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水煮大明 > 第396章 滴水之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湖广...竟敢建什么狗屁的警察局、税务局?\"崇祯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苏州、杭州、松江三府也跟着胡闹?\"他猛地将一叠密报摔向殿外,纸页如雪片般纷飞,\"这些官员是要造反不成!\"

跪在地上的锦衣卫指挥使浑身发抖:\"陛下息怒...四川、云南那边更邪乎!朝廷任命的官员连五成都不到,剩下的全是些不认朝廷只认赋税的主儿!\"他压低声音,\"听说...好多大地主一夜之间就没了,连名带姓从户籍里抹得干干净净!\"

崇祯抓起茶盏的手在剧烈颤抖,滚烫的茶水泼洒在龙袍上,他却浑然不觉:\"这些狗官!朕养他们何用!\"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他盯着最后一份密报,\"等等...金山镇的李勇?这妖孽又在搞什么鬼!\"

在千里之外的湖广,新上任的\"警务总长\"正带着警察们(巡捕们)在汉口码头巡查。他们身着统一的黑制服,腰间别着火铳,腰牌上赫然刻着\"警察\"的字样。不远处,新设的\"税务分局\"里,算盘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商人们排着队缴纳商税,门口的税警也是腰插火铳,暴力抗税——不存在!税官是有权先杀后补办手续,在收税上,李勇那可比阉党强十倍。

苏州府衙门早已改头换面,大堂上悬挂的不是\"明镜高悬\",而是\"纳税光荣\"的匾额。知府大人穿着改良的绯色官服,正给商人们讲解\"商业牌照\"的办理流程。\"各位爷,只要按月纳税,咱官府保您生意兴隆!\"知府笑眯眯地说,\"至于科举考试...咳咳,咱们这儿办起了新式蒙学,娃娃们都能学几何数学哩!\"

云南边陲的铜矿场里,矿工们惊讶地发现,监工不再是凶神恶煞的锦衣卫,而是一群戴着眼镜、拿着账本的\"财务官\"。\"工资按月结算,矿税按量征收。\"财务官推了推圆框眼镜,\"谁要是敢闹事...咱金山镇警察的枪炮可不是吃素的!\"

\"我的田!我的地!这是祖上一百年前传下的地啊!\"荆州府的周大地主瘫坐在县衙门口,看着衙役们将自家三百亩良田的契书贴在告示栏上。\"这些田地...怎么全成了官府的官田?\"他歇斯底里地吼叫着,却被警察一脚踹开,“土地必须收归国有,拿着你的银子,滚!再无理取闹,让你全家消失!”。

类似的场景在四川、湖广、苏杭等地不断上演。官府突然变得财大气粗,大肆赎买田地,那些曾经耀武扬威的地主阶层,一夜之间就成了\"无田阶级\"。少数逃到北方的士绅哭诉着:\"陛下啊!整个布政司的地主都不见了!秀才举人都不考了,改学什么数理化!\"

崇祯看着这些密报,眼前浮现出金山镇李勇那张冷峻的面孔。这个从百户一步步爬到总兵的男人,一年前还跪在自己面前高呼\"万岁\",如今却成了南方的\"军阀\",南方很多事都与他有说不清牵连。

\"混蛋!\"崇祯一拳砸在龙案上,震得烛台摇晃,\"本想让李勇即刻回京!朕要亲自问他,陕西冲突是怎么回事!\"他盯着殿外渐暗的天色,咬牙切齿道,\"这厮竟敢听调不听宣!朕当年一路提拔他,从百户到总兵,他李勇对得起朕的浩荡皇恩吗?\"

跪在地上的锦衣卫指挥使瑟瑟发抖:\"陛下息怒...可李勇手握重兵,又占着江南部分富庶之地...万一...\"

\"闭嘴!\"崇祯一脚踢翻案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李勇敢进京,没进城门前,朕就保证让他人头落地!\"他想起去年那个还在朝堂上吹牛的小武官,如今却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心中的不甘与愤怒如野火般燃烧。

其实崇祯也就只是给了李勇个虚名,钱粮那更是没有给过几个,但他总是认为,他的滴水之恩,别人就必须用人头来报。崇祯冷笑,\"钱粮都是他四处搜刮的!他李勇以为朕不知道?他欠朕的,凌迟处死都不足惜!\"

与此同时,金山镇靖国将军李勇正站在上海县的外滩码头,望着繁忙的货船缓缓驶向海外。他手里攥着一份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崇祯的愤怒与猜忌。

\"崇祯啊崇祯...\"李勇苦笑着摇头,\"您以为老子想造反?可这大明若在你的领导下,有能力摆平建奴的铁骑?能养活这亿万百姓?\"他转身望向南方,\"警察局、税务局、新式学堂...这些都是我给大明找的新出路!\"

码头上,一群穿着学生装的少年正热烈讨论着\"机器科学\"的新名词。李勇望着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崇祯啊崇祯,您屁的滴水之恩,老子要的,你永远不懂!那是整个民族的新生!你懂吗?\"

搞清楚李勇在做什么,在朝廷中还真正有一个明白的人,那就是三边总督——洪承畴。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崇祯五年深秋,洪承畴站在延安城的望楼上,望着周边连绵的群山,眉头紧锁。作为三边总督,他本该专注于剿灭农民起义军,但最近的一系列战报却让他如坠冰窟。

“这金山镇……究竟在搞什么鬼?”洪承畴捏着一份战报,指尖微微发抖。自从金山镇加入剿匪以来,起义军不仅没有被剿灭,反而越剿越强。他们的装备从最初的简陋刀矛,逐渐换成了精良的火器,甚至比普通官军的装备还要先进。

“汉中、襄阳、武关、凤翔……”洪承畴在地图上画着圈,金山镇的势力范围像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在陕西上空。他们占着襄阳不挪窝,得汉中后也按兵不动,前推至武关后更是对陕西虎视眈眈。而在南阳府,金山镇的触角甚至摸到了南召县,与农民起义军的关系暧昧不清,直至最近突然强占凤翔府(宝鸡),然后的然后,这些陕西的义军实力马上就起飞,还一口气打下了西安府。

“这根本不是剿匪,分明是在养寇自重!”洪承畴心中警铃大作。他想起那些被金山镇“收编”的起义军将领,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了金山镇的什么“师长?”,继续在陕西境内活动,却再也不用担心官军的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