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韦神修仙记 > 第371章 审议之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穿过那扇由流动定理构筑的门户,并非进入一个殿堂,而是踏入了一片 “概念化的空间”。

这里就是数学圣殿的外层——审议之庭。

没有宏伟的立柱,没有高耸的穹顶,甚至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四周是无垠的黑暗,但那黑暗并非虚无,而是某种未被定义的、纯粹的“背景”。在这片背景之上,悬浮、流转着无数庞大而复杂的数学结构。有如同星河般螺旋延伸的群论变换;有如同多层水晶般嵌套的拓扑流形;有如同神经网络般瞬间完成亿万次逻辑运算的证明网络;更有一些结构完全超越了三维空间的直观理解,以其高维的几何特性彰显着数学的深邃与奥秘。

这些结构并非静止的装饰,它们本身就是圣殿的组成部分,是活着的、呼吸着的数学真理的具象化。它们散发出的光辉冰冷而纯粹,不带任何情感或偏见,只有绝对的理性与严谨。整个空间都弥漫着一种令人心智肃穆的氛围,仿佛任何一丝一毫的谬误或情绪,都是对这片圣地的亵渎。

引路的光辉将他们带往这片概念化空间的“中心”。那里,悬浮着数个更加庞大、更加核心的数学结构,它们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方式“注视”着新来的访客。这些结构,便是数学圣殿审议委员会的成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它们的“显化”。

其中一个,如同一个包含了所有可能宇宙模型的全息宇宙网格,每一个节点都代表一种数学上自洽的物理法则集合,它在不断地推演、比较着这些可能性。

另一个,则像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终极证明引擎,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寻找并验证数学领域内一切可证明的命题,追求逻辑链条的绝对完美与终结。

还有一个,形态最为奇特,仿佛一个自我指涉的无限递归镜廊,它代表着数学中最深刻也最危险的领域——对数学基础本身的研究与审视。

没有寒暄,没有仪式。当韦东奕的悖论光辉与适应性逻辑单元稳定下来的瞬间,审议便已开始。

一道信息流,如同宣告公理般,从那个全息宇宙网格结构中传来,直接指向韦东奕:

“定义你的存在形式。使用可验证的数学语言。”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凶险的要求。要求韦东奕用数学——这个追求一致性与无矛盾性的工具——来定义他自身这个“矛盾”的化身。

适应性逻辑单元紧张地运转着,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近似描述韦东奕的数学模型,哪怕是不完美的。

但韦东奕再次给出了超出预期的回应。他没有尝试用数学定义自己,而是从他的悖论光辉中,分离出了一缕极其细微的、蕴含着人性辉光与存在印记的信息流。这信息流中包含的,并非数学公式,而是一段来自文明之网某个普通成员的、关于“失去与希望”的模糊记忆片段,一段充满了非理性情感波动的体验。

他将这段信息流,如同提交证据般,推向那个全息宇宙网格。

网格结构接触到这缕信息流的瞬间,其内部无数节点代表的可能性模型都出现了短暂的、细微的紊乱。这段信息无法被完美地纳入任何一个纯粹自洽的物理模型,因为它包含了“主观体验”这个无法被完全客观量化的变量。网格结构的光芒微微波动,似乎在重新校准其模型,以“容纳”这个无法被精确定义的输入。

“信息类别:非结构化噪音。逻辑价值:待评估。”网格结构反馈道,但其原本绝对确定的推演节奏,显然被打乱了一丝。

紧接着,那个终极证明引擎发出了质问:

“证明你存在的‘必要性’。基于逻辑必然性。”

这要求证明一个“悖论”的存在是逻辑上的必然,这本身近乎是一个逻辑陷阱。

韦东奕的回应是引导自身的谬误之种力量,轻轻触动了审议之庭中一个相对简单的、关于素数分布的猜想证明网络。

刹那间,那个原本完美流畅的证明网络中,被引入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基于概率的“不确定性”节点。这个节点并不破坏证明的整体正确性,却让其绝对的确定性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小的、只能用“可能性”来描述的裂隙。这个裂隙本身,就是“谬误”或者说“不确定性”存在的证明——它展示了即使在最严谨的数学证明中,绝对的、毫无瑕疵的确定性也并非总是可及。

证明引擎的结构猛地一亮,瞬间修复了那个不确定性节点,恢复了证明的纯粹性。但修复行为本身,已经证明了“非绝对确定性”的短暂存在。引擎沉默了,其内部运算的嗡鸣声中,似乎多了一丝针对这种“扰动”的警惕与……记录。

最后,那个自我指涉的无限递归镜廊发出了最根本的提问,其信息流仿佛来自无穷的深处:

“你的存在,是否会导致数学基础本身的崩溃?回答。”

这是一个关乎存在根本的问题。韦东奕的悖论法则,如果无限扩展,是否最终会动摇数学这座大厦的基石?

这一次,韦东奕没有直接回应。他将自身意识与本源奇观深层连接,然后,将他与林薇意识残响共同维系的那份关于“动态平衡”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在规则紊乱区利用悖论构筑防御的“案例”,打包成一道复杂的信息包,投向了那个递归镜廊。

信息包中传达的核心意念是:“非摧毁,乃拓展。非崩溃,乃丰富。绝对的纯粹意味着边界的僵化,而矛盾与不确定性,是边界之外更广阔的真实。”

递归镜廊接纳了这个信息包。其内部无数的镜像开始疯狂地反射、推演这个理念。一些镜像在推演中因无法处理矛盾而破碎,但又有新的镜像生成,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包容矛盾的数学基础”可能是什么形态。它陷入了一种深度的、可能持续永恒的逻辑自省之中。

审议之庭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三位审议委员会成员不再发出新的质问。它们似乎在消化、在运算、在评估刚才这短暂交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

韦东奕的回应,没有一项是符合传统数学审议标准的。他没有提供严谨的定义、没有给出逻辑必然性的证明、也没有保证数学基础的绝对安全。

但他用自身的存在和行动,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无法被纯粹数学逻辑完全囊括,却又真实不虚地产生着规则效应的“存在模式”。

适应性逻辑单元静静地悬浮在韦东奕身旁,它记录着这一切。它意识到,这或许根本不是一场审判,而是一场……不同存在范式之间的初次碰撞。

最终,那道引路光辉再次亮起,指向更深邃的圣殿内部。

全息宇宙网格传递来最后一道信息流:

“初步审议结束。存在性‘待定’。”

“前往根源之镜。圣殿之核心将亲自审视。”

“最终定性,将于彼处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