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230章 《南国叙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返到秦汉唐宋》(粤语诗)

文\/树科

我唔喺穿越,又似穿咗越

企喺海冮畔,倾听海冮浪

七星岗呢度,踏青嘅多咯……

多咯啰,多啰咯

越王百岁寿宴请埋我……

唔喺我,我听个边阿婆佢唱歌……

歌仔越唱越穿梭

唱歌唱歌唱成诗

春寒起广州,无处不芳菲……

听咁听咁嚟咗《喜帖街》

喜帖街度白话韵:

木排头,木排头,木排横喺街……

你唔昏,我嘟震

脚仔震嘅系木排变飞毡

飞毡又一变:珠江夜游船……

《树科诗笺》2025.3.2.穗城珠冮畔

《时空褶皱里的南国叙事》

——论树科《返到秦汉唐宋》的诗学重构

文\/文言

树科笔下的《返到秦汉唐宋》,以粤语为舟楫,在历史长河与现代都市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诗学航道。这首约4000字的叙事长诗,通过方言俚语、地景重构与时空折叠,完成了对岭南文化记忆的深度挖掘与现代性转译,其创作手法与精神内核,恰似木心所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

一、方言诗学的时空折叠术

诗人以\"我唔喺穿越,又似穿咗越\"的悖论式开场,构建起量子态的叙事主体。这种\"既在此岸又在彼岸\"的悬浮感,通过粤语特有的虚词系统得以强化:\"唔喺\"(不是)、\"咁嚟咗\"(这样来到)等词汇,如同量子隧穿效应中的波函数,使主体在虚实边界自由跃迁。七星岗的踏青场景,实则是《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的现代变奏,越王寿宴的幻影投射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历史余晖,而阿婆吟唱的\"歌仔\"则暗合《广东新语》记载的\"木鱼书\"传统。

在语言炼金术中,诗人将粤语三及第文体(文言、白话、方言)解构重组。\"木排头,木排头,木排横喺街\"的童谣式复沓,让人想起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中记载的街头叫卖调;\"飞毡又一变:珠江夜游船\"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恰似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掌中戏罢灯初死,眼底春深梦未醒\"的现代性转译。这种语言折叠术,使诗歌成为多声部合唱的容器,容纳着从秦汉鼓吹到香港流行曲的千年回响。

二、地景书写的记忆考古学

诗歌选取的地理坐标构成精密的时空坐标系:七星岗(越秀山古称)对应秦汉南越国都,木排头(宋代珠江码头)见证唐宋海上丝路,喜帖街(现代婚庆街市)则是消费时代的文化图腾。这些地标如同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在\"脚仔震嘅系木排变飞毡\"的通感书写中,激活了深埋的地层记忆。当\"珠江夜游船\"的霓虹倒映着\"春寒起广州\"的木棉红,我们目睹的是麦克卢汉预言的\"媒介即信息\"的诗学呈现——现代性景观成为解读历史的密码。

诗人对\"海冮\"(珠江)的反复书写,暗合《淮南子·地形训》\"江河淮海,非一日之溯\"的哲学思辨。浪涛声中,既有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古典意境,又有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现代性激流。这种水系书写,使诗歌成为流动的盛宴,正如本雅明所言\"辩证意象在瞬间凝固成历史的星丛\"。

三、文化乡愁的解构与重构

在\"越王百岁寿宴请埋我\"的狂欢化场景里,诗人解构了正史的庄严叙事。阿婆的\"白话韵\"与《喜帖街》的流行曲调形成复调,恰似小巴赫金笔下\"众声喧哗\"的狂欢广场。这种解构并非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如陈寅恪所言\"对古人作解人语\",在方言俚语中寻找被正史遮蔽的民间记忆。当\"木排变飞毡\"的奇幻场景出现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技术崇拜,而是对《周易》\"穷则变,变则通\"古老智慧的现代演绎。

诗歌结尾处\"珠江夜游船\"的意象,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到海洋文明的诗意过渡。这艘穿越时空的方舟,载着\"无处不芳菲\"的岭南精神,在全球化浪潮中锚定文化身份。正如王德威所言\"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树科在此宣告:没有木排头的市井烟火,何来珠江的璀璨霓虹?

四、诗学现代性的岭南范式

这首长诗构建了独特的\"粤语现代性\"诗学体系:在形式上,打破新诗与古典诗的界限,采用粤讴的自由韵律;在内容上,消解雅俗对立,让《广东新语》的方志传统与《麦兜故事》的市井智慧同台献艺。这种创作实践,呼应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如矿出金,如铅出银\"的提炼之道,将地域文化淬炼为普世性的诗学晶体。

当我们在\"你唔昏,我嘟震\"的互文性对话中,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记忆的震颤,更是整个岭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确认。树科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珠江口特有的时空褶皱,在那里,秦汉的编钟与香港的霓虹共同震颤,唐宋的木棉与现代的游船交相辉映。这种诗学重构,为汉语新诗提供了区别于京派、海派的第三条道路——根植于南粤大地的、生生不息的诗学传统。

结语:在树科的诗行间,我们目睹了文化记忆如何像珠江水系般分叉又汇流。这首长诗不仅是个人化的时空漫游,更是一部用方言编写的岭南精神史诗。当最后的游船驶入历史长河,它带走的不是怀旧的感伤,而是如木棉花般火热的文化自信——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岭南诗学正以独特的方言韵律,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返到秦汉唐宋\"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