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178章 扎根红土,砺剑西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8章 扎根红土,砺剑西南

沈青云的就职演说,如同一份沉甸甸的军令状,也为他接下来在西南省公安厅的工作定下了基调。他知道,在这个讲究实战、崇尚功绩的系统中,空有表态远远不够,必须用行动和实绩来证明自己,才能真正赢得尊重,打开局面。

上任伊始,沈青云并没有急于在厅机关发号施令,也没有立刻介入具体案件指挥。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摸底”上。这份“摸底”,不仅仅是翻阅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统计数据,更是要深入到每一个关键环节和基层一线去。

他首先花了大量时间,与厅党委班子成员逐一进行长时间、深入的个别谈话。不仅是分管刑侦、禁毒、经侦、边防等业务部门的副厅长,也包括分管政治部、警务保障、法制、科信等综合部门的领导。他认真倾听每个人对分管领域的介绍、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以及他们对全省公安工作的整体看法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快速熟悉了业务,更初步了解了每位同事的性格、能力和工作风格。尤其是厅长王劲光,沈青云保持了极大的尊重,所有重大事项的思路和初步想法,都会主动先与他沟通汇报,明确“在厅党委领导下,协助劲光厅长处理日常事务”的定位。

随后,他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厅里的各个业务总队和处室。他去的不是领导的办公室,而是直接走进大办公室、研判室、实验室,甚至枪械库。在刑侦总队,他站在巨大的案件线索研判板前,听侦查员分析案情,不时追问细节;在禁毒总队,他详细了解当前毒品犯罪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堵源截流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科信总队,他亲自操作体验正在建设中的“智慧警务”平台测试版,对其中存在的操作不便、数据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当场要求记录、限期优化。

“沈厅这个人,不像有些领导,来了就是听汇报、做指示。他是真钻啊,问的问题都在点子上,而且特别细,有些技术参数连我们专业的同志都要愣一下。”一位科信总队的工程师私下里感叹。

深入的厅内调研之后,沈青云开始了更大范围的“走出去”。他的基层调研计划覆盖了全省所有地州市,尤其是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和多发案、高风险地区。他的调研方式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风格——务实、低调、深入。

在滇南某边境州的基层派出所,他谢绝了州局领导的陪同,只带着厅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和当地县局一名向导,直接驱车赶到。他查看派出所的办公用房、民警宿舍、装备库,和值班民警、社区辅警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询问他们辖区治安难点、处警中遇到的困惑、生活上的保障情况。当听到有民警反映边境巡逻道部分路段年久失修、夜间巡逻存在安全隐患时,他立刻让随行人员详细记录,并现场电话协调州局和边防部门,要求尽快排查整改。

在滇西南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公安局,他重点关注了双语警务的开展和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调解。他翻阅了近期的调解卷宗,并与几位经验丰富的少数民族老民警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关于如何更好地运用民族习惯法、依靠民族代表人士化解矛盾的经验和建议。“法律是准绳,但调解要入乡随俗,要带着感情,尊重习惯。”沈青云对当地局长强调,“要把法、理、情融合好,这考验的是我们民警群众工作的真本事。”

在一次暗访中,他随机走进一个城乡结合部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以想购买便宜二手车为名,与车贩子攀谈,不动声色地了解是否存在销赃、非法改装等黑灰产线索。这种“微服私访”让他获取了许多在正式汇报中难以听到的真实情况。

通过扎实的调研,沈青云对西南省公安工作的优势和短板有了愈发清晰的认识。他决定选择几个当前最突出、也最能凝聚共识的切入点,发力推进。

第一个重点,是推动“情指行”一体化实战机制落地生根。 他发现,虽然厅里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但在实际运行中,情报、指挥、行动等环节仍然存在脱节现象,情报共享不畅,指挥层级过多,行动响应迟缓。他亲自牵头,组织情指、刑侦、禁毒、网安、科信等部门,研究制定《西南省公安机关“情指行”一体化实战运行规范》,明确各警种职责、信息流转时限、联动响应机制,并强力推动在厅层面建立常态化的联合研判、联合指挥席位。为了测试效果,他选择了一个毒品通道重点市州,组织了一次跨警种、跨区域的缉毒实战演练,模拟查缉、追踪、抓捕全过程,逼着各部门在实战中磨合。演练暴露出不少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新机制落地优化的过程。

第二个重点,是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他调阅了近三年全省涉警信访投诉和行政复议案件的分析报告,发现超过六成的问题出在基层所队的接处警和案件办理初期环节。他推动法制总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若干巡回指导组,带着典型案例,下沉到各县区公安局,尤其是执法问题多发的单位,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执法培训和质量评查,重点规范取证、涉案财物管理、强制措施适用等易出问题的环节。他强调:“执法质量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更是我们赢得民心的基石。绝不能因为程序瑕疵、态度粗暴,让我们所有的辛苦付出大打折扣,甚至引发新的矛盾。”

第三个重点,是实实在在的“从优待警”。 他在调研中看到,许多边境和艰苦地区的民警,工作条件艰苦,长期超负荷运转,心理压力巨大。他协调省财政厅,争取到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提高边境地区、高海拔地区民警的特殊岗位津贴标准。他推动政治部加快建立全省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热线,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民警提供疏导服务。他还特别关注了英烈、伤残民警家属的抚恤优待政策落实情况,要求警务保障部门逐一排查,确保不漏一人、不差一分。“我们要让流血流汗的同志,不能再流泪。”这句话,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深深触动了基层民警的心。

沈青云的这些举措,并非石破天惊,却如春雨润物,细致而扎实。他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选择先“接地气”、摸实情,然后精准发力。他用自己的务实作风、专业素养和对基层的深切关怀,逐渐消除了部分干警最初的观望和疑虑。

厅长王劲光在一次厅党委会后,私下对沈青云说:“青云啊,你这几个月,沉下去摸情况,抓的这几件事,都很实在,也确实是我们的短板。看来,组织上派你来,是给我们西南公安送来了一个懂行的实干家啊!”

沈青云谦逊地回应:“劲光厅长,我只是做了些基础工作,很多思路还是在您的指导下形成的。西南公安的硬仗还在后面,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他知道,自己在这片红土地上的扎根,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砺剑西南,静待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