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年关将近,京城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荣国府那气派的角门前,却有四个年轻小厮偷得浮生半日闲,正挤在背风的墙根底下,搓着手,小声说笑着守着门。
忽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棉袄、头发花白的老妪,领着一个约莫三四岁、冻得鼻尖通红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蹭上前来。
老妪脸上堆起谦卑又局促的笑容,冲着几个小厮弯了弯腰,口里讷讷地道:“太爷们纳福。”
几个正说到兴头上的小厮闻声吓了一跳,忙不迭地站起身,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为首的那个年纪稍长些,上下打量了一下来人,见其衣着寒酸,不似有来历的,但又想着天子还有两个穷亲戚,他们又是新进府当差的,于是还算客气得道:“不敢当。老人家是哪里来的?有何贵干?”
那老妪赶忙陪笑道:“劳烦太爷,我是来找太太的陪房周瑞周大爷的。烦请哪位太爷行个好,替我请他老出来说句话。”
为首的小厮闻言,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神色,他与旁边几人对视一眼,才慢悠悠地道:“找周大爷,可不巧,周大爷前些日子往南边去了,还没回京呢。他家在后头那一带住着,他家里的媳妇倒是在家。你从这边绕过去,到后街上找着他家就是了。”
老妪千恩万谢,领着小孙子,按着指引,绕到了后街门上。
此处比角门那边杂乱许多,歇着些卖杂货、吃食的担子,更有二三十个半大孩子在那里追逐打闹,喧哗声不绝于耳。
老妪拉住一个跑得慢些的孩子,和气地问:“哥儿,我问你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
那孩子翻着眼皮瞅她,一副小大人模样:“哪个周大娘?我们这儿周大娘有好几个呢,不知是哪个行当儿上的?”
老妪忙道:“是府里太太的陪房周大娘。”
那孩子“哦”了一声,爽快道:“这个容易,你跟了我来。”便引着这一老一小进了后院,走到一处小院墙边,指着道:“这就是他家了。”
又扯着嗓子朝里喊:“周大妈,有个老奶奶找你呢!”
周瑞家的正在屋里忙活,闻声迎了出来,一边在围裙上擦着手,一边疑惑地问:“是哪位贵客呀?”
老妪赶紧迎上去,脸上挤出笑容:“您好啊?周嫂子。”
周瑞家的眯着眼,上下打量了这风尘仆仆的老妪好半晌,方才恍然,脸上露出客套而疏远的笑意:“哟!是刘姥姥不是?你好啊?你看我这记性,几年不见,竟一时没认出来。快请家里坐,外头冷。”
却说这老妪,正是原着中那位救了巧姐儿的刘姥姥。
说起刘姥姥,也是个苦命人。
她十七岁嫁到刘家,辛苦操持了大半辈子,虽清贫,倒也安稳。谁料人算不如天算,临到老来,儿子、孙子竟都先后没了,落得个无子无孙的孤寡境地。
幸得小女婿王狗儿心善,他自家父母双亡,又有一儿一女无人帮衬,便将这无依无靠的岳母接了过去一起过活。刘姥姥本靠着两亩薄田勉强糊口,得了女婿的信,自是感激不尽,从此一心一意帮衬着女儿女婿一家度日。
奈何这年冬天格外寒冷,地里的收成又不好,家中的冬衣、柴炭、粮食都预备得不齐全。王狗儿心中烦闷,喝了几杯闷酒,便在家里唉声叹气,寻些由头发脾气。刘氏性子懦弱,不敢顶撞。
刘姥姥在一旁看得心急,这日终于忍不住劝道:“姑爷,你别嫌我老婆子多嘴。咱们庄户人家,哪个不是本本分分,守着多大的家业就过多大的日子?你呀,是小时候托着爹娘的福,享惯了福,如今有了几个钱就不知算计,花没了就只会干着急、发脾气,这哪像个顶门立户的男子汉?咱们如今虽住在城外,可终究是天子脚下。都说这长安城里遍地是黄金,只可惜没人会去捡罢了。你在家里就是跳塌了炕,又有什么用呢?”
狗儿听了,没好气道:“您老说得轻巧,难不成叫我去打家劫舍?”
刘姥姥道:“谁叫你去干那犯王法的事了?我是说,总得大家想个正经法子才好。不然,那银钱还能自己长腿跑到咱家米缸里来?”
狗儿冷笑一声:“有法子还想等到现在?我又没有那当官收税的亲戚,也没有富贵的朋友,能有什么法子?就算有,人家如今眼皮子高,只怕也懒得搭理咱们这穷门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