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走来,李旺已经大致摸清了姜梨的脾性,虽然她年纪不大,但做起事来却也是条理清楚,丝毫不乱。
姜梨只凭一颗烟火便能判断出是公子率兵攻打眉州城,已经让李旺刮目相看。如今她居然能够想到夷族散兵的隐患,这份心思缜密,更是令李旺刮目相看。
当初公子特意派了十多名暗卫过来保护姜姑娘周全,这些暗卫都是晏行身边的精锐,若当真有散兵撞进村子,倒也不足为惧。
李旺答应一声,自去安排了。
落英安静地跟在姜梨身后,等李旺走了,她才道:“姑娘,今日婢子便睡在你屋里。”
姜梨莞尔一笑,“这倒也不必,我一个人睡习惯了,多一个人反而睡不着。”
落英便不说话,等姜梨进了屋子,她便从屋里拿了一床草垫过来,铺在姜梨门前,和衣睡下。
院子里的桃树刚来时桃子只有婴儿拳头大小,如今已经被孩子们摘完,只留下满树浓荫。转眼就九月了呢,落英望着天上一轮皓月,想着地里麦苗,眼皮渐渐沉了起来。
姜梨在屋里亦是辗转反侧,晚稻如今已经灌浆,只可惜播种仓促,收成可能并不理想。
前几日阿娘从云溪运了几车物资过来,村里这些人,省省至少能够吃用两三个月了。
就不知何时能够收回眉州城,姜梨叹了口气,突然听到门口传来轻轻的鼻息。她愣了愣,远处的蛙声和虫鸣让山里的夜晚显得越发寂静,那低沉的鼻息也更是清晰。
她掀开身上的薄被,轻轻打开门。
夜色中,落英蜷卧在门前,身上搭的一条薄被一半盖在胸前,半个身子便露在外面。
落英这些日子日日带着妇人们下田,大概是累着了,她此时睡得很沉。姜梨笑着摇了摇头,这个傻丫头,居然想出这样的法子。
她蹲下身子,心疼地摇了摇落英的肩膀,“外面风大,要睡便到屋里睡。”
落英一把拥着被子坐起来,“姑娘,我吵醒你了?”
“没有,我睡不着。”姜梨起身走进屋里,温声道:“进来吧!”
落英赶紧收拾起草垫和被子,抬脚进了屋。“姑娘睡不着,是不是饿了?婢子去厨房看看有什么吃的。”
今日晚饭喝得粥,不禁饿。
姜梨坐在桌前,取下灯罩,将烛火剔亮一些,“阿行今晚在攻城呢,若是能够顺利收回眉州,估计我们很快就可以回平阳了。”
“姑娘说起平阳,婢子倒是有些牵挂那几株金腰带,说来应该开花了。”落英边说边将草垫在地上铺好,“但如今这里种下去的晚稻也灌浆了,三娘子说在眉州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稻谷。”
姜梨含笑望着小丫鬟,刚从平阳来时,她身上的衣衫恰好合身,如今居然宽了很多。
也难怪,这里吃住都比不得家里,落英又是要强的性子,田里地里处处亲自带着妇人们去做,不瘦才怪。
姜梨用手托着腮,“等回去了,花圃便交给你管着,你也不用处处亲自去做,督促人去做就行。”
“婢子大字不识一个,哪里能够管人呢?”说是这样说,落英脸上却带着欣喜。
“不识字和管人又不冲突。”姜梨淡笑道:“日后回去了,我教你认字。”
落英搓了搓手,有些赫然道:“婢子天生驽钝,恐怕学不会。”
“你会种最娇贵的花,如何学不会写字?”姜梨温声道:“只要你想学,就一定能学会。”
落英见姜梨望着窗外,似有心事,便轻声问了一句,“姑娘,你是在担心晏将军吗?”
姜梨微微抬眸,烛火在她脸上投下淡淡的光影,让她眼底的沉静多了几分感叹,“当初他死守眉州城,拼尽全力保住了眉州百姓;如今变成了他攻城,也不知这一仗究竟会如何?”
落英亦是有些担忧,“姑娘,晏将军有勇有谋,一定能收回眉州的。”
姜梨笑笑,“我自然相信他能收回眉州,只是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他身上的伤刚好,说我一点都不担心,那是假的。”
主仆两人又说了几句才睡。姜梨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等到天亮刚起床,李旺便带着何大一起来报信。
“姜姑娘,昨晚公子带兵攻破了眉州城,说是等安置好城中百姓,便前来接你去眉州。”李旺站在门前,声音有些激动。
屋里安静片刻,随即吱呀一声拉开了门。
姜梨一身绿色窄袖细布襦裙,李旺只觉得裙边微动,她已经走下了阶梯,“是吗?你家公子有没有受伤?”
她清澈的眼中含着笑意,声音也是十分轻快。不等李旺回答,她又道:“告诉你家公子,不用担心我,只管安心安置城中百姓即可。等我将这里的事情安排好,便自己去眉州。”
她一连声说了这么多,可见是真的高兴。
可收回眉州这样的大事,谁又能够真正掩饰住高兴。
性格沉稳的李旺亦是双眼发亮,有些激动,“姜姑娘放心,我家公子无碍。不过城破之时,夷兵四处逃散,确实不能大意。我这就带人将村子附近仔细巡查一遍。”
姜梨笑着颔首,“辛苦你了。”
李旺带着何大一走,落英便一脸兴奋的上前,“姑娘,婢子现在就去收拾东西。”
姜梨伸手理了理鬓发,“等吃过早饭,先去将用不着的东西都收拾起来,等村里事情一安置好,便可动身。”
“是。”落英笑着出去跟郑三娘一起做饭。
厨房里几个妇人此时边做着手里的活便说着话。灶膛里的柴火噼啪响,米香混合着豆香氤氲,让人感受到只有食物才能带来的安稳。
郑三娘往大锅里舀了两瓢水,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道:“如今好了,晏家军收回了眉州,大家又可以回家种地了!”
正在择菜的妇人抻袖抹了抹眼睛,“这样的日子总算到头了,等回了村,我便先将我家那两亩地刨出来撒上豆子,看能不能有点口粮!”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畅想回村后的日子。
只有郑三娘听着她们说话,一言不发。
“三娘,你呢?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去?”有妇人问。
郑三娘默了默,将水瓢往桌上一搁,“我不回去了,姜姑娘答应我,让我多照顾囡囡几年。”
众人这才想起,郑三娘已经没了丈夫和儿子,身边一个闺女,已经卖给了姜姑娘。
刚才还热闹的厨房突然安静了下来。
郑三娘轻咳一声,双手握着大勺搅着锅里的粥,“刚才还叽叽呱呱聒噪得像一群乌鸦,怎么突然又都成锯嘴葫芦了?你们放心,我和囡囡跟着姜姑娘,只会比你们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