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想当初,刘凌霄也曾亲自抵达过那座巍峨山脉的脚下。当时他只觉此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却因时间紧迫、风险难测,并未尝试攀登,对其具体高度只有一个模糊的“极高”概念。如今听到谢成龙报出的数据,才知自己当初的想象仍是过于保守了。

“局长,这个七万米的海拔高度,是我们使用高精度激光测距仪,在不同点位多次测量后取的平均值,数据绝对真实可靠,没有任何夸张成分。”谢成龙语气笃定,随即又补充道,“甚至,严格来说,这个数值可能还低估了它的实际高度。”

“哦?此话怎讲?”刘凌霄并非地理测绘方面的专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谢成龙走到地图前,指着那条蜿蜒贯穿地图的巨河解释道:“局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准面的选择。我们目前无法确定异世界的‘海平面’究竟在何处,因为我从未抵达过那个世界的海岸线。因此,在计算海拔时,我们只能以一个相对参考系为准——也就是这条大河在山脉附近河段的平均水面高度,将其暂定为‘零海拔’基准面。”

他拿起一支笔,在地图上比划着:“但这种做法本身存在不严谨之处。局长您也见过那条河,水流湍急,河道落差巨大。如果我们假设我们现在测量的这段河道,距离它最终的入海口还有数万公里之遥,那么从我们这里到入海口的整段河床,其落差累积起来很可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初步估计可能超过五万米!”

他得出结论:“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能以真正的海平面为基准进行测量,那么那座山脉的真实海拔,很可能超过十二万米,甚至更高!”

“十二万米……还要更高?!”刘凌霄闻言,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预估,带给他的震撼是空前的。这意味着这条山脉的高度,几乎是蓝星最高峰的十四倍以上!这是何等恐怖的地质奇观!

他再次俯身,更加仔细地端详着地图上的细节。从代表己方灵眼位置的标记,到那条象征着天堑的巨大山脉,其间的直线距离超过三万公里。这条山脉如同星球的脊梁,又似一道亘古存在的超级城墙,将广袤的大地硬生生分割成两半。而山脉的这一侧,地形已被那条主干大河及其无数支流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复杂的丘陵、谷地和冲积平原。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大部分支流的源头都指向山脉边缘的冰川或高原湿地,其中一些主要支流的长度,竟然也达到了惊人的上万公里。这一切都勾勒出一个尺度宏大得超乎想象的世界。

“如此看来,你不仅到了山脚下,还成功去到了山脉的对面?”刘凌霄看向谢成龙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赏和一丝好奇,“我当初以灵海境中期的实力,尝试直接飞越山脊,都感到异常吃力,山巅区域的能量乱流和极端低温对灵力和体能都是巨大的考验。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做到的?”这确实是他的心里话,当初他因翻越难度太大,而绕行又不知需要多远,加上时间紧迫,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对山脉另一侧的探索。

“局长,我并没有尝试翻越山脊。”谢成龙如实回答,脸上带着发现通道的兴奋,“我是幸运地找到了一条天然形成的巨大裂谷,这条裂谷仿佛是被无上伟力劈开一般,直接贯穿了山脉的两侧。我是通过穿越这条裂谷到达对面的。”

说着,他从随身的战术背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叠厚厚的照片,双手递给刘凌霄:“局长,这是我沿途拍摄的一些情况,请您过目。”

刘凌霄接过照片,一张张仔细地翻阅起来。照片清晰地展现出一条壮观而险峻的峡谷:两侧是高达万仞、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岩壁光滑得仿佛被巨斧劈开,峡谷底部狭窄而深邃,光线难以完全透入,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这地形确实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然而,这些壮观的景象对于见多识广的刘凌霄来说,虽然印象深刻,但还不足以让他失态。真正引起他高度关注的,是照片中一个极不寻常的细节:整条巨大的裂谷之内,无论是谷底还是两侧的岩壁上,竟然几乎是光秃秃的,看不到任何像样的植被,与峡谷外部那片茂密得几乎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按照常理,这样的峡谷即使因为“狭管效应”会产生强烈的穿堂风,不利于高大树木生长,但也总该有一些适应恶劣环境的低矮灌木、苔藓或草丛才对。这种近乎“生命禁区”般的荒芜,显得极不自然。

刘凌霄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谢成龙,突然问道:“这条峡谷里,来往穿行的变异兽数量多吗?”

“非常多!”谢成龙肯定地回答,语气凝重,“几乎是不分昼夜,川流不息。既有大规模的植食性兽群迁徙通过,也有捕食者潜伏或游荡。我甚至多次观察到五阶的变异兽从中快速穿过。那里是连接山脉两侧最重要的生物走廊之一。”

“这就对了!”刘凌霄一拍手掌,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谜题解开了。正是因为这条峡谷是交通要道,变异兽流量极其巨大,它们频繁的踩踏、啃食(即使是植食性变异兽,食量和对植物的破坏力也远超普通动物)、以及自身散逸的强大能量波动,共同导致了一种极端的‘生态压制’效果。任何试图在此生长的植物,都会在萌芽阶段就被彻底摧毁或吸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环境不适,而是被硬生生‘走’成了一条生命荒漠!”

