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山听对方问自家老爷名字,急忙躬身回复道:“我家老爷是户部左侍郎,蔺择蔺大人!”

那个太监一听是户部左侍郎,脸色突然变得古怪起来,左右看了看后说道:“你家老爷今天摊上事了,估计今天是回不了家了。”

高山一听顿时紧张起来,急忙问道:“官爷,我家老爷怎么了?他摊上啥事了?”

太监刚要解释,就看到院里正有人往这里走来,他嘿嘿一笑说道:“有人来传话了,杂家先走了!”

高山看着太监离开,然后顺着太监之前看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有一个小太监正慢慢的朝这边走来!

片刻后,那个小太监来到高山身边拱了拱手问道:“你可是蔺大人家的人?”

“正是!”高山立马从身上翻出一张名帖,并夹带一粒碎银子递到小太监手里。

“蔺大人有话交代。”小太监先是将银子放入怀里,然后看着名帖呵呵一笑说道:“蔺大人这几天是回不了家了,也没什么大事,让你们不用担心,他还说,李小子来京没能马上见上面,是他这个老师做的不对,等他办完事后,再给他接风!”

高山听后更加疑惑,他赶忙问道:“这位小爷,我家大人到底怎么了?还请您给详细说说!”

说完又将一块银子塞到对方手里!

小太监颠了颠手中银子的分量,脸上笑容更盛,语气也变得更加温和了一些,他细声细语的说道:“唉,也怪蔺大人脾气急躁,这不是朝上商议京城发放赈灾粮的事宜吗,户部的王尚书说,朝廷的粮食已经捉襟见肘,不可能在给京城的流民发放粮食,可是蔺大人却说,京城再不发赈灾粮,恐怕会引发更多的混乱,王尚书说蔺大人危言耸听,而蔺大人却说王尚书不懂得轻重。”

小太监缓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二人因此发生了争执,皇上也是左右为难,后来蔺大人说,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京城的流民一口饭吃。王尚书一听立马嘲笑,并表示只要蔺大人一天不吃饭,他就会给京城流民发放一天的赈灾粮。就这样,二人在皇上面前打了赌,皇上也同意了二人的赌局!”

高山这回终于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但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这皇城门马上要关了,我家大人也该出来了吧?”

“啊,还有几个大人在里面议事,等完事后就会在皇宫旁的朝房完成赌约!”小太监解释道!

高山这回终于明白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想了想又问道:“那我们能进去吗?”

小太监听后扫了一眼高山笑道:“朝房能是平民百姓能进去的吗?再说了,就是为了公平公正,皇上才特意安排在那个地方的,否则谁知道会有谁带东西进去呢!”

就在高山沉思还有哪些要问的时候,那个小太监已经转身离开。

高山想到了李小刚刚说的话,立马李小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

“接到老师了?”李小问道!

高山把刚刚打听到的消息说了一遍,李小听后好久才缓缓说道:“真是一个荒唐的赌约!”

一朝天子,竟然对抗灾救民如此儿戏,还放纵手下官员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来!

这么大的国家,竟然给京城的难民发放赈灾粮都这般推诿,那其他地方的难民是不是就更加艰难了!

不过这件事李小多少猜到皇上的一些心思,对于户部迟迟不发放赈灾粮,皇上应该也是有很大意见的,但国库就这些粮食,你给了京城百姓,就会让其他地方少了粮食。

既然有了这个赌约,那还不如让这件事去实施下去,只要蔺择挺得住,最起码也能让京城的难民有几天好饭吃!

这件事大家都心里清楚,皇上能让京城难民吃上几天赈灾粮,也算给了他们一个交代。王尚书拿出几天的粮食,也能堵上悠悠众口。

而最可怜的就属蔺老师了,要让他忍饥挨饿去换难民的粮食,但这种事能持续多久,十天还是半个月?

如果蔺老师一时犟劲上来,挺上个二十多天,也许还会对生命产生危害!

丰盛的晚餐少了主人的存在,多少有些压抑,虽然这件事也不算什么,但总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大家伙吃完饭后,就各自去睡了,李小回到房间后没多久,杨家兵却来到了这里!

“小哥,好久不见!”

家兵见到李小甚是开心,李小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虽然二人在空间偶尔还会见面,但这种现实见面的感觉,是在空间里没有的!

二人寒暄了好久才进入正题。

“现在的京城啥情况?”李小开口问道:“我看到城外那么多难民,城里也有不少,官府就不管管吗?”

“年后管了一段时间,大约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吧,后来听说国库粮食紧缺,就给停了!”家兵回复道:“现在就靠民间组织进行施舍,但这就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李小听后看向家兵,身子微微前倾问道:“官府真的没粮了?”

家兵看着李小,露出一丝笑容说道:“国库确实没有,但京城不缺粮!”

“什么意思?”

“这几年北直隶以及山西陕西一带干旱,确实少打了不少粮,但江南、两广地区却没有太大灾害,就是咱们北辽这几年的收成也是不错的!”家兵继续解释道:“但这几个地方的税粮却收上来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以税银的形式上交的!然后朝廷再用税银去购买粮食回来,就是多出的这么一道手续,原本的银子至少少买两成粮食。”

李小听后就想到了明朝中后期推行的“一条鞭法”,这条政策就是把各种赋税和徭役合并在一起,统一折算成银子缴纳,大家也管他叫做“折色”。

这条政策简化了税制,让朝廷的财政收入更加稳定。

但有利必有弊,由于必须用白银纳税,粮农被迫将粮食卖给商人换钱。商人趁机压低粮价,粮农常常因此吃亏,负担反而加重,最后商人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