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秋老虎,把江南城乡结合部的空气烘得发黏。傍晚六点,“衣饰情缘”服装店的卷闸门“哗啦”一声拉下,罗晓燕揉着酸胀的腰,拎着半袋打折的青菜,踩着自行车往出租屋赶。她今年24岁,从乡下出来打工三年,靠着利落的手脚和嘴甜,成了店里的主力销售,可最近大半年,一件难言之隐像块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
“晓燕,等会儿!”同事小张追了出来,递过来一颗水果糖,“看你这几天脸蜡黄蜡黄的,又烦躁得很,是不是那事儿又提前了?”
罗晓燕接过糖,剥开纸塞进嘴里,苦笑着点头:“可不是嘛,这都快一年了,每个月那身子‘见红’都比上月早七八天,量多不说,颜色发暗还结块,味儿也重。一来之前,小肚坠着疼,腰杆子酸得直不起来,心里还跟揣了团火似的,看谁都不顺眼,刚才差点跟挑衣服的顾客吵起来。”
小张叹了口气:“你这毛病也该去看看了,总拖着不是事儿。我妈去年也这样,西医查来查去说没毛病,后来去城里的岐仁堂找岐大夫,喝了几副草药就好了。那岐大夫可是老中医,待人温和,看病又准,你明天正好休息,去试试呗?”
罗晓燕迟疑了一下。她不是没想过看病,可打工族挣钱不容易,西医挂号检查费贵,她总觉得“月经不调”是小毛病,扛扛就过去了。可这半年来,症状越来越重,不仅影响心情,连干活都没力气,有时候腰骶酸痛得站久了都难受。“岐仁堂?靠谱吗?喝草药会不会很贵?”
“放心,岐大夫看病不坑人,草药都是按方抓的,一副也就几块钱。他那诊店就在老城区巷子里,招牌是块老木匾,写着‘岐仁堂’三个大字,很好找。”小张拍了拍她的肩膀,“身体是本钱,别舍不得花钱,赶紧去看看吧!”
第二天一早,罗晓燕揣着攒下的几十块钱,按着小张说的地址,找到了老城区的岐仁堂。那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巷子,两旁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岐仁堂就藏在巷子中段,门口挂着一副褪色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门楣上的木匾“岐仁堂”三个字,是苍劲有力的隶书,透着一股岁月的厚重。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外面的燥热。店里不大,靠墙摆着两排深红色的草药柜,柜子上整齐地贴着泛黄的药名标签,从“当归”“白芍”到“柴胡”“丹皮”,琳琅满目。中间是一张深色的诊桌,桌上放着脉枕、舌苔板、笔和宣纸,桌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温和的老者,穿着藏青色的布衫,正低头给一位老太太诊脉——他就是岐大夫。
诊桌旁站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徒弟,叫小林,正认真地听着岐大夫说话,手里拿着本子记着什么。店里还有几位候诊的病人,都安静地坐着,没人喧哗,只有草药的清香和偶尔的咳嗽声。
罗晓燕找了个空位坐下,看着岐大夫给老太太看病。只见岐大夫一手搭在老太太的手腕上,眼睛微闭,神情专注,过了一会儿,又让老太太伸出舌头看了看,轻声问道:“老人家,您这咳嗽是不是晚上更厉害?痰是白的还是黄的?”
老太太点点头:“是啊,夜里躺下来就咳得厉害,痰是白的,黏糊糊的,还总觉得胸口闷。”
岐大夫笑了笑:“无妨,你这是肺脾两虚,痰湿内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里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你这咳嗽看着在肺,根子在脾,脾主运化,脾虚了运化不了水湿,痰湿堵在肺里,就老咳嗽了。我给你开几副草药,健脾祛湿,宣肺止咳,喝上几天就好了。”
说着,岐大夫拿起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地写起了药方,一边写一边跟小林讲解:“用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祛湿,陈皮、半夏化痰,杏仁、桑叶宣肺,甘草调和诸药,这几味药配伍,脾健了,痰湿去了,肺就清了,咳嗽自然就停了。”
小林一边记一边点头:“师父,我明白了,这就是《金匮要略》里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吧?”
岐大夫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不错,脾喜温恶湿,用温性的药健脾祛湿,正是这个道理。”
很快,老太太拿着药方去抓药了,轮到了罗晓燕。她紧张地走到诊桌前,搓了搓手,小声说道:“岐大夫,我……我是来看看身子的。”
岐大夫抬眼看了看她,目光温和,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姑娘,别紧张,慢慢说。哪里不舒服?”
