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坊的醇香
鲁中的沂蒙山区,有个叫花生峪的村落。村子被漫山遍野的花生地环绕,秋收时节,饱满的花生果缀在根部,泥土里总透着股坚果的油香——那是从村头的老油坊里传出来的。油坊是座石头垒成的老屋,院里的石碾子沾着油光,墙角堆着榨干的花生饼,灶台旁的油缸里盛着金黄的花生油,阳光照进去,像融化的金子在流动,空气里飘着的油香醇厚绵长,闻着就让人想起刚出锅的油饼,酥脆里裹着暖烘烘的香。油坊的主人姓顾,是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村里人都叫他顾油匠。顾油匠榨了一辈子花生油,手掌被油浸得发亮,指腹带着碾花生的厚茧,却能凭手感判断花生的饱满度,一筐普通的花生,经他手筛选、碾轧、蒸炒、压榨,就能变成清澈透亮、香气浓郁的花生油,炒菜时油烟少,带着花生的本味,哪怕只是煎个鸡蛋,都香得能勾出人的馋虫。
这年秋分,花生刚从地里刨出来,带着湿润的泥土,顾油匠蹲在院门口拣花生。他把瘪果、坏果挑出来,只留颗粒饱满、壳纹清晰的,说:“榨油的花生,得像选兵,个个得壮实,不然榨不出油,还浪费功夫。”他拿起一颗花生,用手一捏,壳裂成两瓣,露出红皮的果仁,饱满得像小元宝:“你看这果仁,饱满、红润,榨出的油才香,就像好麦子磨出的面才白。”
“顾爷爷,这花生真能榨出那么香的油?”一个扎着红绳的小姑娘蹲在旁边,是邻村的,叫丫蛋,跟着奶奶来换油,看着油坊里的大碾子,眼睛瞪得圆圆的。
顾油匠把拣好的花生倒进筐里,笑着说:“能,这老油坊榨了三代人,榨出的油能香遍半个山坳。你闻,”他抓起一把花生,凑近丫蛋的鼻子,“这生花生就带着甜香,榨出油来,香得能让人多吃两碗饭。”
拣好的花生要晒干。顾油匠把花生摊在苇席上,放在向阳的院墙边,每天翻动两次,让花生均匀受晒。“得晒到花生壳发脆,一捏就裂,”他说,“水分多了,榨出的油容易坏;太干了,果仁会碎,出油率低,得晒到正好,花生仁咬着脆甜,不粘牙。”
丫蛋帮着翻花生,阳光晒得花生壳发烫,她的小手很快就沾满了泥土,却笑得一脸开心:“爷爷,这花生晒好了就能榨油了吗?”
“还得脱壳,”顾油匠指着墙角的脱壳机——那是台老旧的手摇机器,“把花生仁取出来,壳能当柴烧,仁才能榨油。”他摇着手柄,花生从进料口进去,壳和仁从不同的出口出来,仁是仁,壳是壳,分得清清楚楚。
脱壳后的花生仁要再拣一遍,把残留的碎壳、霉仁挑干净。顾油匠说:“一点杂质都不能有,不然油会发苦,就像熬粥掉进沙子,再好的米也白费。”
接下来是“碾轧”。顾油匠把花生仁倒进石碾的凹槽里,赶着老黄牛拉动碾盘。石碾“咕噜咕噜”转着,花生仁被碾成碎末,渐渐变成泥状,油香随着碾动慢慢释放出来,像刚炒过的花生,馋得丫蛋直咽口水。“得碾成‘泥’,”他用刮板把碾盘边缘的花生泥刮到中间,“越细越好,这样蒸的时候才能受热均匀,油才能出得干净。”
碾好的花生泥要“蒸制”。顾油匠把花生泥装进铺着棉布的木甑,放在大铁锅上蒸。锅里的水沸腾着,蒸汽透过棉布钻进花生泥,泥团渐渐变软,油香变得更加浓郁,带着股焦香。“蒸到花生泥能捏成团,不松散,”他用筷子戳了戳,“太生,榨不出油;太熟,油会发糊,就得不生不熟,刚好出香。”
蒸好的花生泥趁热“包饼”。顾油匠把花生泥倒在干净的布上,揉成直径一尺的圆饼,用布包紧,再用草绳捆牢。“包得要紧,”他把包好的油饼摞在榨油机的凹槽里,“这样压榨时油才能被逼出来,不然油会藏在泥里,榨不干净。”
压榨是最关键的一步。顾油匠把油饼在榨油机里排好,转动螺杆,让压板慢慢挤压油饼。随着压力增大,金黄的油珠从油饼里渗出来,顺着凹槽流进油缸,油香瞬间弥漫了整个油坊,醇厚得像化不开的蜜。“这叫‘出油’,”他看着油珠汇成油流,“压力得慢慢加,太急了,油饼会裂,油就跑不干净了,就像挤海绵,得慢慢挤,才能挤干水。”
丫蛋看着油缸里的花生油越来越多,金黄透亮,像流动的琥珀,忍不住问:“爷爷,这油能直接吃吗?”