他的思路回到了地图上,手指点向山脉北部那片用浅绿色标注、看似一望无际的广袤区域:“那么,峡谷对面的环境具体是怎样的?这片区域有多大?”

谢成龙的脸上立刻浮现出回忆和惊叹交织的神情:“局长,那片区域的生态环境,更接近于我们蓝星上的温带草原,但又有所不同。是典型的稀树高草地貌,视野极其开阔,草类生长得异常茂盛,很多地方草高能没过人影。偶尔能看到一些孤立的、形态奇特的巨树。总体而言,那里的水热条件似乎比山脉这边我们所在的森林地区还要优越一些。”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便携式灵能探测仪发现,那片草原区域的灵气平均浓度,比山脉这边要高出大约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因此,那片草原上栖息繁衍的变异兽,不仅种类繁多,种群密度也大得惊人,而且……整体实力似乎也更强。”

“那片草原上的主导物种是什么?你在侦查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我反复强调需要重点关注的变异猛犸象的踪迹?”刘凌霄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既然山脉这边的森林地区没有发现大规模猛犸象群活动的确凿证据,那么这种强大的生物极有可能主要栖息在山脉的另一侧。

谢成龙立刻回答:“局长,我这次侦查的范围,覆盖了裂谷出口为中心,半径约一万五千公里的扇形区域。在这片广阔区域内,并未发现超大规模的变异猛犸象群。但是……”他话锋一转,“我在一次向草原深处挺进约八千公里时,确实遭遇了一个数量约一百二十头左右的猛犸象群。”

刘凌霄精神一振:“详细说说这个种群的情况!”

“这个种群规模不算很大,”谢成龙回忆道,“群体中以三阶、四阶的青少年期和壮年期个体为主,占了大半。领头的是一头体型格外庞大的五阶初期的雄性猛犸象,象牙呈一种暗金色,非常醒目。除此之外,并没有发现更强大的个体。当时它们正在迁徙,似乎是在追逐一片正在复苏的肥美草场。”

他脸上露出一丝心有余悸的表情:“但是,局长,这种变异猛犸象的习性,与资料记载和我们之前的推测有巨大出入!它们极其暴躁好斗,攻击性极强!而且食性非常……博杂!”他斟酌了一下用词,“它们不仅啃食各种植物,包括那些带刺甚至含有轻微毒性的异界植物,也根本不在话下。更令人震惊的是,它们会主动捕食其他中小型食草变异兽,甚至围攻落单的大型食肉变异兽!我亲眼看到它们分食一头受伤的五阶恐狼。甚至……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它们连病死或受伤的同类的尸体也不会放过,会毫不犹豫地吃掉!”

谢成龙用了一个强烈的词来形容它们的破坏力:“它们就像一群移动的天灾!所过之处,草场被连根翻起,灌木被践踏成泥,水源被搅得浑浊不堪,其他变异兽要么闻风而逃,要么就被它们杀死或驱离。可以说,它们就是那片草原生态的顶级掠食者和毁灭者!”

听了谢成龙的描述,刘凌霄震惊地微微张开了嘴。这与他之前从某些古籍和研究员那里得到的“史前猛犸象相对温和”的印象截然不同!看来,在灵气的刺激下,这种生物的习性发生了根本性的、指向绝对暴力和适应性的恐怖异变!

通过谢成龙提供的信息,刘凌霄的大脑飞速运转,瞬间推断出几个至关重要的结论:

1. 生存威胁定性:变异猛犸象的肉食性和极强的攻击性,决定了它们与人类之间是绝对的、不可调和的生存竞争关系。一旦让它们大规模进入蓝星,对人类文明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2. 种群规模推测:一个相对“弱小”的分支种群都能达到上百头的规模,那么其整个种族的数量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远超之前的预估。

3. 社会结构猜想:如此庞大的种族,在非战争时期,很可能是以分散的、规模不等的家族群方式生活。否则,过于集中的庞大体量和惊人的食量,会对局部生态造成毁灭性、不可恢复的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即使对它们而言)的规律。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拥有一种复杂的、基于季节或资源的迁徙社会结构。

想到这些,刘凌霄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眼前的战略地图,不再仅仅是山川河流的标注,而是一张关系着两个世界、亿万生灵命运的棋局。而峡谷对面的那片草原,以及其上横行无忌的变异猛犸象群,已然成为了这盘棋局上最沉重、也最危险的一颗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