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满脸黑线,信没藏好让李泰看了去了,这也太没面子了。
“青雀、丽质,葛明不知道魏高明就是大哥,这是把大哥当成朋友才这么说的。将来葛明来陪大哥读书,你们两个可不能为难人家。”李承乾这话说的漂亮,其实恨得牙都痒痒。
“咱们先打开箱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好不好?”李泰和李丽质盼了千里眼很久了,既然葛明的包裹到了,那必定会有千里眼。大哥说葛明是他好友,这点面子人家肯定会给的。
然后三人怀着激动的心,打开了这个木箱。木箱里还有几个小盒子,心想这个应该就是千里眼了。李承乾拿出来一个,打开果然是千里眼,然后递给李丽质。再拿出一个,看了看还是千里眼,然后递给了李泰。
弟妹两人迫不及待的出了房门,一直走到李承乾寝宫外的台阶上,把千里眼靠在眼睛上,远处的景色都引映入眼帘。
孩子喜欢千里眼,可能是因为可以远远的看到别人,但是别人不知道正在被人观看,如同恶作剧一般。
弟妹两人出去之后,李承乾又把其他盒子打开,居然还剩下两个千里眼,心中暗暗高兴,看来葛明这个家伙还是挺上路子的。拿出一个试了试,千里眼果然是千里眼。
还有两个方盒,打开后是奇奇怪怪的东西,是葛明给的老花镜,因为不能折叠只要用方盒装着。李承乾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不过有两个镜片,心想这东西可能也跟千里眼有关。
于是无师自通一般,把眼睛挂到了鼻梁上,这一下可不得了,只觉得天旋地转。赶紧拿下了老花镜,心想这是个什么东西,难道是“天旋地转”镜?
箱子里还有不少香皂和香水,居然还有一些首饰。李承乾这才想起来,给葛明的包裹里面不少母后准备的礼物,看来这些东西是回礼。难怪葛明这次这么大方,要三个给个四个,原来这家伙是个财迷。
这时候李泰和李丽质高高兴兴的回到了李承乾书房。
“大哥,这个千里眼真好玩,以后是丽质的宝贝了。”
李承乾笑着说到:“青雀、丽质,千里眼已经被父皇列为军国重器了,这东西自己玩玩就行了,千万可别遗失了。”
“大哥,你放心吧,这也是小弟的宝贝,不但不会遗失,都不借给旁人玩。”
李丽质看到矮几上有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就对李承乾问道:“大哥,这有两个圈圈的是什么东西?也是千里眼吗?”
“丽质,大哥怀疑这东西是葛明做出来耍大哥的,大哥带上这东西天旋地转,你可千万不要试。”
“啊?天旋地转?那丽质一定要试试。”要说皇家的孩子就是聪明,没见过眼镜居然就会戴。李丽质带上之后可不得了,噗通一下一个屁墩,好在席子柔软。
“大哥,这肯定是葛明搞出来耍人啊,丽质头好晕。”
李泰挠挠头,不信邪也戴上试了试,果然天旋地转。
“这一定是葛明这个家伙戏弄咱们的。”
李承乾又从箱子里拿出来西游记话本,这次居然这么厚,居然足足有三章。天啊,葛明连更三章,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这次好了,每天讲上一小段,说不定能撑到下次葛明回信,这样就好了,免得两个弟妹天天吵的脑仁疼。
李丽质也挪到了箱子旁边,看到好多香水和香皂。笑着说到:“丽质这次就原谅葛明了,香水和香皂丽质只要一点,其他的还是给母后。”
李泰也拿了一块香皂,这东西比澡豆好用多了,不但洗的干净而且香香的。
