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侧妃进门我让位,死遁了你疯什么 > 第221章 恢复身份,册封太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1章 恢复身份,册封太子

天家父子达成共识。

当天下午,太极殿宫门大开,几位朝中重臣被紧急传召。

密议持续到了大半夜。

当天晚上,谢晋白一夜未归。

第二天,恰逢半旬一次的大朝会。

久未露面的皇帝,坐到金銮宝殿之上。

当堂宣告了一桩足以引发百官动荡的秘事。

誉王殿下非皇后亲生。

他的生母,乃已经薨逝的莲贵妃。

当年,后妃二人同时生产。

一个母死子活,一个子死母活。

小皇子没了母亲,皇后没了孩子。

为了安抚深陷丧子之痛的皇后,小皇子直接抱进了翊坤宫,对外只说是皇后亲生。

本是陈年旧事,如今之所以要揭秘出来,是因为母子情分已尽。

大理寺卿拱手出列,将皇后所作所为一一道来。

三年前,仗着母子情分,皇后几番威逼誉王娶其母族侄女为侧妃,进门第二日,李氏将誉王妃推下水,导致王妃昏迷了足足三年。

三年后,誉王妃好不容易苏醒,不到一个月,又再遇刺杀。

这桩案子,经由三司会审,已经确定乃皇后连同平王所犯。

罪证呈于堂前。

满朝哗然。

这些年,满京城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谁人不知誉王对王妃的情深义重。

说视若性命也不为过。

皇后派刺客杀誉王妃,那就是想杀誉王。

找不到机会,只能从内宅妇人那里出手。

难怪!

金殿之上,百官神色各异,都想到了三年前,徒然反目的母子。

原来其中隐情是这样。

至于平王怎么会牵扯其中,还连自己女儿都舍了…

堂堂天子胞弟,还有什么值得他如此做的?

能上朝会的,没有一个蠢人。

当即有人倒吸口凉气,交头接耳起来。

皇帝坐在龙椅上,任由底下群臣吵吵嚷嚷了许久,方低低咳了声。

“皇后与平王的此番作为,让朕很是为难,不知诸位爱卿以为,朕该如何处置?”

结发夫妻。

同胞兄弟。

赐死,有些过于心狠手辣。

谋害皇子妃,以这两人的身份,算不上大罪。

但,更深层次的动机,才是根本。

平王明显有篡位之心,轻轻放下,又如何能正皇室威严。

刑部有官员出列,张嘴就是大越律例,洋洋洒洒一大堆,最后躬身道:“请陛下从重处罚。”

哦。

这是谢晋白的人。

皇帝瞥了一眼,没理。

那位刑部官员讪讪退下。

看出帝王心思,很快又有臣工出列,赞道:“皇后与平王犯下如此大罪,辜负陛下信重,实乃狼心狗肺之辈,您竟还不忍赐死,实乃仁君典范。”

老皇帝神色动容,摆手长叹:“他们不仁,朕不能不义,好在他们没有铸下大错。”

这语气,是不想从重处置了。

底下臣工们的谏言当即转了方向。

开始撇开律例,谈情理。

最后,皇帝顺势拍板,“念在皇后尚未铸成大错,又于你有抚育之恩的份上,此次便不予追究,誉王,你认为如何?”

的确没有铸下大错。

不管是尚还存疑的平洲通敌叛国案,还是这次已经盖棺定罪的马场行刺案。

乃至平王的意图篡位,都是失败的。

谢晋白站在最前方,闻言抿唇道:“既如此,还请诸位大人做个见证,皇后的抚育之恩本王已还清,从此往后,本王同她母子情分彻底断绝。”

满朝文武,再次哗然。

都是体面人,就算心里恨的牙痒痒,面上也都带着三分笑。

这么撕破脸的场面,实在不多见。

尤其,还发生在皇室母子之间。

但,谁也不敢说什么,均干笑着颔首。

端坐龙椅上的皇帝微微抬手,“皇后失德,你不愿认她也是人之常情,既如此,朕便还你一个母亲。”

他身后立着的内廷总管钱庸闻言,当即上前一步,手捧着早已准备好的明黄卷轴打开。

宣旨。

追封已薨二十余年的莲贵妃为皇后。

满殿的喧闹,瞬间静默。

莲贵妃是宫婢出身,自幼就跟在还是皇子的帝王身边伺候,比帝王还大上五岁。

相扶长大,也称得上青梅竹马。

皇帝登基后,先是将其封为才人,后是嫔,最后薨逝时,已经是皇后之下第一人。

没想到,死后多年,竟然还能追封为后。

一个婢女做皇后,大越立国二百余载中,也是头一回。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母凭子贵。

谢晋白是皇四子,从前之所以能平白高出其他几个兄长一头,就是因为他是嫡出。

而现在,他手握军政大权,仅凭实力也能力压几个皇兄,但皇帝还是不肯在身份上薄待这个儿子。

还他一个母亲。

不是他的生母是皇后,而是,谁是他的生母,谁就是皇后。

谢晋白此刻就在朝堂之上,一袭蟒袍,肩背宽阔,面容冷峻,周身气势都是尸山血海中厮杀出来的凌厉。

看着就很不好惹。

没人敢触他霉头,对追封莲贵妃为后的圣旨提出异议。

就连最是古板的御史大夫们,也很轻易的接受了,宫婢为后之事。

绝对的实力下,很多规矩就得自觉让道。

老皇帝静静看着,双眸微微眯起,精光闪烁。

他这位病秧子皇帝继位几十年,已经助长了许多看不见的野心。

下一任帝王,必定不能是仁厚性子。

只有这个强势的儿子坐上龙椅,才能震慑住底下群臣,和边境蠢蠢欲动的异族们。

他低低咳了几声,道:“朕近日屡感年事已高,身体不济,欲为大越定下储君人选,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定下储君人选,就是在稳定朝纲。

对一个王朝来说,只会是好事。

昨夜几个在太极殿参与商议的重臣,接到信号,扑通跪倒在地,口呼英明。

无一例外,推举的都是同一个名字。

四位成年皇子,谢晋白虽然最小。

但他是嫡子。

且屡立战功,没有储君之名,实际上,已完全有了储君之实。

只差一道册封圣旨了。

昨夜已经商议好的。

钱庸捧出第二封圣旨。

这是册封太子的诏书。

也是皇帝所说的,给谢晋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