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 第141章 《流浪地球》第一部硬科幻电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1章 《流浪地球》第一部硬科幻电影!

2009年初秋的北京,夜风已带了些许凉意,但央视电影频道演播室内却灯火通明,气氛热烈。

主持人身着简洁的套装,面对镜头露出职业而亲切的微笑:

“欢迎收看本期《光影对话》。

今天,我们齐聚三位与中国科幻命运息息相关的嘉宾……

导演李扬、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及《科幻世界》副总编辑、中国科幻银河奖的主要负责人姚海军先生。

而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即将震动中国影坛的消息。”

镜头扫过嘉宾席。

李扬穿着一件深色休闲西装,内搭纯黑t恤,年轻的脸庞上已褪去学生的青涩,多了几分掌舵者的沉稳。

他身旁的刘慈欣,则是一贯的温和模样,金丝眼镜后是睿智而平静的目光。

姚海军坐在另一侧,作为中国科幻领域重要的编辑与评论家,他的出席本身就代表着科幻文学界对此次项目的关注与认可。

主持人首先向他提问:

“姚老师,作为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掌舵人,您能否谈谈银河奖对中国科幻的意义?”

姚海军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银河奖由《科幻世界》创办于1986年,三十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科幻创作的灯塔。

从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到何夕的《平行》,从韩松的《天道》到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银河奖见证了一代代科幻作家的成长。

可以说,没有银河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科幻。”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刘慈欣,“尤其是大刘,他在银河奖上蝉联多次,他的《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早已成为科幻迷心中的经典。”

姚海军紧接着感慨,他回忆起初读《流浪地球》小说时的情景:

“当时在编辑部,大刘这篇稿子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震撼。

‘带着地球去宇宙流浪’,这个创意本身在当时中国科幻创作里就是里程碑式的。

刘慈欣略显腼腆地笑了笑。

李扬在一旁静静听着,内心也是泛起波澜。

他想起前世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斩获雨果奖的场景。

那是亚洲人首次获得世界科幻最高荣誉,全国科幻迷为之沸腾,媒体用“中国科幻征服世界”为题连续报道。

此时,姚海军也正好把话题引到了李扬身上。

“我就觉得,李扬导演的眼光和远见,真的很棒。”

“我听说李导早早的,就早早就找到了大刘,所有作品的影视版权一次性包圆了。”

“真的非常有魄力。”

“而且我可以说,谁绑定了刘慈欣,谁就绑定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主持人也顺势将话题引向电影领域: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但科幻电影却始终难有突破。

各位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刘慈欣沉吟道:

“我们的科幻小说早已走向世界,但科幻电影仍处于探索阶段。

过去也有一些尝试,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但它们更多是带有寓言色彩的软科幻。

在硬核科幻领域,我们几乎是一片空白。”

姚海军的语气带着遗憾:

“中国电影人不缺想象力,缺的是工业体系的支撑。

许多号称‘科幻大片’的作品,要么披着科幻外衣讲爱情故事,要么因技术短板导致特效粗糙。

更遗憾的是,某些项目因盲目模仿好莱坞而失去本土文化根基,最终沦为‘四不像’。”

他看向李扬,意味深长地说,“因此,当李扬导演找到我,说他要拍《流浪地球》时,我既期待又担忧……

中国科幻电影太需要一部真正的硬核作品了!”

刘慈欣接过话茬,声音坚定。

“观众不是不喜欢科幻,而是厌恶粗制滥造。”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市场,而是愿意沉下心打磨作品的诚意。”

“李导这次的拍摄,我以编剧和科幻顾问的方式全程参与。”

“就我的所见所闻,我觉得,李导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很多其它电影没有做到的地方。”

“诚意十足!”

