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指纹,一个锁盒,警方如何在茫茫人海中锁定真凶?
1999年3月3日傍晚,郑州建设银行交通路储蓄所即将结束营业。突然,三个头戴马虎帽的蒙面男子闯入,为首的高个子抬手就是一枪。
都别动!趴下!
---
初现端倪
高个子歹徒动作娴熟地安装爆炸装置。只见他从背包中取出一个医用输液瓶,迅速接好引信。就在他全神贯注操作时,手套不小心在玻璃内侧蹭了一下。
巨响过后,防弹玻璃裂开蛛网般的纹路。中等身材的歹徒抡起大铁锤,几下就砸开一个大洞。
快!两分钟!高个子低声喝道,声音沉稳有力。
两个较年轻的歹徒翻身入内,专门挑选成捆的百元大钞。整个过程如同经过精密排练,从进门到撤离,不超过五分钟。
撤退时,高个子在门口撒下一把三角钉。目击者后来回忆:他们训练有素得可怕,就像特种部队。
再起波澜
2000年12月9日下午4时50分,银基商贸城广发银行。
五个蒙面歹徒同时行动。高个子对天鸣枪,硝烟弥漫。
全部趴下!我们只求财!
这次使用的炸药威力更大。爆炸声中,碎玻璃四处飞溅。就在安装炸药的瞬间,高个子因为引线过于细小,下意识地摘掉了右手手套。
这个细微的动作,将在日后成为破案的关键。
两个年轻歹徒动作麻利地往特大号帆布包里装钱。他们的目标明确——刚从商户那里收来的营业款,全是未拆封的整捆现金。
高个子一声令下,五人迅速撤离。在银行门口,他回身又开两枪,阻止了可能的追击。
在三德里胡同,一个早已等候在此的中年女子接过赃款,骑上自行车消失在巷弄深处。
---
艰难侦破
现场勘查持续了整整三天。刑侦支队的技术人员跪在地上,用镊子一点点筛选证据。
重大发现接踵而至:
1. 关键指纹:在碎裂的防弹玻璃内侧,技术人员发现了一枚清晰的右手拇指指纹。
这应该是安装炸药时留下的,技术员小李兴奋地说,嫌疑人很可能摘过手套。
2. 特殊锁盒:爆炸中心附近,一个灵贵牌球形榉木门锁包装盒引起注意。这种锁在郑州市场上很罕见。
3. 弹药鉴定:现场找到的四枚12号猎枪弹壳,与三年前电信局劫案使用的弹药出自同一把枪。
4. 炸药分析:确认为硝铵炸药,使用500毫升医用输液瓶装载。
全城排查
公安部调集1400余名警力,展开郑州史上最大规模的排查。
四条主线同时推进:
门锁溯源组走访了全市37个五金市场。在老火车站附近的五金城里,一个店主回忆:
这种锁是福建产的,郑州进货的商家不多。前几天有个高个子男人来买过,说话带叶县口音。
指纹比对组面临巨大压力。在指纹库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民警们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人工比对。已经连续工作72小时的张警官揉着发红的眼睛:
这枚指纹特征很明显,中心点呈椭圆形,只要碰到,我一定能认出来。
赃款监控组在全市银行布控,重点留意大量兑换零钱或存入新钞的可疑人员。
关系人排查组重点调查近五年退伍的豫籍军人,特别是服役期间接触过爆破作业的人员。
柳暗花明
2001年6月12日上午10时,排查小组来到绿城花园小区。
在24号楼1单元14室,开门的高个子男子看到民警时,眼神闪过一丝慌乱。
例行检查,请问您贵姓?
张,张书海。
民警注意到几个可疑细节:
· 男子自称是租客,却说不清房东全名
· 说话时下意识地用身体挡住卧室门
· 经济状况与居住环境明显不符
进入卧室后,民警的眼睛亮了——卧室门上安装的,正是灵贵牌球形榉木锁!
张先生,这个锁很特别啊,在哪买的?