罗晓燕深吸一口气,红着脸说道:“大夫,我每个月的‘月事’都提前来,已经快一年了。以前都好好的,自从去年冬天开始,每个月都比上月早七八天,量特别多,颜色是暗红的,还有好多血块,味儿也不好闻。来之前的几天,小肚坠着疼,腰杆子酸得厉害,心里还特别烦躁,动不动就想发脾气,晚上也睡不好。末次月事是9月8号来的,这才刚过去十几天,我就觉得腰又开始酸了,心里也躁得慌。”
岐大夫点点头,指了指脉枕:“来,把手伸出来,我给你搭搭脉。”
罗晓燕乖乖地伸出右手,把袖子捋到胳膊肘,岐大夫的手指搭在她的手腕上,指尖微凉,力道轻柔。他闭上眼睛,凝神静气,片刻后,又换了左手搭脉,同时示意罗晓燕伸出舌头:“舌头伸出来我看看,舌尖翘一翘。”
罗晓燕依言照做,岐大夫看了看她的舌苔,又仔细问了几句:“姑娘,你平时做什么工作?累不累?晚上睡得早吗?饮食怎么样?有没有经常吃生冷、辛辣的东西?”
“我在服装店上班,每天要站七八个小时,有时候还要加班整理货物,挺累的。晚上一般要十一二点才睡,有时候忙起来还会熬夜。吃饭大多是在外面吃快餐,有时候图方便,会吃点麻辣烫、烧烤之类的辛辣的东西,夏天也经常吃冰西瓜、冰饮料。”罗晓燕老老实实地回答。
岐大夫听完,缓缓收回手,眉头微蹙,对旁边的小林说道:“你也来搭搭脉,看看这姑娘的脉是什么象。”
小林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搭在罗晓燕的手腕上,过了一会儿,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师父,这脉……弦滑,左关脉还挺数的,尺脉好像有点弱。”
“不错,观察得很仔细。”岐大夫赞许地点点头,然后转向罗晓燕,耐心地解释道:“姑娘,你这毛病,在咱们中医里叫‘月经先期’,不过咱们不用这个说法,咱们就说‘月事提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意思是女孩子到了十四岁左右,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充盈,月事就会按时而来。正常的月事,每个月一次,前后相差不过三四天,这才是正常的。”
“那我这月事提前七八天,是哪里出问题了呢?”罗晓燕急切地问道。
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缓缓说道:“你这问题,根源在‘肝’和‘冲任’,还有点‘肾’虚。咱们中医常说‘肝主疏泄,喜条达’,肝就像咱们身体里的‘管道工’,负责疏通全身的气机,让气儿顺顺畅畅的。你在服装店上班,每天站得久,工作压力大,还要跟顾客打交道,难免会受委屈、憋闷气,这些气儿堵在心里,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一郁结,就像管道堵了一样,气机不通,时间长了,就会‘郁而化热’,变成一股热气堵在身子里。”
“那这热气跟月事提前有什么关系呢?”罗晓燕还是不太明白。
“关系可大了。”岐大夫指着她的小腹,说道:“女子的月事,跟‘冲任二脉’关系最密切。《难经·二十八难》里说‘冲脉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就像一个‘血库’,储存着女子的经血;任脉负责滋养胞胎,调理气血。肝气郁结化热之后,这股热气就会顺着经络跑到冲任二脉里,‘血得热则妄行’,血库被热气一烤,里面的经血就待不住了,提前跑了出来,这就是你月事提前的原因。”
“那我月事量多、有血块、颜色发暗,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是肝气郁结闹的。”岐大夫继续解释:“肝气郁结,气机不通,气血就会瘀滞。《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里说‘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虽然你这是热瘀,但道理是一样的,气血瘀滞了,经血排出就不畅,瘀在一起就形成了血块;气血瘀滞久了,颜色就会发暗;瘀热熏蒸,经血就会有异味。至于你经前小腹胀痛、腰骶酸痛,是因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小肚是肝经循行的地方,所以会胀痛;腰为肾之府,你长期劳累,熬夜伤肾,肾虚了,腰就会酸痛。”
罗晓燕听得连连点头,原来自己的毛病,都是平时压力大、爱生气、熬夜累出来的。“那我舌尖红、少苔,也是因为有热吗?”
