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卖版权的事交给了晓晓。

王轩也就没再过问后续了,反正对方能谈出个结果就好。接着,他带着剧组一行人启程回国。

飞机刚起飞没多久,贴吧、论坛和门户网站的影坛板块就已经热闹起来了——《浔阳》剧组在威尼斯获奖的消息瞬间刷屏。

大多数网友的留言都是替王轩惋惜的。

毕竟上一次戛纳电影节,他拿的也是个“第二名”——评审团大奖。

这回到威尼斯,结果又是“银狮”。

真是让人既佩服又心疼,毕竟能连拿两个“欧洲电影节二等奖”的导演,全世界都没几个。

至于贾科长那部也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作品,说实话,国内网友几乎没人关心。

大家讨论的焦点全在王轩和《浔阳》上。

原因也简单——王轩现在不光是名导演,更是内地第一男歌手,红得发紫。

无论影迷还是路人,对他的新闻都有天然的好感度。

除了替王轩没拿金狮感到可惜之外,更多的讨论都集中在——周训。

毕竟这次她凭《浔阳》拿下了威尼斯影后。

要知道,在她之前,内地能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的,只有宫丽一个。而且那还是十二年前的事。

十二年前宫丽凭威尼斯影后封神,也正是那一奖,奠定了她内地第一女星的地位,哪怕是世纪初评出的“四旦双冰”都得屈居宫丽之下。

如今,周训再度为华夏影坛拿下欧洲三大影后,这不仅是一次荣誉上的延续,更像是一场新的更替。

她那一身黑色定制长裙,在红毯上从容优雅。领奖时那拙劣而又真诚的表现,也是给她吸了一波新粉丝。

各大论坛上几乎都是在吹她的气场、她的演技、她的灵气。

网友甚至开始排起“新四旦”的榜单,热搜上“周训封后”“王轩与周训”的话题连续挂了两天。

圈内更是炸开了锅。

不少人私下都在议论:这下子,周训的地位算是稳了——她不再只是国内演技派演员,而是实打实的国际影后。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她在国际奖项上正式超越了另外三位“旦角”,特别是张紫衣。

张紫衣此时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自诩国际影星,对国内市场颇为轻视。

结果如今周训凭《浔阳》一举夺下威尼斯影后——还是在王轩这位“艺术片金手”的指导下——那就有点打脸了。

更戏剧的是,周训拿奖当天,张紫衣主动给王轩发来了问候。

她在电话里语气格外温柔:“王导,恭喜恭喜啊,下部片子有计划了吗?如果合适,我可以降片酬出演。”

要知道,这位姐们儿一向眼高于顶,从不降价拍片的。

可这一次,她的姿态可以说是放得很低了。

当然,不止她一个人。

王轩的手机几乎振动个不停,不知道的还以为王轩身上有啥“玩具”呢。

各路美女演员、合作过的女配、那些出演过他mV的美女们,都在祝贺他。

有的含蓄地问“下次拍戏还招演员吗?”

有的干脆直接表示“哪怕跑龙套都行”。

连刘艺非这个还没成年的“小妹妹”,都罕见地打了电话祝贺。

她平时和王轩并不常联系,只是偶尔在企鹅上请教一些演戏技巧。

这次却主动打来电话,语气透着真心的兴奋:“王导,我在新闻上看到你们拿奖啦!太厉害了!”

王轩笑了笑,也能理解这股热度。

这些女人们的积极,并不是单纯因为他连拿了两个欧洲大奖,而是因为——周训拿了威尼斯影后。

在这个圈子里,谁能带出影后,才是真正的“名导”。

奖项是导演的脸面,影后才是导演的招牌。

毕竟老谋子最闪亮的招牌就是“谋女郎”。

放眼整个2004年的大陆影坛,能让作品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导演屈指可数。

第六代那批人拍的片子要么太先锋,要么压根过不了审。老谋子、凯子哥又都走商业片路线;

真正能稳扎稳打、在欧洲三大之间往返收割荣誉的,几乎就只剩下王轩一个人。

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机场的跑道上,舱门一开,王轩就听见外面一阵喧闹的嘈杂声。

闪光灯的亮度甚至透过舷窗都能看见。

他和剧组刚一走出廊桥,就被媒体团团围住。

机场出口被堵得水泄不通。粉丝们的应援牌此起彼伏,有写着“恭喜周训威尼斯封后”的,也有写着“王轩快发专辑”的。

是的,没错——周训这次是影后加身,粉丝自然热情似火。

而王轩的粉丝则显得更“务实”一点,他们不是恭喜,而是催更。

“王导!什么时候发新专辑?”

“轩哥!歌迷都快等秃了!”

“你不能光拍电影不唱歌啊!”

王轩笑着挥挥手,倒也没多解释。

他知道,自己上一次发专辑还是在去年年底。

算下来,这已经是八个多月没动静了。

这要是怀胎,这会儿也应该挺着大肚子了。

在2004年的音乐圈,这可算“半隐退”了。

这时候的歌手竞争极其激烈——从港台的陈医生、周结论、王利宏,到内地的朴书、许为、孙难……几乎人人都在“卷”。

一年发两三张专辑是常态,有的甚至能到四张。

唱片公司这会儿拼命追求“曝光率”和“变现率”,不让粉丝有空窗期。

而王轩这边,整整大半年没发声,媒体早就开始唱衰:

——“王轩江郎才尽?”

——“影坛新贵能否回归歌坛?”

——“双栖艺人注定难全?”

倒不是王轩不想发,而是太忙了。

从准备《沉默的选择》剧本,到美国拍摄,再到戛纳电影节之旅,后来又是《电锯惊魂》的拍摄,上映等事,还有刚刚结束的威尼斯之行。

一年时间几乎没一天闲下来。

更关键的是,王轩这段时间心态变了。

他已经不仅是个歌手,而是个导演、创作者、电影人。

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究竟还要不要维持“歌手”这个身份?

音乐是他成名的起点,但电影是他灵魂的新寄托。

思考了很久,王轩最终还是想明白了。

他笑着对自己说:“导演归导演,歌手归歌手。音乐是根,不能断。”

而且,这世上好歌的“羊毛”还多着呢——不仅国内的,还有国外的。

尤其是英文歌市场,那里还有一大片他没“染指”的创作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