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南锣湾项目正式进入拆迁阶段。
清晨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王安漫步在南锣湾蜿蜒的小巷中,耳边是居民们热络的交谈声,鼻尖萦绕着早点摊飘来的豆浆香气。
“王总早啊!”一位刚签完约的老大爷热情招呼,“我家分到的新房朝南,阳台还挺大!”
王安停下脚步,笑着点头:“等新房建好,我还要去您家喝茶呢。”
南锣湾的拆迁进展总体顺利,近七成居民已完成签约。沈佳的“每户一对一”策略效果显着。
“王总,有几位'硬骨头',恐怕得您亲自出马。”张鸣赶来汇报,眉头紧锁。
办公室内,投影屏幕上显示着几户“钉子户”的详细资料。
“刘老太太,八十四岁,一辈子住在南锣湾,情感依恋极深;王家兄弟,漫天要价,要求补偿翻倍;陈氏饭店,背后似有人撑腰,态度强硬。”
王安站起身,走到窗前:“任何情况下,绝不采取暴力手段。”
正当团队讨论间,系统提示在王安脑海中响起:【“拆迁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痛点,需创新解决方案。建议借款2000万用于'阳光拆迁'体系建设,利息:三个月内实现98%签约率,且无重大负面舆情。”】
“我接受。”王安在心中默念,随即转向团队。
“从今天起,我们实施'阳光拆迁'计划,所有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签约进度全部公开透明,接受居民监督。”
沈佳眼前一亮:“这相当于把拆迁这个传统黑盒子变成透明玻璃房。”
“同时,成立由居民代表、律师、社区工作者组成的'拆迁协调监督小组',参与疑难户的协商调解。”
会议结束后,王安第一个前往刘老太太家。小院落里,一棵百年老槐树郁郁葱葱,树下老人正在喂鸟。
“刘奶奶,打扰了。”王安自我介绍后,并未直接谈拆迁,而是请老人讲述她与南锣湾的故事。
屋内挂满了泛黄的老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有深厚的情感。
“这棵槐树是我出生那年爷爷种的,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老人眼中闪烁着泪光。
听完老人的讲述,王安轻声问:“如果能把这些记忆带到新家,您愿意考虑吗?”
两天后,沈佳带领团队启动“记忆保留计划”。专业摄影师记录老宅的每个角落;工匠师傅绘制老槐树的模型;设计师在新公寓中预留空间,复刻部分旧居元素。
同时,一场另类的“拆迁公开课”在社区中心举行。
“很多人误解了拆迁补偿的计算方式。”安居法务总监向居民们展示政策文件,“今天我们把算法公开:建筑面积、房屋结构、装修标准、区位因素,每一项都有明确系数。”
王家兄弟坐在角落,听得眉头渐渐舒展。
专业评估机构现场演示如何计算房屋价值,让居民亲自参与评估过程。居民们看着透明的计算表,疑虑渐渐消散。
与此同时,安居的技术团队日夜攻关,推出“南锣湾拆迁安置信息系统”App。
居民只需扫描身份证,就能查询自家评估结果、可选房源、签约状态,甚至可以虚拟“装修”自己的新家。
“让拆迁过程像网购一样透明。”技术总监李忠自豪地展示这款应用。
三周过去,签约率攀升至85%。刘老太太在看到“记忆保留”的效果图后,流着泪签了约;王家兄弟在公开评估后,不好意思再漫天要价。
然而,陈氏饭店依然岿然不动。
“王总,有内部消息称,徐氏系的子公司在背后支持陈氏饭店。”张鸣调查后汇报,“对方希望通过延误工期,制造我们违约的可能。”
王安冷笑一声:“想玩这套?那就让光明正大一点。”
次日,《江州晚报》刊登专题报道《城市更新中的暗流:谁在操纵“钉子户”?》,虽未点名,却矛头直指那些不正当竞争行为。
同时,王安亲自出席了一场电视直播的拆迁公开答疑。
“有人问我,为何不对钉子户强硬一些?”王安面对镜头,语气坚定,“因为每一处房子背后都是人生,每一次拆迁都应该尊重历史与情感。”
舆论支持如潮水般涌来,“阳光拆迁”成为热搜话题。
压力之下,陈氏饭店老板主动联系调解组,表示愿意重新协商。
签约率很快突破95%,但仍有一户“老大难”——南锣湾深处的李家祠堂。
“祠堂是家族根基,百年不能搬啊。”李老先生看上去倔强又无奈。
距离三个月期限只剩三天,王安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李家祠堂内,檀香袅袅,数位白发老人坐在祖先牌位前。
“王总,我们不是为钱。”李老先生苦笑,“祠堂搬走,家族魂魄何处安放?”
王安并未直接回应,而是仔细询问祠堂的历史、祭祀仪式的细节。
夜深人静,王安独自一人站在南锣湾的屋顶,望着点点星光。灵光乍现,他拨通了沈佳的电话。
次日,王安带着一套全新方案再次来到李家祠堂。
“我们将在新社区保留一块专属用地,原址重建祠堂,由专业文物修复团队负责;同时,原祠堂将被列为保护建筑,改造为社区文化中心,命名为'李氏记忆馆'。”
老人们震惊地互相对视,眼中渐渐浮现出希望的光芒。
“这样,祖先的魂魄并未离去,反而得到更好的礼遇。”
三天后,李家祠堂正式签约,南锣湾项目签约率达到100%,创下江州城市更新项目的历史纪录。
系统奖励随即而至:【“智慧征拆管理平台”(提升效率30%,降低纠纷率25%),解锁“社区矛盾调解与谈判”高级技巧。】
夜幕降临,王安和沈佳站在南锣湾的观景台上,远眺这片即将重生的土地。
“知道吗?真正打动李家的,不是补偿方案,而是我们对他们家族记忆的尊重。”沈佳靠在王安肩头。
王安点头:“城市更新不只是拆旧建新,更是记忆的传承与重塑。”
繁星点点,仿佛见证着这场拆迁风云中诞生的全新“阳光协议”模式。
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南锣湾模式”为全国城市更新树立了新标杆。
“拆迁,不仅是建筑的重生,更是人心的重建。”王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