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 第645章 王其地,我实治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嘉靖三十八年的腊月,就在这般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汹涌中,悄然滑向岁末。

果不其然,就在腊月二十八,年味最浓、各衙门即将封印的当口,一份由首辅徐阶领衔、数名言官附议的奏疏,以极其凌厉的姿态,被直接递到了西苑嘉靖皇帝的案头。

这份奏疏,表面上看,是弹劾钦犯严世蕃“潜逃原籍、僭越违制、奢靡无度”等罪状,证据确凿,言之凿凿。

然而,通篇奏疏的精髓与杀机,却隐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诛心之论”之中。

徐阶及其清流党羽,以春秋笔法,极尽暗示之能事:

奏疏中反复提及严世蕃“阴结旧党”、“交通权阉”、“窥测朝局”,描绘其在家乡“广蓄豪奴、私造甲胄”、“日夜宴饮、非议朝政”,甚至隐隐将其修缮祖宅的规格与“王气”、“龙脉”等敏感词汇勾连起来。

通篇未直接出现“谋反”二字,但字里行间弥漫的,皆是“此獠包藏祸心,非止违制,实有问鼎之志”的浓重阴影。

这已非简单的弹劾,而是一篇精心炮制、旨在激发帝王最大猜忌心的战斗檄文。

徐阶此人,表面温良恭俭让,被誉为“甘草阁老”,实则绵里藏针,隐忍果决。

他多年屈居严嵩之下,忍辱负重,如今大权在握,又怎会放过这彻底铲除政敌、永绝后患的天赐良机?他对严世蕃的恨意,早已浸入骨髓。

奏疏一出,清流一派纷纷上疏附和,推波助澜。

一时间,原本已渐渐被遗忘的“小阁老”严世蕃,其名再次席卷朝野,成为嘉靖三十八年岁末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只不过,这次是作为乱臣贼子的典型,被钉在了舆论的耻辱柱上。

消息传到西苑,嘉靖皇帝勃然大怒。

他本就对严世蕃跋扈贪酷的旧恶记忆犹新,如今见其竟敢蔑视皇权,私自潜回,还如此招摇,已是龙颜不悦。再看到徐阶奏疏中那些极具煽动性的“谋反”暗示,更是触动了嘉靖内心深处最敏感、最不能碰触的逆鳞——皇权安危!

或许嘉靖内心深处未必全信严世蕃真有能力谋反,但“可能”二字,已足以让这位晚年愈发多疑的帝王升起雷霆之怒。

更何况,严党倒台后,也需要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来彻底祭旗,以彰显皇权浩荡,清算彻底。

“乱臣贼子,死不足惜!”嘉靖在精舍内摔碎了心爱的茶盏,声音冰冷如铁,“传旨!即刻锁拿钦犯严世蕃,押解进京!交三法司、锦衣卫会同严审!若所劾属实,年后……明正典刑!”

一道冰冷的旨意,如同腊月寒风,瞬间吹散了江西分宜严家老宅虚假的繁华。严世蕃再次被捕,这一次,等待他的,将是通往法场的绝路。

这个嘉靖三十八年的除夕,北京城依旧爆竹声声,烟火绚烂。但在许多知情人心中,却透着一股别样的寒意。权力的游戏,从未因佳节而停歇,反而在推杯换盏、笑语喧哗之下,进行得更加冷酷和赤裸。

靖海伯府内,亦是如此。

陈恪与母亲王氏、妻子常乐、儿子陈忱围坐一桌,享用着丰盛的年夜饭,看似温馨和睦。席间,陈恪绝口不提朝局,只说些海上趣闻、家中琐事,逗得母亲开怀,妻子莞尔,儿子更是对他崇拜不已。

然而,当午夜钟声敲响,全家齐聚庭院欣赏漫天烟火时,陈恪负手立于廊下,望着那照亮夜空的璀璨光芒,眼神却深邃如古井,映不出半点节日的喜悦。

“又一年了……”他心中默念。

严世蕃的结局,他早有预料,并无丝毫波澜。

那只是一种旧时代权力格局彻底崩塌的余响。

他关心的,是新时代的蓝图,如何在这看似稳固、实则暗礁丛生的帝国航道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烟花易冷,盛宴终散。

属于陈恪的嘉靖三十八年,就在这外松内紧的氛围中,迅速翻过了最后一页。

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刚过,冰雪初融。

当大部分官员还沉浸在年节的余韵中,一份由靖海伯、兵部右侍郎陈恪呈递的《奏为经略琉球以固海疆事》的奏疏,便已摆在了嘉靖皇帝的御案之上。

与朝中清流们那些引经据典、空泛议论“怀柔远人”还是“设官置府”的奏疏截然不同,陈恪的这份奏疏,开门见山,结构清晰,充满了务实、冷峻且极具前瞻性的风格。

奏疏开篇,并未过多回顾征琉之功,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与紧迫性:

“陛下,去岁王师收复琉球,固赖陛下天威。然此战之胜,实有侥幸。盘踞琉球之萨摩倭寇,其力未集,其备未周,更兼内部分歧,故能一击而破。然,若当时盘踞琉球者,非此散漫之倭寇,而是如弗朗机、红毛夷等船坚炮利、组织严密之西夷强藩,以其为跳板,锁我海道,则我东南门户洞开,海疆危矣!彼时再图恢复,恐十倍之功,未可必也!”