这两个奇奇怪怪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相信葛明在信中有介绍。于是李承乾打开了书信,先大致看了一眼,原来这两个东西叫做老花镜,专门给老人家戴的,可以让老人看清楚近处的东西。
还拜托魏高明送给魏征,看来葛明这个家伙至今还没怀疑自己的身份,真把自己当成魏征的晚辈了。
李承乾把老花镜拿在手上,心里想着这东西能够让老人看的更清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青雀,丽质,这东西原来叫老花镜,是给上了年纪视力不好的人戴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说不定葛明就是戏弄咱们。”
“大哥,找个年纪大的太监或者宫女试试不就知道了。”要说还是李丽质机灵。
于是李承乾想到了老太监魏攀,让身边的小太监赶紧把魏攀找过来。魏攀来的时候满头雾水,这些日子朝廷在救灾,魏攀跟在李世民身边非常忙碌。
“魏攀,本宫听说你眼神不好,把这东西戴上看看是不是有效果。”李承乾看到魏攀开门见山。
魏攀在李承乾的指点下,戴上了老花镜。李承乾随手递过来一本书,魏攀睁眼一看,果然非常清楚。
“殿下,这真是好东西。老奴这些年看不清楚近处东西,找御医看过说是不能治,人上了年纪都大部分都这样。”
打发了魏攀,这老太监还是一头雾水,真是来的快、去的快。
李承乾说到:“也就是说视力正常的人带着头晕,不正常的人反而看得清楚了,葛明这家伙还真有点本事。”
李承乾觉得应该送给魏征,毕竟每次收信都要麻烦人家。多出来的一个,还是交给母后处理吧。
太子给臣子送礼,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作为储君不能结交大臣。大臣给太子送礼,更是不合时宜,老皇帝还没死,大臣就有些迫不及待了。所以其中的关系非常微妙,李承乾想了想还是不能把老花镜给魏征送过去,至少要请示下母后,再说这是葛明让李承乾帮忙的。
想到这里就有些坐不住了,还有葛明母亲送了不少东西,也需要给拿给母后看看,于是打算带着两个弟妹去长孙皇后寝宫。
话一说两个弟妹就不乐意。
“大哥,丽质等了很久才等到葛明的话本,读一小段再去。”李泰也是这个想法,于是李承乾又成了说书人。
这一章主要就是李玄邈的介绍,少年聪慧人称圣童,药王转世居然体弱多病,做了道士开始学医,内容显得平淡了很多,没有什么妖魔鬼怪的。
李承乾看到两个弟妹好像有些提不起精神来,笑着说到:“青雀、丽质,这个李玄邈是这个话本里最主要的人物。果然还是道家弟子,这一章主要是介绍他的出身、为人,后面的故事可精彩了。”
“大哥,听说孙思邈神医就住在葛明家里,而且孙神医幼年时也被人叫圣童,这人名字里还有个邈字,该不会是写的孙思邈吧?”李泰眼珠子乱转。
“确实有这种可能,看来葛明这家伙还真会瞎编,哈哈哈哈,大哥继续往下读。”
李玄邈一路西行到了五指山,救了被压在山上的猴子。五百年来,山顶上一个封条,就让猴子出不来。
这五百年来无数人看猴子可怜,想要爬上山揭掉封条,但都是爬上一点就掉下来。只有李玄邈能够爬到山顶上,于是猴子拜李玄邈为师,知道李玄邈想要寻医寻药,打算一路护送。
李丽质说到:“原来悟空被压在山下五百年,就是在等着李玄邈。”
李承乾说到:“悟空总算被救出来了,这一路护送肯定不少妖魔鬼怪,所以大哥才说后面才真的精彩,不如今天就读到这里?”
