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始皇遗产管理局 > 第151章 稷下初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节:文枢之地

离开墨家机关城那金属与火焰的灼热氛围,林夙(化名林子夙)一路向东,眼前的景致逐渐被浓郁的青绿与流淌的水汽所取代。当他跟随着零星可见、同样背着书箱的士子行人,绕过最后一道覆满青苔的山梁时,传说中的稷下学宫,终于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那并非想象中孤悬于山巅的楼阁,而是一片依山傍水、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建筑群。无数的亭台楼阁、经舍讲堂,顺着山势层层铺开,飞檐斗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蜿蜒的廊桥下是清澈的溪流,氤氲的雾气如同轻柔的薄纱,缠绕在建筑与林木的半腰。最为奇特的,是笼罩着整个学宫范围的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空气似乎比外界更为澄澈,光线也显得格外温润明亮,隐隐约约,能听到无数诵读书文、辩论讲学的声音汇聚成一种低沉的背景音,如同文脉本身在呼吸。这并非物理上的声音,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共鸣。

“目标区域已进入。检测到大规模、高密度、结构稳定的异常能量场,其运作模式与墨家机关术的物理干涉截然不同,更接近于对世界底层规则的直接‘说服’与‘改写’。”AI秦冰冷而精准的声音在林夙脑海中响起,同时他的视网膜上掠过一系列常人无法看见的数据流,标识出前方空间中能量流动的轨迹。“能量场强度与‘礼’、‘法’、‘文’等概念性符号呈现高度正相关。建议保持最高级别信息伪装。”

林夙微微颔首,收敛起所有因墨家经历而残留的锐气,整个人变得温文内敛,如同一块被打磨光滑的璞玉。他整理了一下身上普通的青布儒衫,将代表“游学士子”身份的木质符牌挂在腰间显眼处,随着三三两两的士子,踏上了通往学宫主区域的白石阶梯。就在他脚步踏上第一级石阶的瞬间,身旁不远处,一位年纪颇大的老儒生似乎因长途跋涉而气喘吁吁,他扶着石阶旁的栏杆,轻声吟诵道:“《诗》云,‘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然吾心向往之,愿力竭而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随着他这充满感慨与坚定意志的吟诵,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他手中那根看似普通的木质手杖顶端,竟肉眼可见地抽出了几片嫩绿的新芽,随即,一两朵米粒大小的白色小花悄然绽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老儒生似无所觉,继续拄杖前行。周围的士子们也见怪不怪,唯有几名初来者如林夙一般,面露惊异。

“实时能量记录:目标个体通过吟诵特定典籍文句,结合自身强烈的情感意志(求知、坚持),成功引动环境能量场,局部改变了手中木杖的物理状态,激发了其生命潜能。能量转换效率极低,但过程稳定,无剧烈波动。符合‘言出法随’初级表现——‘点化生灵’。”秦的分析一如既往的冷静。

林夙心中凛然。这稷下学宫,果然名不虚传。言出法随,并非简单的咒语力量,更像是一种基于知识与信念,与天地万物达成的“共识”。他不动声色,继续拾级而上,目光却更加专注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第二节:学宫气象

越往上行,学宫的景象越发清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文华”之气也越发浓郁。巨大的石质牌坊上,用古朴的篆书写着“天下文枢”四个大字,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某种道理,凝视久了,竟让人有种心神宁静、杂念顿消的感觉。

穿过牌坊,是一片极为开阔的广场,以黑白两色的巨石铺就,暗合阴阳之道。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高达数丈的青铜巨鼎,鼎身铭刻着古老的祭天文与百家经典片段,鼎内香烟缭绕,千年不熄,那烟气凝而不散,在空中形成种种模糊的瑞兽祥云图案。广场四周,是几条通往不同功能区域的道路,路上行人如织,大多身着儒服,步履从容,神态安详,彼此相遇时,皆依循古礼,拱手作揖,动作一丝不苟,整个环境呈现出一种秩序井然的宏大与和谐。

