢百分百肯定会爆火。
更重要的是,现阶段也只有自己能够低成本的商业化运营!
秦墨都不敢想其中会有多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