李泰和李丽质同时点头,不是不想听故事,而是习惯了每天只听一点,这样每天才有个盼头。再说葛明送来不少东西,应该拿给母后处理。
李承乾一手牵着一个,两个弟妹都挣脱了他的手,笑嘻嘻拿出来千里眼,一边走一边看。李承乾担心弟妹一边走路一边玩千里眼会摔倒,嘱咐身边的宫女好好看着。
几个太监在后面抬着箱子,一路往长孙皇后寝宫走去。
长孙皇后最近同样愁眉不展,贞观元年就关中大旱,到处缺粮食。作为一代贤后自然要做出表率来,不但减少了每天的供应吃食,连好衣服都收了起来。
这个表率做的非常有必要,以身作则之后,其他的嫔妃也就无话可说了,更不要说宫里的太监、嬷嬷、宫女这些。唐代的宫廷花销非常大,据说隋炀帝的时候有宫女十万,李渊得了皇位之后依旧保持这个多,到了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才开始把宫女打发回家。
当然不是赶出去,是给些钱财。有家的回家,没家的投奔亲戚,还有不少出了宫就嫁人的。不过后世认为宫女还多达三万左右,就这还被后世史学家称赞呢。
哪怕只有三万宫女,每天吃喝、每月例钱,全都是笔大开支。要说省一省,还真能省点钱出来。
要说宫女数量少还是在宋代,据说赵匡胤登基之后,觉得宫里的宫女太多,所以也打发出去了一批。打发之前多少人?不过五百,最后一共剩了两百多人。
长孙皇后看到三个孩子到了,脸上总算有了一点笑容。
李承乾带头施礼,然后说到:“母后,葛明又送了不少东西过来。还有葛明的母亲给了母后不少回礼,还有一样新奇的东西,孩儿不知道如何处理。”
“葛明又来书信了?葛明母亲的回礼母后打算发卖了,换点粮食也好。”说完对身边的嬷嬷说到:“张嬷嬷,把东西拿走吧,本宫就不看了,跟本宫的首饰一起发卖了,换成粮食吧。”
嬷嬷是长孙皇后身边的老人,打小在舅舅高士连家住的时候就是这个嬷嬷伺候,等到做了王妃、皇后都一直跟在身边。原本随着主家姓长孙,进了王府之后又改回了原来的张姓。
“皇后,那可都是您最喜欢的首饰,发卖了有些可惜了。”张嬷嬷于心不忍,皇后居然要发卖首饰换粮食,这是哪朝哪代都没有过的事情。
“张嬷嬷,首饰再珍贵也不能当饭吃,如今让关中灾民吃上饭才是最大的事情。本宫看箱子里还有香水和香皂,现在长安有钱也买不到,不如也发卖了吧。”
张嬷嬷无奈,只好从箱子里翻出来葛家的回礼和香皂、香水,让太监搬着慢慢的走出了寝宫。
“承亁,你说还有新奇的东西不知如何处理?到底是什么东西?”葛明送过来的东西大多是新奇的,所以长孙皇后难免还是有了兴趣。
李承乾笑着说到:“开始孩儿以为是葛明戏耍孩儿,结果发现不是。”说完从箱子里拿出两个盒子,里面装的正是老花镜。李承乾拿出其中一个,递给了长孙皇后。
“母亲,据说人上了年纪眼睛会老化,就是看不清楚眼前的东西,看书、写字都比较吃力,戴上这个就好了,葛明说这个是老花镜。要是视力正常的人戴上会头晕,所以孩儿开始才以为时葛明戏弄孩儿。”
老年人眼神不好,这长孙皇后自然是知道的,没想到戴上这个奇怪的东西就能看得清楚,这可是好东西。
李承乾接着说到:“孩儿以魏征晚辈的身份跟葛明交往,他让孩儿把老花镜送给魏征一副,孩儿不知道如何处理。”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想着李承乾果然懂事了。
“朋友让你帮忙送那就送,总不能辜负了朋友之托,对外就当母后赏赐魏征的吧,魏征此人可是正直的能臣。”
太子不能送礼,皇后可以赏赐,事情其实很简单,无非是个名分而已。当然,还私下里跟魏征说清楚,只是堵上一些人的嘴。
李承乾笑着说到:“孩儿遵旨。母后,葛明还多送了一个千里眼,一个老花镜。”
满朝的老臣,就剩下一个老花镜了,赏给谁不赏给谁都不合适。转念一想,宫里就有个尊贵的老头。自从李世民玄武门之后,再也没见过李渊,怕是愧疚居多吧。
虽然李世民不去,但是长孙皇后作为儿媳,还是经常去请安的,想着不如送给太上皇,也算尽了一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