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鞑靼主帅和少数头脑清醒的鞑靼贵族看来,大魏将士很有可能已经提前挖好陷阱,就等着他们改弦易辙,去啃那些看似好啃的关隘以及卫所。

而且还有一点,那些看似好啃的关隘以及卫所,之所以规模小、人员少、没有被他们当作主攻目标,自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现在它们相对三大关隘来说,或许确实比较好啃,但啃下来之后呢?以那些关隘和卫所的客观条件来说,破关反而是对他们鞑靼人来说最为简单的那一步。

动了舍难求易心思的鞑靼将士,在破关之后能不能迅速入关、能不能在入关之后抢到财富、能不能平安带着财富撤出,甚至能不能在关内短暂的建立堡垒、稳住优势,目前都是个未知数。

他们说这话时全无私心,但那些不大聪明却又不肯客观看待自己智商的鞑靼贵族,却很遗憾的谁也没有把他们的警告听进心里。

甚至还有人大声嚷嚷,既然你们这么觉得,那你们就带人留下好了。

正所谓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对方既然不信他们,那么鞑靼主帅和少数头脑清醒的鞑靼贵族,自然也不可能非要牛不喝水强按头。

且不说能进到主帅大帐之内的,都是颇有势力的鞑靼贵族,即使是那些暂时没资格进入主帅大帐议事的中型部族的首领,他们此时不也已经失去了对对方的掌控能力了吗?

左右动了“捡便宜”心思的,又不仅仅只是此时在这儿大声叫嚣的这些家伙,让他们都去试试深浅也好。

就如他们对这些家伙说的那样,他们可不认为,大魏边军会没有任何防备的由着他们钻空子。

别说他们未必能顺利入关,就算能,大魏边军也必然会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

届时他们好处没捞到多少,兵力却要大大损耗。自然,中原的富庶之地,也还是轮不到损兵折将、实力锐减的他们来提前瓜分。

鞑靼主帅和少数头脑清醒的鞑靼贵族,嘴上虽然把什么话都说了,行动上却并没有强势阻止什么。

在强压着别人替自己打头阵的法子已经行不通时,让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蠢货主动去做这件事,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法子。

在他们看似掏心掏肺、苦口婆心,实则有意纵容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鞑靼部落,选择了舍难求易,去攻打那些原本被他们放弃的关隘和卫所。

然而正如鞑靼主帅和某些贵族预料的那样,大魏早就已经针对鞑靼将士在受挫之后可能选择的策略,做出了相应准备。

自以为是个大聪明,最早选择去攻打其他关隘和卫所的鞑靼部落首领,无一例外地,全部都在他们选定的关隘和卫所那里,遭遇了大魏将士的重拳出击。

虽然他们当中不乏确实攻破了关隘和卫所的外围屏障,成功杀进关隘和卫所内部的,但杀进去之后,等着他们的却并不是一片坦途,而是大魏将士早有预谋的瓮中捉鳖。

虽然这些不那么重要的关隘和卫所确实没有一炸就能让他们惊马,进而死伤一大片的那种新式武器,但大魏一方却也没有忽视这些关隘和卫所的安全问题。

那种既方便运输,又能以投石车进行远距离攻击的土炸弹虽然不好做,制作土炸弹的原材料,镇北军却还是有着丰富库存的。

先运输,再混合,然后再定点埋设,最后在有需要时以火箭引燃,这不就是简易版的土炸弹了?

更别提他们还可以提前在关隘和卫所内部安置火油桶,以火油进一步加强爆炸和燃烧的规模与威力。

好不容易杀进来的鞑靼将士,做梦也没想到,等着他们的不是惊慌失措的大魏将士、将士家属、平头百姓,而是非战斗人员早已有序撤出,但却陷阱遍布的一个个关隘和卫所。

猖狂笑着杀进关隘和卫所,结果却在最得意时被爆炸和火海包围,这让那些鞑靼将士既错愕又手足无措。

虽然也不是没人见势不妙,果断回撤,但能够回撤的人,显然只有押后进来的那一小撮人。

他们虽然侥幸得以逃脱,但以他们的心情和人数来说,他们却也已经对战损人数不算很多,并且还因为大胜士气高昂的大魏守军造不成任何威胁了。

晚了他们一步的那些鞑靼将士,其中那些选择了和他们不一样的关隘或者卫所的,十中六七都遭遇了和他们类似的事,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则是遭遇了和另外一些最早改弦易辙的鞑靼将士类似的事。

他们没能仗着自己下手够快,就攻下大魏的关隘和卫所,而是被不知何时已经鸟枪换炮的大魏将士,打的只能停留在关口之外。

这些关隘和卫所一来占了地势的便宜,历来易守难攻,二来早前因为军备严重不足,所以城墙和城门都修的格外结实,三来最近又新得了一批改良之后的冷兵器,将士们的整体实力,比之从前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一下做军械的那些匠人们了,由于火器的研究和制作,直接就是拉了一支单独的队伍出来,所以原本那些做冷兵器的匠人们,在其他做火器的匠人努力工作时,也是一直都有劳动成果在源源不断产出的。

三大关隘那边得了火器,这些改良之后的冷兵器,自然就被派发给了其他压力没那么大的关隘和卫所。

有了这些,又有了制作土炸弹的原材料,可供他们混合起来杀伤敌人,这些小规模的关隘和卫所,自然就也有了抵御和坑杀鞑靼将士的底气。

那些试图偷跑过来捡便宜的鞑靼将士,于是就这么猝不及防的遭遇了一场硬仗。

至于那些和最先偷跑的鞑靼部族,选择了同样关隘的第二拨鞑靼将士,他们先是遭遇了败退回来的那群残兵败将,然后又亲眼见证了远处腾起的浓烟与火光。

有些人因此头脑恢复冷静,想起了之前鞑靼主帅和少数贵族对大魏将士的那些分析、揣测,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觉得大魏将士此时必然已经黔驴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