然而,在这片和谐之下,无处不在的“言灵”现象,才是稷下学宫真正的底色。林夙看到,一名年轻弟子立于一片花圃前,朗声诵读《礼记·月令》中关于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的段落,他周围的空气中,水汽自然而然地汇聚,形成细密的雨丝,精准地洒落在他面前的花草之上,润物无声,范围恰到好处,绝不波及旁处。

另一处,几位弟子似乎在进行射艺练习。其中一人引弓不发,口中清晰吐出“镞贯七札,势如破竹”八字,那离弦之箭竟真的泛起一层微不可见的白光,速度激增,精准地穿透了远处箭靶上叠加的七层牛皮,余势不减,深深钉入后方的土墙。

更远处的一座高台上,有讲师正在授课,声音洪亮,阐述“仁者爱人”之理。随着他的讲演,空中竟有点点如同萤火虫般的金色光点凭空生成,缓缓飘落,融入下方聆听的弟子身上,让他们的神情变得更加专注和清明。

“记录:大规模、精细化能量操控现象。‘祈雨术’、‘锐金言灵’、‘启智光环’。所有神通施展均严格遵循特定典籍文句或礼仪规范,能量释放稳定,作用范围可控,未检测到任何失控迹象。初步结论:此能量场(‘礼法’)具备完善的底层协议与执行逻辑,所有‘言出法随’神通均在此协议框架内运行。”秦的声音带着一丝分析性的赞叹,“该文明对概念性规则的应用已达到相当高度。”

林夙默默点头。他能清晰地感知到,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规则之力”笼罩着一切。它允许“言出法随”这种奇迹发生,但同时,它也像一张无比精密而坚韧的网,约束着每一个奇迹的形态、规模与性质。任何试图逾越这“规则”的行为,都可能引来不可预知的后果。这规则,便是儒家的“礼法”。它既是神通力量的源泉,也是一道无处不在的牢笼。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与墨家机关术迥然不同,却同样深邃强大的力量体系,知道自己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三节:规矩初显

林夙跟随着指示,来到一处名为“迎贤堂”的偏殿,这里是处理游学士子入学暂住事宜的地方。殿内陈设古朴雅致,几名年长的儒者端坐于案几之后,为前来登记的士子办理手续,态度温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排队等候时,林夙前方的一位士子,似乎因为长途跋涉而有些衣冠不整,发髻也有些散乱。他兴冲冲地跑到案前,激动地表达着自己对儒学的向往,希望能尽快入学听讲。接待他的那位清癯老儒微微蹙眉,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缓缓开口道:“《冠义》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然后可以容止可观,进退有度。足下远来辛苦,然容止未整,心气浮躁,何以窥礼乐之堂奥?”

老儒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那士子闻言,脸上的激动瞬间凝固,随即露出一丝惶恐和羞愧,仿佛被无形的鞭子抽打了一下。他连忙后退一步,手忙脚乱地整理自己的衣冠,试图将散乱的头发重新束好,口中连称“学生知错”。然而,或许是因为紧张,他越是整理,越是不得法,反而显得更加狼狈。

老儒不再多言,只是平静地看着他。那士子周围的空间仿佛变得粘稠起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额头见汗,呼吸都变得困难。最终,他面色苍白地深深一揖,几乎是踉跄着退出了队伍,跑到角落里去整理仪容了。

“检测到高密度‘礼法’能量场对个体产生的压制效应。目标个体因行为不符合‘礼’之规范,引发自身精神与周围能量场的排斥反应,产生类似‘领域压制’的效果。压制强度与个体对‘礼’的认同度及自身精神强度相关。”秦迅速给出了分析,“警告:宿主当前伪装身份,需严格遵守观测到的行为规范,避免触发类似排斥。”

林夙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稷下学宫的“规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礼法”绝不仅仅是道德说教,它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是这片土地上“言出法随”神通得以运行的基石和边界。任何言行,一旦逾越“礼”的范畴,不仅无法引动神通,反而会遭到规则之力的反噬。