这一段,先降低上次胜利的“含金量”,随即描绘出一个更具威胁的假想敌,瞬间将琉球的战略价值和对大明海疆的潜在威胁,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能引起嘉靖对“失控”风险的警惕。

接着,奏疏详细分析了琉球当前局势的脆弱性:

“现今琉球王庭暗弱,士民离心,各岛势力错综复杂。表面上虽已归附,实则根基未固。若仅满足于恢复朝贡虚名,而不施以切实有效之管控,则不过三五年,必生内乱,或为他族所乘,重蹈覆辙。届时,前番征讨之功尽弃,海疆烽烟再起,徒耗国帑帑,空疲将士。”

然后,陈恪明确提出了他的核心主张——“仿旧朝古事,设官驻军,渐进实控,以琉球为东南海疆之藩篱、上海港之外延。”

他具体阐述了一套极其详尽强的方案。

建议仿效汉唐于边疆设“都护府”之古制,在琉球设立“大明提督琉球海防等处事务衙门”,由皇帝钦差文武大员担任提督,总揽琉球军政、外交、贸易大权。

同时,表面上仍尊奉琉球尚氏为王,保留其王号、宫廷礼仪,给予厚禄荣养,但其政令出入,必经提督司核准。

如此,“王其地,我实治之”,既全了天朝体面,又掌握了实权。

于那霸港、中山岛等战略要地,常驻精锐水陆官兵三千至五千人,建造永久性炮台、营寨、仓廪。驻军粮饷,初期由朝廷拨付部分,中长期则逐步转为由琉球提督司通过对过往商船征收“引税”、“泊税”及官营贸易利润来供给,力求“以岛养兵,以兵护商”,减轻朝廷长期负担。

奏疏中,陈恪创造性地提出了“渐进式改土归流”的概念。

并非强行废除琉球现有士族结构,而是通过提督司推行“王化”,鼓励驻军与当地士族通婚;选拔琉球贵族子弟至南京国子监或上海新式学堂就读,学习汉文、官话、律法;逐步在琉球推行大明律例,审理重大案件;推广中原农耕、医药技术。以此“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文化认同,削弱地方分离势力。

鼓励大明百姓,尤其是闽、浙沿海善于航海、经商之民,前往琉球定居垦殖、经营商栈。 由提督司划拨荒地、提供初始安家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

同时,将琉球那霸港全面纳入以上海为核心的“官护航海”贸易体系,使其成为连接大明、日本、朝鲜、南洋的枢纽中转站。

“如此,则汉民日增,利益交织,不待号令,而琉球自与中原浑然一体矣。”

得琉球,则东南有可靠之外屏,倭寇西夷难再窥视,上海港安全得以根本保障。

贸易枢纽确立,商税大增,海路畅通无阻,利国利民。

实控藩属,彰显天朝有效统治,威慑四夷。

然而,陈恪笔锋一转,以现实主义口吻写道:

“然,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今日不费数万金以固琉球,他日若失其地,恐耗百万金亦难收复!且琉球若能如臣所议,渐成贸易中枢,不数年间,所征之税、所省之饷,必远超投入。此乃长治久安之策,非徒耗国帑之举也!”

整篇奏疏,没有一句空泛的道德文章,全是基于现实利益、战略考量、可执行步骤的精准分析。如同一份清晰的商业计划书与军事战略图的结合体,将一项可能引发朝堂巨大争议的海外扩张政策,包装成了一件投入产出比极高、且关乎帝国核心利益的“必需品”。

嘉靖皇帝在精舍内,拿着这份奏疏,反复看了三遍。

他深邃的目光掠过每一个字句,脑海中浮现的是陈恪那双沉稳而坚定的眼睛。

与那些只会争吵“义利之辨”的官员相比,陈恪的奏疏,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可控的成本和可见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这套方案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皇帝和天朝的颜面,又实实在在地将战略要点抓在了手中。

尤其是“以上海为基,以琉球为屏”的构想,与嘉靖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稳定、能持续提供财富的东南海疆的期望,不谋而合。

“这个陈恪……总是能想到朕的心坎里。”嘉靖放下奏疏,轻轻吐出一口气。

他不再犹豫,提起朱笔,在奏疏空白处,批下了力透纸背的两个字:

“准奏。依议行。”

皇帝的朱批,如同一声发令枪响。

大明帝国这个庞大的机器,开始围绕着“经略琉球”这一新的战略目标,缓慢而坚定地运转起来。

人选、章程、钱粮、兵员……一系列具体事务被提上日程。

而这一切的核心推动者与执行者,毫无疑问,仍是那位深得帝心、且对海外事务拥有无人可及经验与权威的靖海伯——陈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