“能,”顾油匠用小勺子舀了一点,递到丫蛋嘴边,“尝尝,咱这是‘毛油’,带着花生的原味,香不香?”
丫蛋抿了一小口,油滑滑的,带着浓浓的花生香,一点不腻,她用力点头:“香!比家里的油香多了!”
压榨后的油饼叫“麻糁”,是上好的饲料,顾油匠把麻糁装袋,留给村里的养殖户。“一点都不浪费,”他说,“花生的仁榨油,壳当柴,饼喂牲口,这才叫物尽其用。”
毛油要“过滤”。顾油匠把油倒进铺着细布的漏斗,让油慢慢渗进下面的油缸,滤掉里面的细小杂质。“滤过的油才清亮,”他看着油缸里的油,“炒菜不起沫,不冒烟,吃着才放心。”
村里的人都爱来老油坊榨油,说顾油匠的油“纯”,没有添加剂,炒菜香,炸东西酥。有户人家办喜事,一下子榨了五十斤,说要用这新油炸丸子、炸耦合,“让客人尝尝咱山里的纯香油”。
有天,镇上的超市老板来油坊,闻着花生油香,非要订一批货。“顾大爷,您这油太地道了,城里的桶装油根本没法比,我给您装瓶,保证卖得火。”
顾油匠有点犹豫:“我这小油坊,一天榨不了多少。”
“我帮您雇几个人搭把手,”老板说,“您教他们榨油,我来包装,保证按您的法子来,不掺假。”
丫蛋的爸爸在城里开饭馆,听说顾爷爷的油好,也回来订了一批,说要用这花生油做招牌菜,“保证客人吃了还想来”。
“以前总觉得榨油太累,不如开饭馆挣钱,”丫蛋爸爸看着顾油匠油亮的手,眼里有点湿润,“现在才知道,这油香里藏着咱庄稼人的实在,一点假都掺不得。”
顾油匠看着丫蛋爸爸用新榨的花生油炒的菜,香气飘满了油坊,说:“实在就是用心,花生得好,火候得到,榨得干净,油才香得踏实,就像咱过日子,一步一个脚印,才安稳。”
霜降时节,油坊的生意更忙了,家家户户都要榨点新油备着过冬。顾油匠教丫蛋辨认好花生:“饱满、红皮、咬着脆,这样的花生榨出的油才是顶好的。”
丫蛋点点头,看着油坊里流淌的金黄,觉得这油香像爷爷的笑容,暖烘烘的,能把日子都浸得香香的。
沂蒙山的风吹过花生峪,带着花生的醇厚和油香的暖甜,飘得很远。老油坊的石碾子依旧在转,顾油匠和乡亲们包油饼的身影,在油灯下拉得很长,像一首关于丰收的歌谣。而那些金黄的花生油,带着土地的馈赠和手艺人的心意,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灶台,把一份质朴的醇香,留在了每一道家常菜里,久久不散。
您对这个关于老油坊和传统花生油压榨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