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门票”送进永寿宫,陆云裳这才安排了个时间,给使臣们再讲个故事。
这回,陆云裳挑选的都是古灵精怪很轻松的小故事。
人家出了门票,自然不好只讲一个。
依然是三个故事,讲完结束。
不过这次是使臣们上杆子要听故事,所以明德帝只给他们上了茶水,既没有糕点,也没有宫宴。
使臣们也不介意这些,主要是听故事。
听完三个小故事,果然大家都觉得精神一振,神清气爽,之前被吓的阴影一扫而空。
但今天的三个故事实在短小,众人意犹未尽。
出门的时候就有人嘀咕:“皇贵妃娘娘的声音这么好听,要是唱歌一定更动人吧?”
说起这个,西戎王就忍不住炫耀:“那是自然!皇贵妃娘娘前些日子去我女儿府上看望小皇孙,清唱了几句,本王有幸听到,真是如雷贯耳,如日中天,如梦似醒啊!”
旁边的使臣冷冷道:“西戎王不会中原成语可以不要乱用。”
西戎王却摆摆手:“这可不是乱用!你们是没听过娘娘唱歌,她唱歌就是这种感觉!”
这话有人相信,毕竟皇贵妃娘娘说话都跟黄莺似的,唱歌还能差了?
也有人信一半,觉得说话和唱歌是两码事,再说唱歌也是需要技巧的,又不是只靠嗓子。
零星有几个压根就不信的,觉得西戎就是一群好忽悠的土包子。
之前为了看人家跳舞,拿出几千匹牛马。这次为了听个故事,更是主动给“门票”。
要不是西戎王不带好头,他们能为了听个故事就大出血嘛!
西戎王见有人不信,也急了:“是真的!不信你们七日后来参加小皇孙的满月宴,娘娘还要开嗓呢!”
这话说完,西戎王就后悔了。
为了听皇贵妃再唱一次歌,他可是花了大价钱的。
如今竟然让这些使臣们白得便宜?
西戎王琢磨着,不能干这亏本的买卖!
既然是小皇孙的满月宴,进门你不得送礼?
礼数到了,才能进门。但要是想听歌,那得再交一次“礼数”,进了二门才能听!
西戎王这么想了,自然也就这么做了。
不过他忘了一件事——这里是明德帝的地盘。
明德帝对此早有打算,西戎王又慢了一步。
眼睁睁看着“门票”被明德帝收割走,西戎王心痛得无法呼吸。
直到后来听说一半的“门票”都归皇贵妃所有,皇贵妃又拿出这些东西去接济百姓,西戎王又觉得,此女只应天上有!
听完陆云裳唱歌,其实各国使臣的后劲儿都挺大。
不过后劲儿最大的还是乌吉利国使臣。
乌吉利国今年是头回来朝拜,第一次见到陆云裳,就被她的美貌所惊艳。
后来无意中发现皇贵妃还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觉得这样聪慧的女人实在难得。
之后又是听故事、又是听唱歌,乌吉利国这位使臣就觉得,这个女人才是大燕的国宝。
既然是国宝,那自然不能留在大燕。
好东西,都应该归他们乌吉利国所有!
于是乎,乌吉利国使臣约翰逊,据说是他们国王的二叔,提出要用百两黄金,求娶明德帝的皇贵妃。
这下可把明德帝给惹恼了。
你来朝拜就朝拜,说国事就说国事。朕好吃好喝招待你,你居然要娶朕的妃子?
还只肯出这么一点点金子!
明德帝十分不满。
明德帝勃然大怒。
明德帝觉得这个乌吉利国才是真正的强盗。
两国之间隔着一片汪洋,之前都没有什么邦交,今年是第一次来访,居然就来讨要他的妃子!
明德帝阴沉着脸,心里在琢磨怎么骂人。毕竟他骂别人也就骂了,但是骂约翰逊还得隔着个翻译,万一翻译翻得不到位,他骂人的气势就降低了。
明德帝不开口,约翰逊还以为有戏。
“陛下放心,我们乌吉利帝国最是友好,娘娘去乌吉利国也是为了咱们两国的友谊。陛下放心,我们定然把娘娘供奉为神女,待乌吉利所有人都听过娘娘的歌喉,我们便会把人送回来。”
“我呸!”
明德帝此刻也顾不得组织词汇,骂人的话张口就来。
旁边的翻译都傻眼了。
主要是皇帝骂得太快,又是不常用的词汇。他还没想好这句怎么翻译,皇帝已经又骂了十几句。
明德帝连续骂了半个时辰才觉得稍微解了那么一点气。
半个时辰里,约翰逊虽然不知道明德帝在说什么,但是看表情也知道,皇帝气得不轻。
可约翰逊脑子有泡,他觉得既然这事儿能让你生气,就表示我猜对了,皇贵妃才是你们大燕的国宝。
既然是国宝,那就必须归乌吉利国所有!
明德帝骂够了,端起茶盏喝杯茶润润嗓子,指着翻译官说:“翻!朕怎么骂你就怎么翻!给朕狠狠地骂他!”
此刻明德帝才后悔,当初皇贵妃要后宫一起学英语的时候他怎么不好好学学。
现在满打满算也就是会一个来是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还有一句how are you.
全都不能骂人!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翻译官还没组织好语言,约翰逊就对翻译官摆手。
“你不用翻译,你们陛下的意思我大概都懂了。总之你告诉他,皇贵妃娘娘,我们乌吉利国要定了!今天皇帝若是答应,我们还能出五百两黄金。若是皇帝不答应,我们也有别的办法。”
这句话翻译官没敢隐瞒也没敢美化,立马如实翻译给明德帝。
明德帝气得当场就要拔剑杀人,被德贵拦住。
“陛下,两国邦交不斩来使啊!您要是先动手,那受人口舌的可就成了大燕了!”
“可是今天这事儿若是传出去,其他国家都来效仿怎么办?”
失去一个皇贵妃是小,万一有人狼子野心,利用这个借口来攻打大燕怎么办?
一个国两个国的大燕或许不担心,可如今在大燕境内的有几十个国家的使臣。万一他们一起发难,大燕又该如何?
要么说关键时刻还得是“德妃”。
他立马想到一个主意:“陛下,不如咱们这样……再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