“对。”岐大夫点点头:“舌尖红,是心火过旺,也是肝气郁结化热,影响到了心;少苔,说明你身子里有热,耗伤了津液,就像地里缺水一样,舌苔长得少。脉弦滑,弦脉是肝气郁结的象,滑脉是有热、有湿的象;左关脉数,左关属肝,数脉是热象,说明你肝郁化热很明显;尺脉不足,尺脉属肾,说明你肾虚了,这也是你腰骶酸痛的根源。”
旁边的小林一边记一边问道:“师父,那这姑娘的证,就是‘冲任郁热,肝气不舒’,还有点肾虚,对吗?”
“没错。”岐大夫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所以治疗的原则,就是‘清热凉血,疏肝理气’,先把身子里的热清掉,把郁结的肝气疏解开,让冲任二脉通畅,经血才能按时而来。同时,也要兼顾一下脾胃,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才能生成足够的气血,滋养身体。”
罗晓燕松了口气,连忙说道:“岐大夫,那您快给我开点药吧,我实在受不了这毛病了。”
“别急,我这就给你开方。”岐大夫拿起笔,在宣纸上一边写一边讲解,声音温和而清晰,让罗晓燕和小林都听得明明白白。
“第一味药,柴胡,用4.5克。《神农本草经》里说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柴胡是疏肝理气的‘要药’,就像给堵塞的管道开了个口子,能把你郁结的肝气疏解开,让气儿顺起来,同时还能清掉身子里的热,推陈致新,让气血恢复正常。”
“第二味药,杭白芍,用10克。《本草纲目》里说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柴胡是疏肝的,力道比较猛,用白芍来配伍,既能辅助柴胡疏肝,又能养血柔肝,保护肝血,不让柴胡的猛力伤了肝,同时还能缓中止痛,缓解你经前小肚胀痛的毛病。”
“第三味药,生地黄,用10克。《神农本草经》里说生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生地黄性寒,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正好能清掉你冲任二脉里的热,凉血止血,减少经血量,同时还能补充你因为有热而耗伤的津液,改善你少苔的问题。”
“第四味药,粉丹皮,用10克。《神农本草经》里说丹皮‘味苦,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丹皮也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良药,能清血分的热,散瘀血,帮助排出你经血里的血块,让经血颜色变浅。”
“第五味药,地骨皮,用10克。《本草纲目》里说地骨皮‘甘,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地骨皮能清虚热,除骨蒸,清掉你身子里的虚热,辅助生地黄、丹皮清热凉血,让热邪彻底排出。”
“第六味药,全当归,用10克。《神农本草经》里说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当归是补血活血的‘圣药’,能补血养血,活血化瘀,既能补充你因为月经过多而流失的血液,又能疏通瘀滞的气血,让经血排出顺畅,减少血块。”
“第七味药,醋香附,用4.5克。《本草纲目》里说香附‘辛、微苦、甘,平。主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香附是理气调经的要药,用醋制过之后,理气止痛的效果更好,能辅助柴胡疏肝理气,缓解你肝气郁结引起的烦躁、胸闷,还有经前小肚胀痛的毛病。”
“第八味药,台乌药,用9克。《本草纲目》里说乌药‘辛,温。主顺气止痛,温肾散寒’。乌药能理气散寒,止痛,虽然你是热证,但乌药的温性能被前面的寒凉药制约,主要是用它来理气止痛,缓解你小肚坠胀、腰骶酸痛的毛病,同时还能温肾,兼顾你肾虚的问题。”
“第九味药,薄荷,用4.5克。《神农本草经》里说薄荷‘味辛,温。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薄荷辛凉,能疏散风热,疏肝理气,它的作用就像一阵清风,能把你郁结的肝气散开,同时还能清头目,缓解你烦躁、头晕的症状,让你感觉清爽一些。”
“第十味药,炒白术,用6克。《神农本草经》里说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白术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良药,炒过之后,健脾的效果更好。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好了,才能生成足够的气血,滋养身体,同时还能运化水湿,防止湿邪内生,辅助疏肝清热。”
“第十一味药,云茯苓,用6克。《神农本草经》里说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能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既能辅助白术健脾祛湿,又能安神,缓解你烦躁、睡不好觉的问题。”
“第十二味药,炙甘草,用4.5克。《神农本草经》里说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炙甘草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它就像一个‘调和剂’,能把前面十一味药的药性调和在一起,让它们协同作用,同时还能保护脾胃,不让寒凉药伤了脾胃的阳气。”
写完药方,岐大夫把笔放下,递给罗晓燕,叮嘱道:“姑娘,这药方一共十二味药,你拿去抓药,每天一副,水煎服,早晚各喝一次,饭后半小时喝,温着喝,别喝凉的。喝药的时候,要注意忌口,生冷、辛辣、油腻的东西别吃,冰西瓜、冰饮料、麻辣烫、烧烤这些都要戒掉;晚上要早点睡,别熬夜,尽量十一点前睡;工作的时候别太拼,累了就歇会儿,保持心情舒畅,别老生气、憋闷气,多出去走走,散散心,让气儿顺起来。”
罗晓燕接过药方,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包里,连忙问道:“岐大夫,我这药要喝多久啊?喝了能好吗?”