轮到他时,林夙上前几步,依照刚才观察到的礼仪,一丝不苟地拱手、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士子见面礼,动作流畅自然,既不显倨傲,也不显卑微。“后学林子夙,自西而来,久慕稷下学风鼎盛,特来游学请教,望先生允准。”他的声音平和清朗,姿态从容不迫。

那老儒抬眼看了看林夙,目光在他整洁的衣冠、沉稳的气度以及腰间符牌上停留片刻,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嗯,容止合度,言辞清朗。可也。按学宫规矩,游学士子需暂住‘温故园’,遵守学宫作息,可自由前往各讲堂听讲,亦可入藏书阁一楼阅览。切记,非请勿入内院及各堂禁地,言行举止,皆需合乎于‘礼’。”他一边说着,一边取出一枚温润的白色玉牌,上面以微雕技术刻满了细小的规章条文,递给林夙,“此乃临时学牌,亦是‘礼符’,持之方可自由行动于外院诸地,莫要遗失。”

“谢先生。”林夙双手接过玉牌,入手微温,能感到

其中蕴含着一道温和却坚韧的能量印记,与整个学宫的能量场隐隐相连。这既是一张通行证,也是一道监视与约束的符咒。

第四节:雨丝弦音

手持玉牌,林夙正式踏入了稷下学宫的外院区域。他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缓步而行,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气息。途经一片竹林时,听到里面传来阵阵琴音,清越悠扬,与风声竹韵相和,竟引得几只翠鸟落在竹枝上,侧耳倾听,久久不愿离去。

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细雨。这雨来得毫无征兆,细密如丝,却并不让人感到潮湿阴冷,反而带着一股草木的清新之气。林夙抬头,看到不远处的一座小亭中,一位白衣弟子正在抚琴,他手挥五弦,口中低声吟唱着《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章:“……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随着他的琴音与歌谣,天空中的雨丝仿佛受到了无形的引导,变得愈发温顺柔和,它们避开行人的头顶,主要洒落在道路两旁的花草与竹林之上,发出沙沙的悦耳声响。雨水浸润之下,花草愈发娇艳,竹叶愈发青翠。这雨,竟是因他的音乐与诗文而生,也因他的心意而落。

“实时记录:目标通过音乐与特定诗文,引导环境能量,实现小范围、精细化的气象操控——‘和乐之雨’。能量消耗低,环境亲和度高,符合‘礼乐’教化之旨。再次确认,‘言出法随’神通与施术者的精神境界、知识储备及行为礼仪高度绑定。”

林夙站在雨中,却没有一滴雨水落在他的身上,那雨丝仿佛认得路一般,自然地从他身边滑过。他伸出手,接住几滴从亭檐坠落的雨珠,冰凉湿润的触感无比真实。这神奇而和谐的一幕,却让他心中那份警惕感更深了。

这无处不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言出法随”,这精密运转、看似完美无瑕的“礼法”规则,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体系。它带来了秩序与和谐,带来了超越凡俗的力量,但同时也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牢牢地束缚在了规则的网格之内。想要在这里找到【精神增幅器】,并说服其守护者,单纯的武力毫无意义,甚至巧妙的技术展示也可能适得其反。他必须深入理解这套规则,理解支撑这套规则的儒家理念,然后,从内部找到那把能够解开困局的“钥匙”。

雨渐渐停了,天空放晴,一道彩虹横跨在学宫的上空,如同架起了一座通往圣贤之道的美好桥梁。林夙握紧了手中的玉牌,目光扫过那些在雨后更加生机勃勃的亭台楼阁,心中已然明了前路的艰难与方向。他不仅要“潜入学宫”,更要“潜入”这片由千年文华与礼法规则共同构筑的、最深沉的“心”之领域。儒者之心,深如渊海,而他,必须找到渡海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