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 第242章 优化再提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水壶在炉上发出轻响,沈知意把笔放进木盒,合上盖子。她起身走到院中,桂花树影落在肩头。

第二天一早,小林和陈阳来了。裴砚也到了,手里拿着账本。四人围坐在茶桌旁,桌上摆着几份旧版宣传册和一张写满留言的纸。

“昨天收集的反馈,大家看了。”沈知意开口,“有人担心成分不清楚,有人觉得包装太满。”

小林点头:“后台有七十六条提到这些问题。主要是想知道原料从哪来,有没有副作用。”

陈阳翻出记事贴:“还有人说,字太多,看着累。”

裴砚翻开记录本:“我们可以在二维码里加一个新页面,叫‘成分溯源’。放照片,讲采摘的故事,不谈功效。”

小林皱眉:“那不是少了专业感?我们现在主打科技茶,信息太少,客户会觉得不透明。”

陈阳摇头:“可我们做的是极简茶。信息太多,反而让人不信。”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再说话。

沈知意从包里拿出一份手稿复印件,放在桌上。纸页平整,字迹清晰。

“我昨晚写了一段。”她说,“讲一个老茶农教孙女认野菊。他不说这草能治什么病,只说它开在清明雨后,像晒干的阳光。”

她停顿一下:“我们的茶要让人安心,不是让人研究。”

小林低头看那几行字,手指轻轻划过纸面。过了几秒,他点头:“可以。信息保留,但换种方式给。”

裴砚在本子上记下:“现有包装继续用完库存,新版只用于下一批生产。溯源页面今天开始做。”

陈阳问:“那文字怎么改?”

沈知意说:“只留三样:茶名、节气、批次号。其他都去掉。”

小林犹豫:“要不要加一句冲泡建议?比如水温九十度?”

“不用。”她说,“喝茶的人会自己找到舒服的方式。”

会议结束,三人离开。沈知意留下整理笔记。阿斑跳上桌子,趴在砚台边不动。

下午三点,设计组发来新版包装初稿。

沈知意打开平板,画面是一片纯白背景,黑色字体写着“初露”,右下角有一条细线分割。整体干净,但冷。

小林打电话来:“他们说这是极简风格,留白越多越高级。”

沈知意没说话,起身走进祖屋。她在柜子里翻了一会儿,拿出一张泛黄的纸片。是百年前桃溪贡茶的茶票,墨线勾边,字迹清秀,右上角画了一枝小菊。

她拍照发给设计组,回消息:“我们要的极简,是留白中有呼吸,不是空洞。”

挂了电话,她坐下来想。过了一会儿,裴砚来了。

他看了看平板上的图:“太冷了。”

沈知意点头:“丢了温度。”

裴砚说:“能不能在外盒侧面压印一点东西?比如节气的图案,很淡的那种,光线下才看得见。”

“好。”她说,“还有,茶名用我的手写体。就照平时记笔记的样子。”

“这样更有个人痕迹。”裴砚说。

两人商量完,把意见汇总发过去。设计组回复会尽快调整。

天快黑时,新方案确认了。新版包装保留素底,茶名改为手写字体,背面只印三个词,侧面加了极淡的节气纹路,阳光斜照时才能看清。

沈知意关掉平板,走到桂花树下。

她铺开宣纸,提笔写下《清明野菊记》。写一位母亲每年清明为体弱女儿采菊制茶,山路泥泞也不停。有一年雪大封山,她没能回来。女儿长大后,在村口种了一片野菊。

写完最后一句,天刚亮。

她起身进屋,炒制新的一批茶叶。火候稳定,翻炒节奏均匀。二十分钟后,茶叶出锅。

她取少量泡了一杯。茶汤清澈,叶面浮现出细密纹路,像风中摇曳的野菊花瓣。

小林正好进门,手里抱着平板。

“新页面做好了。”他说,“你看看。”

沈知意递过茶杯:“先喝一口。”

小林接过,吹了吹气,喝了一口。他没说话,站在原地不动。

过了十几秒,他低声说:“刚才……好像看见我外婆坐在廊下晒茶。她总把菊花摊在竹匾上,一边翻一边唱歌。”

他说完,抬头看沈知意:“这茶……真的不一样了。”

沈知意没回答。她望着杯底残叶上的菊影,伸手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一行字:“优化,是为了让真心被看见。”

裴砚收到新稿扫描件时,正在书坊灯下核账。他打开文件,读完《清明野菊记》,放下手机。片刻后,他在账本“研发支出”旁添了一行小字:“值得。”

小林抱着平板走出桂语斋,抬头看天。云层散开,露出一角蓝天。他第一次觉得,做茶,也是在做人。

陈阳在工具房核对新物料清单。他把那三张写有客户留言的纸条收进工具包内层,拉好拉链,轻声说:“该往前走了。”

沈知意站在祖屋院心,晨雾未散。阿斑卧在砚台边,睡得很沉。炉上水初沸,壶口白气袅袅升起。

她拿起茶罐,打开盖子。新茶香气清淡,带着一丝暖意。

她的手指捏住一小撮茶叶,慢慢撒入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