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佞娇 > 第249章 围剿沈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姑娘每日都操心着正事,好不容易歇歇,要不是今天她娘非要她回去,我也不会说出来让姑娘心烦的。”红英愁眉苦脸:“我现在就担心她被这么一说,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这个心思就胡乱答应下来。”

“这的确是她做得出来的事,好在这种事不是一下子就能定下来的,等她回来了我和她好好聊聊。”刘熙摸了摸红英的脸当做安慰:“不过说实话,虽然我很舍不得你们,但也不能因为自己方便就耽误你们,你们能寻到如意郎君最好,若是遇人不淑,我也不会瞧着你们受委屈而不管的。”

红英一把抱住她:“我才不要什么如意郎君呢,我要陪姑娘一辈子,姑娘去哪我去哪,以后姑娘自己开府做主,我就做大管家,里里外外一把抓,让姑娘没有后顾之忧。”

“哈哈哈...”刘熙大笑起来:“行,一言为定。”

她和红英说笑的声音不小,院子里都能听见。

周妈妈陪着张奶奶站在院子里听了一阵才走,周妈妈有些惆怅:“姑娘如今不常在家,亲近的人也只有平安和红英两个,连您都显得生分了。”

“什么生分不生分的?姑娘是做官的人,前程敞亮,琢磨的都是国家大事,还能敬着我这个老婆子已经够了,我说家长里短,白污了姑娘耳朵,姑娘和我聊外头的大事,我也不懂,能闲聊几句已经够了。”张奶奶到是不在意。

周妈妈笑了笑:“还是您老想得通,说来,姑娘身边的平安年纪已经不小了,她家里琢磨着给她说亲呢,若是嫁了人,姑娘身边的人可就少了,肯定是要从家里再挑吧。”

“你想提你姑娘?”张奶奶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跟着姑娘是要去京城的,得读书学规矩,做错了事可不像在家里,求情告饶就能卖个面子圆过去的,而且,也不是随便挑个人就行的。”

周妈妈连声道:“是是是,我知道姑娘身边伺候的人,肯定是要做事妥帖稳重的,我们想的也是,若姑娘前程好了,身边的丫鬟也跟着沾光不是?再说我姑娘您也知道,聪明伶俐很会来事呢。”

她话里的意思太明显了,张奶奶的态度一下子冷了下来:“等平安真的嫁人了再说吧,姑娘是有主见的,要让谁在身边伺候,得她自己做主。”

她没答应帮忙,周妈妈面色讪讪也闭了嘴。

刘熙回家三天了,李长恭才晓得她回了潭州,连日奔波后衣裳都没来得及换,就拿着她留下的信仔细看起来。

尹常侍安静的站在旁边,估摸着他看完好几遍了才说话:“殿下早前吩咐的事,都已经办妥了。”

“嗯。”他把信仔细折好收起来:“那就好。”

尹常侍试探着问:“殿下真的不打算再想想?”

李长恭看向他,目光平静,不怒自威,什么都没说,尹常侍已经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赶忙跪下:“奴婢失言,殿下恕罪。”

“别在有下次。”他不喜欢宦官干政。

他回了自己屋里,陶元立马跟上去伺候。

次日早朝,御史台拿出上乡伯府二公子的请罪折子,弹劾太子包庇沈家行刺荣王。

听完御史台的奏禀,明帝沉着脸看向太子。

他可是问过太子,敢不敢面对上乡伯正面对峙的,太子自己说的敢,明帝还以为他把所有事情都料理好了呢。

“请罪折子?”明帝又问了一遍,很是不敢相信。

御史大夫语气肯定:“是,上乡伯次子亲笔。”

明帝深吸了一口气,看向太子,见他神色错愕就知道这个蠢货连最基本的人情打点都没做到位。

“陛下,除了请罪折子,一并送到御史台的还有勇国公与上乡伯联系的书信。”御史大夫把手里那一沓书信举起来:“这些,是勇国公夫人从勇国公书房里找到的。”

原本还神色镇定的沈晔骤然变了脸色,他看着那沓东西,脑子里飞快思考着开脱的话。

他太清楚里头写了些什么了,现如今只有一点祈求,就是清河没把所有的书信都交出来。

“书信?”明帝盯着那沓书信,表情不是很好:“写的什么?”

御史台的人拿出其中几封:“上乡伯告知勇国公,近来陛下已有废太子之心,放纵流民,行宫避政,只怕储位不稳,诸皇子中,荣王贵重且已长成,只怕陛下属意幼子。勇国公回信,必要时需除之,切不可养虎为患,府中人手虽留用京城,但公主心慈,难当大任,需岳父主持。上乡伯再传,荣王安置流民,行事稳重,深得臣民之心,有贤明之风。勇国公回,速除之,可调用京中人手。上乡伯回信,荣王遇刺,性命垂危,陛下查证后,对公主起疑。勇国公回信,陛下爱女,不会深究,我等安全。”

明帝听完脸色黑成锅底,就是因为这些人,他和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才闹到这个地步。

真是不可饶恕。

礼国公当即气怒骂道:“殿下奉命行事,竟让尔等如此不容。”他转向明帝跪下:“陛下,那一箭险些要了殿下性命,陛下可还记得得知消息时的方寸大乱和连夜赶去的忧心牵挂?”

明帝目光复杂的看向李长恭,他垂眼站在那里,平静无波,是早就知道所有事情,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陛下。”沈晔立刻跪下:“这些书信实乃伪造,上乡伯当时还是梁王,如何会听臣的安排行事?”

御史台的人早料到他会否认,书信一收,大理寺少卿杨慎就开了口:“陛下,臣等连夜核对了勇国公的家书和过尚书台的奏疏,字迹比对后,可以确认,与上乡伯的往来书信,为亲随代笔,在家书中,有一封字迹与这些书信相同,比对兵部备案,那段时间,勇国公受伤了,所以家书让亲随代笔。”

说着,杨慎又拿出了几张东西:“这些,是勇国公夫人交来的,代笔亲随在每月领取月钱俸禄时留下的字迹,经核对,出自同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