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叔,您这边先按照我说的安排吧,给四姑父说一声,让他看着两个生产车间,产量少点没事,最重要的就是质量一定要好,还有必须保证卫生。”

“大娃,你放心吧,等会我就安排人去粮油厂建造厂房。”

“行,三叔我就挂电话了。”

郑义说完给电话挂上。

家里下周一就要进入秋收,今天是周四,还有四天的时间。

人多力量大,和三叔也说好了,多抽调一些人建造。

郑义拿出本子把需要安排的事情都给划了钩。

最前面就是丈母娘那边,刚才第一个电话就是给丈母娘打的,让她帮忙联系印刷厂,包装简单点,就印制郑家庄糕点这五个字就行。

另外再定制一大批的牛皮纸和纸绳。

都安排好了,郑义也没啥需要操心的。

回到办公室,忙活了起来。

9月的仓库的剩余报表已经统计好送了过来。

郑义得看看,看完以后才知道仓库的情况。

郑家庄,有老爷子出手,其他三个庄子也立刻安排了一批建筑熟手过来。

在三叔的统筹下,再加上鲍家的设计,前后只用了3天半,两座大厂房和一间食品存放仓库就建造了起来。

10月10日,郑家庄地头,点燃了一挂鞭炮,一声锣响,郑义爷爷拿着大喇叭喊了一声 开收。

地头前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人。

这是集合了四个庄子上的人。

人群动了,半大的孩子 女人 老人走在前面,把掰下来的玉米棒子丢在两边,壮劳力拿着镰刀,走在后面,要先割出来一条供拖拉机进入的路。

每个玉米杆上基本都是两个大玉米棒子,最大的都有成年男人一节手臂那么大,小的也有女人手臂粗细。

很多腿脚不便的老人也都挪到地头,捡上个玉米棒子看着,拿手里都不舍得丢下去。

这可不是一个玉米杆是这样,而是今年种的玉米,全是这个样子。

不过丰收对于这个年代来说,太难得了,也就永定河周边覆盖的田地能得到及时的灌溉,别的地……可以说一言难尽。

“爹,咱们这收成今年太好了,我估算了一下,一亩地少说800斤,往年咱们玉米上好肥料也才能到500出头。”

老头吧嗒了几口旱烟,“嗯,到时候咱们往上报的时候,还是按照往年的报上去,等会我和其他三个庄子的老家伙也说说。”

“好嘞爹,听您的。” 郑义三叔笑了笑,这也确实,刚过了58年没两年呢,人家地里都绝收了,郑家庄还往上报一亩地550斤玉米,这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报上去以后,那么一亩地就能留下来300斤玉米,这足够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了。

郑家庄人口差上百人不到5千,总耕地面积现在只有2万7千亩多点,合计一人5亩半地,今年不会饿到了。

其他庄子也都差不多。

今年在给开耕一下周边的那些荒地,争取到3万亩,以后庄子再也不缺吃的。

人多力量大,到了天擦黑的时候,郑家庄的玉米才算掰完。

杀了三头猪,所有人吃了一顿饭,明天是大卫庄。

吃完饭回家躺床上就睡了过去。

一天没闲着的干,好在今年有拖拉机,要是靠人力,这么多地,起码在拖一天。

第二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

匆匆吃了早饭,在村头集合,大家就朝着大卫庄赶了过去。

庄子上留下一批妇女孩子和老人。

老人搬着凳子到晒场上剥玉米,孩子也是剥玉米,还会用篮子装起来,搬到远地方放在地上晒着。

妇女们拉着架子车,再次进入玉米地里,把昨天丢地上看不到的玉米棒子捡起来。

还有一部分妇女拿着镰刀割掉玉米杆。

4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粮食局的人在第五天的时候来的,并不是让郑家庄交公粮的。

而是计算了一下收成后,让这边直接加工成玉米面,每隔几天,粮站的人就会来拉玉米面,打下来的玉米麸皮就归郑家庄了。

老爹上报的是每亩580斤玉米,反正粮食局的人也不会说什么要自己检测一下,反正就是你上缴多少玉米,这次你就上缴多少玉米面就行了。

计算的是郑家庄按照5000人计算,每人每月定28斤,一直到来年的6月,现在还有9个月的时间,算下来一共需要140万斤玉米。

按照郑家庄上报的玉米产量,今年总收成在1565万斤玉米。

除掉上交的,还剩下1425万斤玉米。

正好四个庄子上的玉米都要送到郑家庄这边,那就是差不多5500万斤玉米。

就粮油厂那两台中型打面机,真的是忙不过来。

和上面人说了以后,粮食局的人也只能自己来拉走。

上交的玉米是按照每斤一分三的价钱给庄子把钱返回去,还有很多的布票之类的票据。

不过郑家庄现在家家户户并不缺布,要不然纺织厂的人是白安插的吗?

庄子上收到钱票以后,会留下来一部分钱,作为以后发展庄子使用,其余的会按照工分来计算钱和分粮食。

计算下来,除了每人分到的280斤粮食外,庄子上还会给每人补助120斤,凑足400斤粮食。

至于钱,算下来每人都能拿到50多。

不够壮劳力工分多的,能拿到80多。

其他三个庄子也都差不多。

至于补助的粮食,不允许往外说。

收了玉米以后,不算消停。

现在地里还有大豆 绿豆 蚕豆,和种植的棉花。

今年棉花不准备上交,去籽以后弹一下,每家每户都能分上十来斤。

弄完这些以后,还得在收红薯 土豆。

这一忙活,又是半个月过去。

秋收就是把地里能收的全部给收了。

收完以后,拖拉机就人停机器不停的开始耕地。

其中包括今年要开荒的一些小地方。

因为这里犄角旮旯,往年不好弄,今年有拖拉机就是两回事了。

忙活到10月底,直到小麦全部种上以后,所有人才能歇两口气。

这比往年来说,轻松太多了。

地里剩下的就是胡萝卜 白萝卜还有大白菜这些冬储菜,这里收了以后,是要种上菜籽。

明年就能有菜籽油了。

没休息两口气呢,听到锣声,壮劳力又开始集合了,张家庄需要搭建10个玻璃暖棚,其他庄子是5个。

效益可以的话,明年再加盖。

用玻璃钢架搭建暖棚,实在是造价太高。

不过为了京城百姓在冬天能吃上新鲜青菜,张家庄联合生产公社拼了。

11月初,菜棚已经搭建完毕,太阳一出来,厚厚的麦秸帘子拉起来以后,暖棚里的温度直线能到20度以上,到了冬天,就可以使用火墙加温了。

白菜 胡萝卜白萝卜都收完,坑边种的冬瓜南瓜都给收了,全庄的人分了以后,这才是真正过了秋收。

现在就等暖棚见效果了。

郑义也是没事给家里打个电话,家里按照郑义安排的全部弄完以后,这才真正放心了下来。

弄完这些,郑义突然想到了蘑菇。

既然有了暖棚了,那是不是可以隔出来一点地方,种上蘑菇呢?

这摊子现在是越铺越大了。

还是先把暖棚弄明白再说吧。

这边商业局的人也请了农牧学院的师生来庄子上做种植指导,顺便还能帮学生完成研究课业,反正就是一拍即合两不误。

直到11月7日立冬这天,郑义打电话回家听到了暖棚种的青菜都发芽了以后,这才安心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