此时,主持人身后的大屏幕骤然亮起,这是到了展示海报的环节。

《流浪地球》首款概念海报首次公开。

海报构图极具冲击力。

近景是冰雪覆盖、已难辨原貌的北京国贸建筑群,断裂的cbd大厦如同巨人的残骸,被冻结在蓝色的冰层中。

中景处,数台庞然大物般的“行星发动机”喷出灼目的蓝色等离子光柱,直刺晦暗的天空。

其设计充满了苏联重工业式的粗犷与力量感,钢铁支架裸露,管线虬结,与远处依稀可辨的长城蜿蜒的轮廓形成一种奇异的共生。

远景,木星巨大的红斑如同一只冷漠的眼睛,凝视着这个正在逃亡的渺小星球。

海报下方,是锋芒毕露的片名书法——

《流浪地球》。

演播室内一片寂静,姚海军深吸一口气:

“这张海报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幻的脊梁……

它没有模仿好莱坞的炫目风格,而是用东方特有的厚重感,诠释了‘带着家园流浪’的浪漫。

这种审美,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刘慈欣眼中闪着光:

“海报中的冰封北京、行星发动机、木星危机,完全还原了我小说中的想象。

但更让我惊喜的是,李扬团队在科学细节上的考究……

发动机的等离子光柱符合流体动力学,地球冰封后的云层模拟了极端气候模型……

这正是硬科幻的魅力!”

访谈进入最关键环节。

主持人看向姚海军,提出了那个核心问题:

“姚老师,您作为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主要负责人,纵观中国科幻发展史,您如何定位这部电影?”

姚海军坐直身体,语气郑重,如同在进行一次历史宣告:

“回顾中国科幻电影历程,我们有过《珊瑚岛上的死光》的探索,也有过《大气层消失》的寓言思考。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高概念、大投入、完全遵循科学逻辑推演的硬核科幻大片领域,一直是一片空白。

《流浪地球》的出现,将填补这个空白。

因此,我可以很明确地说——

《流浪地球》,就是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

“第一部硬科幻……”

主持人重复着这个词组,目光转向李扬,“李导,您意识到您和团队正在创造历史吗?”

李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一个细节:

“电影里有一套外骨骼装甲,但重量问题一直困扰我们。

演员穿上后行动非常困难,我们甚至设计了‘龙门架’像吊烤鸭一样把演员吊起来拍。

姚老师来探班时,就看到达叔穿着六七十斤的防护服,被威亚吊着,一遍遍在冰面上爬行。

他问达叔辛苦不,达叔说,‘辛苦,但值得,因为我们在做从来没做过的事。’”

李扬看向姚海军和刘慈欣,“正是这种‘从0到1’的开拓,支撑着我们完成3000张概念图、8000张分镜、上万件道具的制作。”

刘慈欣深有感触地点头:

“中国科幻电影起步维艰,过去很多尝试都因为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在迷惘中徘徊。

《流浪地球》团队在完全没有成功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小心求证、谨慎推敲。

他们不仅在拍一部电影,更是在建立一套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流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愧于‘第一部’的称号。”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访谈从具体制作细节,逐渐升华到对中国科幻未来的展望上。

姚海军说:“这部电影的美学风格,没有盲目追随好莱坞那种光滑轻盈的未来感。”

“而是采用了扎实的、带有我们自身历史记忆的苏联重工业风。

这种选择是自信的体现,说明我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科幻审美语言。”

刘慈欣则从文化内核上阐释:

“《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就需要100代人去完成。

这背后是愚公移山式的坚持,是中国人对故土家园无法割舍的情感。

这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而是人类作为整体,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意志的史诗。”

李扬最后总结,他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冀:

“我们不敢说《流浪地球》会有多完美,但我一直尽求完美。

我们希望,当未来的人们回望中国科幻电影史时……

会记住2009年,有一个剧组,曾经像疯子一样,试图用力推醒这颗沉睡的星球,让它,也是让中国科幻电影,开始一场奔向新生的流浪。

中国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不应该只是憧憬,它应该从今天开始启航。”

访谈在主持人充满祝福的结语中结束。

演播室的灯光渐暗,但一张概念海报和一场关于“第一部”的宣言,已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其激起的涟漪,正从这间演播室扩散开去,终将在中国科幻乃至中国电影的海洋里,掀起滔天巨浪。

主持人好奇地转向姚海军和刘慈欣:“两位对电影如此看好,是否因为知道某些尚未公开的突破?”

姚海军与刘慈欣相视一笑,同时看向李扬。

姚海军幽默地摆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好的改变,只是不知道这算不算剧透!

毕竟电影还没上映,这方面,得请李导划个界限——

哪些能说,哪些要留到影院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