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29日深夜,河南洛阳轴承厂围墙外,寒风凛冽。24岁的年轻刑警郝金木已经在此蹲守了十几个小时,眼睛紧盯着黑暗中每一个可疑的动静。
突然,一个黑影在围墙边的树丛中闪动,郝金木屏住呼吸——他们等待的盗枪犯终于出现了。
就在数小时前,洛阳轴承厂武装部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盗窃案:2支56式冲锋枪、11枚手榴弹、929发子弹不翼而飞。这些武器足以装备一个战斗班组,一旦流入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郝金木悄无声息地靠近目标,在距离歹徒仅剩数米时,他如猎豹般猛扑上去。两人重重摔倒在地,展开激烈搏斗。就在郝金木即将制服歹徒的瞬间,对方袖口突然滑出一枚已经打开保险盖的67式手榴弹。
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手榴弹在两人身体之间轰然引爆。郝金木的颈部大动脉被弹片瞬间割断,鲜血喷涌而出,他警服口袋里的工作证、粮票被密集的弹片击穿,全身布满数十处伤口……
惊天盗枪案
1977年11月29日凌晨,洛阳轴承厂武装部职工王某在进行例行换班查岗时,发现枪库大门有被撬动的痕迹。
他心头一紧,急忙打开库房检查,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存放武器的柜门大开,经过清点,发现2支56式冲锋枪、11枚手榴弹和929发子弹被盗。
这一消息立即引起警方高度重视。洛阳轴承厂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不仅生产民用轴承,更承担着重要军品生产任务。
该厂规模庞大,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正因为其军工背景,厂内武装部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
在当时的特殊年代,大型军工企业配备武器并不罕见。1963年山东省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省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登记在册的自卫枪支就达2.29万支,子弹220万发。
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不少枪支配发给了本不该持枪的人员,包括中学校长、农场场长,甚至服务员、驾驶员等。
尽管配备武器是常态,但工厂毕竟不是军队,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这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现场勘查发现,盗枪者是在11月28日深夜潜入厂区,通过撬锁方式先后打开武装部大门和枪柜,盗走了大量武器装备。令人费解的是,此人为何要盗走如此数量的武器?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文革刚结束不久,社会上流散的武器并不少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69年9月,在武斗期间被群众抢夺的武器包括各类枪械187万余支、火炮1万余门、枪弹4.4亿余发、炮弹39万余发、手榴弹271万余枚。
虽经大力收缴,但仍有大量武器流落民间。
此外,当时的《枪支管理办法》还允许非专业狩猎人员持有枪支,规定18岁以上公民每人可持有两支猎枪。
全面禁枪要到90年代才开始实施。如果仅仅是为了报复杀人,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武器,何必冒险盗窃军用装备?
三种动机分析
警方分析认为,盗枪动机可能有三种:
一是报复社会。文革结束后,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一些在文革中犯下罪行的人面临清算,可能产生极端心理。但一次性盗窃这么多武器,似乎超出了个人报复的需要。
二是倒卖牟利。70年代经济条件有限,这些武器在黑市上价值不菲。但值得注意的是,被盗的929发子弹重约20公斤,11枚手榴弹重约7公斤,总重量接近30公斤。
这还不包括枪支本身的重量。如此沉重的装备,一个人难以长途携带,倒卖的可能性也存在疑问。
三是另有图谋。或许盗枪者计划实施更大规模的犯罪活动,但这一切都只能是猜测。
艰难的侦查
案发后,警方立即展开侦查。考虑到被盗武器总重超过50公斤,且56式冲锋枪枪身长达近1米,嫌疑人很可能先将部分武器就地隐藏。
果不其然,警方在厂区周边进行地毯式搜查时,发现一处土壤有松动痕迹。挖掘后,找到了部分被埋藏的子弹和手榴弹。然而,两支56式冲锋枪及剩余弹药仍不见踪影。
显然,狡猾的歹徒采取了分散藏匿的策略。在无法进行全面挖掘的情况下,警方决定采取蹲守方案,等待歹徒自投罗网。
生死搏斗
专案组由经验丰富的谷警官带队,多名刑警在可能藏匿武器的地点分散蹲守。郝金木被安排在厂区围墙附近的一个隐蔽点。
29日深夜,在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坚守后,郝金木突然发现一个年轻人在围墙边徘徊,行为鬼祟。此时已是深夜,正常工人不会在此逗留,郝金木立即警觉起来。
当时警力分散,各执勤点相距数百米。郝金木当机立断,决定先行抓捕。他悄无声息地接近嫌疑人,在距离足够近时突然发力,将对方扑倒在地。两人展开激烈搏斗,郝金木凭借过硬的格斗技巧很快占据上风。
然而,就在制服歹徒的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歹徒袖中滑出一枚已经打开保险盖的67式手榴弹,毫不犹豫地拉响了引信。
轰隆!
爆炸声震耳欲聋,连500米外的谷警官都听得清清楚楚。他立即奔向现场,只见郝金木和歹徒倒在血泊中,歹徒手中还紧紧握着已经拉断的手榴弹拉环,当场死亡。
英雄牺牲
郝金木的伤势极其严重,颈部大动脉被弹片割断,鲜血喷涌不止,全身还有数十处弹片伤。谷警官不顾一切地背起郝金木奔向医院,一路上鲜血洒满了道路。赶到医院时,谷警官的警服已被鲜血浸透。
由于伤势过重,加之失血过多,郝金木最终抢救无效,英勇牺牲。气管受损的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未能留下一句遗言。
事后,警方根据歹徒生前活动轨迹,找到了其余被盗枪支弹药。
英雄身后
1977年12月26日,郝金木被追授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洛阳警察博物馆陈列展出。
郝金木出生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作为家中长子,他初中毕业后就主动分担家庭重担,供养弟弟妹妹读书。
资料记载,小时候家里的一块饼馍都要切成几份分着吃,而他总是把自己那份让给弟弟。
1971年,18岁的郝金木加入警队。他身体素质出众,是单位篮球队主力,因表现优异被选入刑警大队。
同事们都记得,这个15岁时就曾勇救落水同伴的年轻人,从警后一直保持着正直勇敢的品格,长期照顾村里的五保户老人。
在刑警岗位上,郝金木屡破要案,总是冲锋在前。令人痛心的是,牺牲前一天,他刚与未婚妻见过面。这位初中同学与他相恋多年,两人已谈婚论嫁,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郝金木牺牲后,他的弟弟郝金平退伍后继承兄长遗志,也成为一名刑警。
未解之谜
由于当时案件信息保密,这起震惊全国的盗枪案至今仍留下诸多谜团:盗枪犯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盗窃大量武器的真正目的何在?为何要在袖中暗藏打开保险的手榴弹?
通常来说,只有两种人会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一是绑架团伙成员,为避免被捕后泄露同伙而准备自尽;二是决心报复社会的亡命之徒。但真相究竟如何,可能永远成谜。
这起案件也警示我们,警察工作时刻充满危险。许多人以为抓赌扫黄风险不大,实则不然。许多重案犯都随身携带武器,民警每一次出击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如今,我国对爆炸物品的管理日趋严格,煤矿、矿山的炸药雷管都要严格登记,民间土制炸药的现象已基本绝迹。但我们要永远铭记,正是郝金木这样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在那个血色深夜,24岁的郝金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他是真正的英雄,值得世人永远缅怀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