岐大夫笑了笑:“你这毛病快一年了,不是一天两天能好的,得慢慢调。你先喝12剂,喝完之后,看看月事的情况,下次月事来之前,再来我这儿复诊,我根据你的情况再调整药方。只要你按时吃药,注意饮食和作息,保持心情舒畅,肯定能好的。”
“好,谢谢岐大夫!”罗晓燕感激地鞠了一躬,拿着药方去抓药了。小林看着她的背影,问道:“师父,这姑娘的病,喝12剂药能好转吗?”
岐大夫点点头:“她这是实证为主,虚证为辅,肝郁化热,冲任郁热,咱们用清热凉血、疏肝理气的药,正好对症。12剂药下去,肝郁化热的症状应该能缓解,月事提前的天数会减少,经血量也会减少,血块也会变少。不过她还有肾虚的问题,肝气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疏解开,所以下次复诊的时候,还要调整药方,兼顾疏肝和补肾。”
罗晓燕拿着药方,在附近的草药铺抓了12副药,花了不到50块钱,比她想象中便宜多了。回到出租屋,她按照岐大夫的叮嘱,每天早上起来先把药泡上,晚上下班回来煎药。一开始,她觉得草药很苦,难以下咽,喝了几口就想放弃,可一想到自己的毛病,又咬着牙喝了下去。
喝药的这半个月,罗晓燕严格按照岐大夫的叮嘱,戒掉了生冷、辛辣的东西,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就睡觉,工作的时候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拼,累了就歇会儿,遇到烦心事,她就深呼吸,告诉自己别生气,或者出去走几分钟,散散心。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心情好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烦躁,腰骶酸痛的症状也减轻了一些。
12剂药喝完没多久,10月的月事就来了。让罗晓燕惊喜的是,这次月事只提前了3天,经血量也比以前少了很多,颜色是红色的,血块也少了,异味也几乎没有了。虽然还有点心烦、胸闷,腰骶酸痛的症状也还在,但比以前好多了。
10月底,罗晓燕特意请假,再次来到岐仁堂复诊。这次她一进门,就笑着对岐大夫说道:“岐大夫,谢谢您!您开的药太管用了,我10月的月事只提前了3天,量也正常了,血块也少了,比以前舒服多了!”
岐大夫看着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转了就好。来,把手伸出来,我再给你搭搭脉。”
罗晓燕伸出手,岐大夫搭脉后,又看了看她的舌苔,眉头微蹙,说道:“姑娘,你这脉象还是弦滑,舌尖还是微红,少苔,不过左关脉的数象减轻了,说明肝郁化热的症状缓解了。但是右尺脉还是不足,说明你肾虚的问题还在,肝气也还没有完全疏解开,所以你还有心烦、胸闷、腰骶酸痛的症状。”
旁边的小林搭了搭脉,说道:“师父,那是不是要调整一下药方,兼顾疏肝和补肾?”
