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旺闻言,也没多问,当即猛一挥手,对身旁儿子和几个青壮道:“有田!立根!去!把村里能腾出手的人都叫过来!告诉他们,手能动的,能拿稳针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安排过去!”
“诶!”
“好!”
宋有田宋立根连连点头,二人分头行动,立刻朝着那些还有余力的人户奔去。
很快,如同上了发条般的村子,在巨大的压力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效率。
又是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的轮班赶工后,堆积如山的艾草棒一筐筐摞的越来越高、打包齐整的面罩一包包摆在一旁越攒越多。
村民手中依旧忙碌不止。
这天清晨,晨光熹微的道路上,两辆结实耐用的货运马车,果如宋小麦预料,提前一日来到了村口。
今日恰逢刘一水带着另外两个年轻后生值守,哑叔与阿力古刚一出现在来路尽头,几人便认出了他们。
刘一水不敢耽搁,立马让其中一个腿脚利索的小伙飞奔回村,去通知宋小麦和村长。
不多时,宋小麦跟宋兴旺和李雨几人便出现在了村口,恰好与停稳马车的哑叔二人汇合。
就在宋小麦扬起小脸,准备上前招呼的瞬间,谁也没注意到,随几人一道而来的潘武,目光在触及头辆马车车辕上那个沉默的身影时,浑身猛地一僵,脸色骤变!
潘武瞳孔骤缩,死死盯着那个被小丫头自然靠近,然后吩咐着的汉子....
他不敢置信的望着,那张曾出现在无数军报捷迅中...被誉为大周“战神”的刚毅面容,此刻竟诡异地出现在了这偏僻乡野中!
更让他匪夷所思的是,这位曾令敌军闻风丧胆,在朝堂也素有威名的将军,此刻竟对着一个乡下丫头微微颔首...
那沉静内敛的眸光礼,竟还带着一丝近乎...顺从的意味?
这副光景,让他几乎要冲口而出的“将军”,就这般硬生生卡在了喉咙。
随之,就在他神思不定,鼓足勇气想要呼唤对方之时,却又被其倏然扫来的一道目光立刻制止。
那目光,隐忍又凌厉,压的潘武不得不静声凝神,不敢贸然而动。
宋小麦等人并未察觉到二人之间的不同寻常,一行人带着二人和两驾马车匆匆来到谷场。
“哑叔,前路不明,时间紧迫,村子里赶制出的物资全在这了。”
宋小麦先是拿起一个面罩,对着哑叔与阿力古演示了一下使用方法:“你们这一路南下,怕是平静不了,切记,此物定要一直戴着,但凡与生人接触过后,便再替换一个新的。虽不能万全,却能防范部分病气侵入口鼻。”
说罢,她又拿起一支捆扎结实的艾棒:“这艾棒,在落脚处,或是觉得周遭气秽不清时点燃,熏上一熏,也能驱避部分邪秽病气。”
哑叔与阿力古静静听着,时不时颔首。
最后,便是两坛尤为珍贵的酒精。
宋小麦小心翼翼地将两坛以油纸紧密封口,又以泥胚加固坛口的陶坛放到车内最稳固的位置,随即,从腰上解下两个另外装了酒精的葫芦,给二人一人一个。
二人都已知晓酒精作用,便也不需她再格外解释用法。
潘武站在一旁,沉默地看着这一切,心里无数个念头汇聚成一张大网,让他越发迷惑。
原本,他以为这宋家丫头带着村民这几日不眠不休地赶制面罩等物,皆是为了抵御那不知何时便会蔓延至此的时疫,为求自保。
可眼下光景,原来这些东西,竟有大半都要被送往他处...
瞧那丫头满面忧虑的模样,显然不是为了牟利出售...那么,这些东西,究竟要被这位曾经赫赫有名的将军,送往何地、何人?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哑叔,心中疑惑更浓。
“路上千万小心。”
这一边,宋小麦最后叮嘱道,目光扫过哑叔和阿力古:“务必...平安抵达。”
哑叔深深看了她一眼,重重点头。
时间紧迫,待一切物资装于车驾,哑叔朝着以宋小麦为首的宋家村村民,深深抱拳行了一礼,随即带着阿力古利落地翻身上车,驾车而去。
宋小麦等人,将二人一路送到村口,直至两辆马车彻底没了身影,这才收回落寞的神情。
“丫头啊...二位壮士,这是准备将这些东西,送去哪里?”
终于,宋兴旺问出埋在心底两天的疑惑。
“...梧州。”宋小麦沉默一瞬,低声道。
“什么!?”老人大惊,声音都变了调:“他...他们...这...”
他负在身后的双手猛地一颤,喉咙像被什么堵住,终究没再问此二人为何会在这个节骨眼去往梧州,那些物资,又欲送往何方...何人。
半晌后,他沉吟片刻,才又道:“那...剩下的这些,咱还要不要继续制备?”
宋小麦点点头:“自是要的,不过,”她看向老人,微微一笑:“剩下这些,咱们做好了,是留给自个用的。”
老人一愣,下意识想说村子已然封着,只要不让外人进,那些极费布匹的面罩或许可以省下。
可话到嘴边,见着丫头沉静的眸子,他又默默咽了回去。
哎...
造孽啊,时疫一生,哪回死伤人数不是以万计数?
这丫头,是在为最坏的局面做准备。
也罢...若真到那个程度,还什么抛费不抛费的,有命活着才是!
马车没了踪影,紧迫两天的情绪忽然就卸了下来。
宋小麦整理了一下乱七八糟的念头,跟着宋兴旺返回谷场,准备交代后续事宜。
除了提炼酒精的灶台不能熄火外,她让家里有紧要活计的人家都可先紧着家中活计,后续的这些面罩和艾棒,大伙得空再来做个几天,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工钱,因为不赶工了,便按着平日制作薯粉的工价走就是。
就此,宋家村除了因封锁村口不让进出外,日子很快又恢复到了平常。
时间一晃而过,十月底的时候,连着下了两场大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宋家村农田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新打出的粟米也被晒干收进了各家粮仓。
对于大周多地百姓来说,又到了准备猫冬的时候。
但对宋家村来说,那些稀稀落落,种植着葱郁薯蓣的田地,才迎来了真正收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