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荷李活道的《南华日报》编辑部里,陆尔豪正在校对着最后一版清样。泛黄的吊扇在头顶吱呀作响,排字工人在铅字架前忙碌,空气里弥漫着油墨和廉价香烟混合的气味。
\"陆主任,\"新来的实习生怯生生地递上稿纸,\"这篇关于南洋橡胶价格的报道...\"
尔豪推了推金丝眼镜,快速扫过稿件:\"数据错了,去年均价是每吨三百英镑,不是三百美元。\"
他起身走向资料柜,脚步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沉稳的声响。这个三十出头的报人,眼角已有了细纹,但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和挺直的背脊,依然透着世家公子的气度。
窗外传来报童的叫卖声,尔豪的笔尖微微一顿。他想起十年前在申城,依萍也是这样挨家挨户送报补贴家用。那时的他们,何曾想到会天各一方。
港岛半山的圣玛利亚医院里,陆如萍正跟着英国主治医师查房。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走廊里,担架车推过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
\"miss Lu,\"约翰逊医生突然问,\"这个病人的治疗方案?\"
如萍流利地回答:\"破伤风抗毒素注射,伤口清创,必要时输血。\"她的英语带着牛津口音,这是在教会学校苦练的结果。
更衣室里,她小心地脱下护士服。白大褂内侧绣着个小小的\"陆\"字,针脚细密,是当年离开上海时依萍亲手绣的。五年过去了,线脚有些磨损,却依然牢固。
\"如萍姐,\"小护士探头进来,\"急诊室来了个大陆难民,一直咳血...\"
如萍立即起身。经过捐款箱时,她悄悄塞进这个月的津贴——信封上写着\"皖北赈灾\"。
尔豪最近常觉得被人跟踪。下班时,总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在报馆对面抽烟;回家的电车上,也会瞥见相同的面孔。
这日总编突然召见他:\"尔豪啊,这篇南洋侨领的专访...是不是再斟酌下?\"
尔豪心里明白。文章里提到侨胞捐款购买医疗设备,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
\"总编,\"他坚持道,\"事实无误,有单据为证。\"
回到办公桌前,他悄悄取出藏在字典里的密写药水。用蘸了药水的钢笔在稿纸空白处写下:\"风声紧,近期勿寄物资。\"
这是给依萍的警告。最近港英当局查得严,不少爱国商人被找麻烦。
如萍负责的病房里来了位特殊病人——满口乡音的老人家,怀里死死抱着个破布包。
\"姑娘,\"老人神秘地招手,\"俺是从皖北来的...\"
布包里是包发霉的花生,拨开花生,露出个小油纸包。里面是张字条和几块银元,字条上写着:\"港岛圣玛利亚医院陆小姐收\"。
如萍眼眶一热。这是老家人的信任,穿越战火辗转到她手中。
下班后,她悄悄找到尔豪。兄妹俩在叮叮车后排低声交谈,车窗映出两人凝重的侧脸。
\"哥,\"如萍递过油纸包,\"这是老乡捐的,说是买药救人的。\"
尔豪握紧银元,冰凉的金属硌得手心生疼。这些钱,可能是个老人毕生的积蓄。
尔豪决定冒险。他在专栏里开了新系列《南洋纪行》,明写风土人情,暗述侨胞爱国事迹。
\"橡胶园主林公,\"今日的文章写道,\"每日巡视园必携《申报》,尤关心国内水利建设...\"
细心的读者能读出深意:林公捐款修建的水渠,正在缓解皖北旱情。
校样时,尔豪特意在\"水利建设\"下画了道浅浅的铅笔线——这是给排字工人的暗号,印刷时要加重墨色。
果然,文章见报后引起轰动。有读者来信盛赞,也有匿名信威胁:\"小心狗命!\"
尔豪把威胁信扔进纸篓,继续写下一篇。他桌上摆着陆如萍18岁生日的大合照,照片里的人笑容依然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