这个...记不清了,好久以前买的。张书海支支吾吾。
请跟我们回去协助调查。
审讯室的较量
6月12日下午2时,郑州市公安局审讯室。
张书海表现得异常镇定。我就是个普通市民,做点小生意,什么银行抢劫,我根本不知道。
审讯民警注意到,尽管表面上很放松,但张书海的右手始终在微微颤抖。
12月9日下午4点到5点,你在哪里?
在家睡觉。
有人证明吗?
我一个人住。
与此同时,对张书海住所的搜查有了重大发现。在卧室床头柜底层,民警找到了一张银基商贸城的地形图,上面用红笔标注了多条路线。
晚上8时,审讯仍在继续。张书海开始显得焦躁不安。
我要请律师,你们没有证据,不能一直关着我。
确实,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再过几个小时,依法只能放人。
一锤定音
就在这关键时刻,晚上10时15分,刑侦支队副队长张国民带着一份档案匆匆走进审讯室旁边的观察间。
比对结果出来了!张国民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他已经在指纹实验室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比对了一万多枚指纹。就在十分钟前,当比对到第枚指纹时,他的手停住了。
放大镜下的指纹特征完美吻合:中心点呈椭圆形,左侧有三个明显的分叉点,右侧两条纹路在末端交汇——与银行现场提取的指纹完全一致。
就是他!立即正式逮捕!
晚上10时25分,审讯室的门被推开。张国民走到张书海面前,将指纹比对报告放在桌上。
张书海,银行现场的指纹与你的右手拇指指纹完全吻合。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一直镇定的张书海瞬间面色惨白,汗水从额头渗出。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右手,苦笑道:
我就知道...是那只手套...
全面收网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张书海长叹一声:我交代。
抓捕行动立即展开:
6月13日凌晨5时,在某高校宿舍,张宏超(儿子)正在研读刑侦教材,被擒时一脸错愕。他的床头还放着《刑事侦查学》和《犯罪心理学》。
凌晨5时20分,医院值班室里,张玉萍(妹妹)平静地伸出双手戴上手铐。在她的储物柜里,发现了大量未拆封的现金。
凌晨5时40分,两处出租屋内,张世镜和乔红军(儿子同学)还在清点赃款就被一网打尽。
早晨6时,叶县老家,张小马(亲戚)正在田间劳作时被捕。
在张世镜的租住处,警方起获赃款90余万元。乔红军藏匿的炸药、雷管等作案工具也被全部收缴。
---
罪恶的轨迹
张书海,1955年生于河南叶县,曾在辽宁某部警卫连服役五年,练就了一身本领。退伍后当过民兵营长、村委会主任。
审讯中,他坦言:
在部队时我是优秀士兵,回乡后也想过带领乡亲致富。可是做生意一次次失败,又查出高血压、糖尿病...我就想着干几票大的。
家族犯罪网
这个犯罪团伙的构成令人震惊:
张宏超,张书海的长子,某高校刑侦专业毕业。他利用专业知识负责现场指挥和反侦查,在银基劫案中准确计算出两分半钟的作案时间。
张玉萍,张书海的妹妹,医院医生。负责后勤保障和赃物转移,在三起劫案中都负责接应工作。
张世镜和乔红军,张宏超的大学同学。因家境贫困,被张氏父子拉拢入伙,主要负责实施抢劫。
张小马,远房亲戚,老实巴交的农民,被诱惑参与作案。
案外之案
进一步调查还牵出:
· 王雨,张书海妻子,明知丈夫犯罪却提供隐匿处所,获刑12年
· 王志昆,王雨的侄子,利用关系非法提供猎枪,被判10年
· 张大海,张世镜父亲,帮儿子获取炸药,获刑2年
---
2001年8月18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张书海等六人被判处死刑。
临刑前,张书海对记者说:告诉我小儿子,好好做人,别走他爹的路。
一枚指纹,让这个曾经保家卫国的退伍军人,最终走向了法律的审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