“没错。”岐大夫点点头,拿起笔,在原来的药方上改了起来,一边改一边解释:“她现在肝郁未解,肾虚存在,所以咱们要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两味药,减两味药。加合欢皮9克,《本草纲目》里说合欢皮‘甘,平。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合欢皮能疏肝解郁,宁心安神,正好能缓解她心烦、胸闷的症状;加杜仲炭9克,《神农本草经》里说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杜仲炭是杜仲炒炭制成的,能补肝肾,强筋骨,止血,正好能解决她肾虚引起的腰骶酸痛的问题。”
“那减哪两味药呢?”小林问道。
“减炒白术和云茯苓。”岐大夫说道:“她现在脾胃的症状不明显了,主要是肝郁和肾虚,白术和茯苓是健脾祛湿的,现在不需要重点健脾了,所以把它们去掉,让药方的重点放在疏肝解郁和补肾上。”
改好药方,岐大夫递给罗晓燕,叮嘱道:“姑娘,这调整后的药方,你在下次月事来之前,再喝6剂,还是每天一副,水煎服,注意事项跟以前一样,生冷、辛辣的东西别吃,别熬夜,保持心情舒畅。这样连续调理3个月,你的病就能彻底好了。”
“好,谢谢岐大夫!我一定按时吃药,好好调理!”罗晓燕接过药方,感激地说道。
接下来的两个月,罗晓燕按照岐大夫的叮嘱,每个月月经来之前,都喝6剂调整后的药方,同时严格注意饮食、作息和心情。11月的月事,还是提前了3天,经血量中等,颜色鲜红,几乎没有血块,心烦、胸闷的症状减轻了很多,腰骶酸痛的症状也缓解了不少。12月的月事,提前了2天,各种症状都进一步缓解了。
1999年春节过后,罗晓燕继续按照岐大夫的药方调理,每个月月经来之前喝6剂药。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心情越来越舒畅,不再容易烦躁、胸闷,腰骶酸痛的症状也消失了,晚上睡得也香了,脸色也红润了很多,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多了,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了。
1999年4月12日,罗晓燕特意抽时间来到岐仁堂,给岐大夫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仁心,药到病除”。她笑着对岐大夫说道:“岐大夫,谢谢您!我这三个月的月事都按时来了,一点都不提前了,所有的毛病都好了!现在我吃嘛嘛香,睡得也好,心情也特别好,工作起来也特别有劲儿!”
岐大夫看着她,欣慰地笑了:“好,好了就好!姑娘,你这病虽然好了,但以后也要注意保养身体,别再熬夜,别吃太多生冷、辛辣的东西,保持心情舒畅,别老生气,多锻炼身体,这样身体才能一直好好的。”
“好,我记住了!谢谢岐大夫!”罗晓燕笑着说道,心里充满了感激。她知道,自己能摆脱这个困扰了快一年的毛病,不仅是因为岐大夫的妙手仁心,更是因为中医的博大精深。
小林看着罗晓燕的背影,问道:“师父,这姑娘的病,为什么调理了半年才好呢?”
岐大夫叹了口气,说道:“女子的月经不调,看似是小毛病,实则关系到肝、脾、肾和冲任二脉,是身体气血失调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治病必求于本’,咱们治疗月经不调,不能只治标,要治本,要调理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这姑娘的病,是长期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心情不畅导致的,这些因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调理起来也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那为什么第一次用了清热凉血、疏肝理气的药,第二次要加合欢皮和杜仲炭,去掉白术和茯苓呢?”
“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髓。”岐大夫说道:“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判断证型,然后根据证型制定治疗原则,再根据治疗原则开方用药。第一次就诊时,她是冲任郁热,肝气不舒,脾胃也有点弱,所以咱们用清热凉血、疏肝理气、兼顾脾胃的药;第二次复诊时,她的冲任郁热缓解了,脾胃症状也不明显了,但肝郁未解,肾虚存在,所以咱们就要调整药方,重点放在疏肝解郁和补肾上,加合欢皮和杜仲炭,去掉白术和茯苓。这就是‘随证加减’,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药方,这样才能对症治疗,药到病除。”
小林点点头,恍然大悟:“师父,我明白了,辨证论治就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用药,不能一成不变。”
“没错。”岐大夫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中医的魅力就在于此,没有固定的药方,只有固定的医理和治法,根据患者的证型,灵活配伍用药,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这也是咱们岐仁堂的宗旨,不管什么病,都要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少受罪。”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岐仁堂,洒在草药柜上,给古老的草药柜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淡淡的草药香弥漫在空气中,伴随着岐大夫温和的讲解声,让人觉得格外安心。岐仁堂里,岐大夫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自己的妙手仁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而罗晓燕的调经故事,也成了岐仁堂里一段温暖的佳话,被人们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