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比起纸面上的报告,还是直接去现场更加直观。

许阳三人到了实验室,看到几个研究员正围着个半人高的金属舱体记录数据。

许阳认得那是生命维持系统的核心原型,现在外壳敞开着,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线路和传感器。

这个项目,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

可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他提供的。

所以他一过来,那些研究人员立刻就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着他。

他们平时与许阳见面的次数不多。

可也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他研究出国内第一台2nm光刻机。

先不说这个技术,单是目前国外对光刻机材料的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他还能够凑齐那么多材料配件,就足够说明他的厉害。

许阳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眼里看来,他年轻得过分。

可大家没有一个人小看他。

甚至有一些,当初是被高薪挖过来的人才,一开始确实是冲着钱,对许阳的能力是有怀疑的。

可在接触生命维持舱这个项目后,又知道是许阳研究出来的,他们已经震惊不已。

早就没有那种怀疑的想法。

许阳走到金属舱体前,仔细观察着内部结构。

他伸手轻抚过传感器接口,眉头微蹙。

虽然这个项目他没有参与过,而且很多东西,之前他也没有亲自经手。

但是到了现场,一接触,脑海里就能够快速的分析出问题所在。

就像网上经常有网友提到的玩梗的评论。

“不管什么行业,时间做久了就熟了,就像我做了十几年电工,有没有电我一摸就知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熟能生巧,就像我是卖农药的,哪个药最毒,我一喝就知道了。”

许阳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这个连接处的密封工艺确实不够精细。”

旁边的杨利弘连忙解释:“许董,这已经是目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了。我们尝试过三种不同的密封方案,但受限于车间的洁净度,成品率始终上不去。”

许阳没有立即回应,而是俯身仔细检查了几个关键节点。

就眼下的车间条件,确实很难做到最理想的标准。

可他刚才检查一下,还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他指向一个不起眼的接口说道:“这里的设计可以优化。如果采用阶梯式密封结构,应该能降低对无尘环境的要求。”

在场的工程师们都愣住了。

他们立刻就凑过去,仔细看许阳指着的那个接口。

所有研究人员看完后,再次被惊讶到。

杨利弘推了推眼镜,语气有些激动。

“许董,您这个建议……我们确实没考虑过这个方向。”

“主要是这里的硬件设备的原因,即使你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也会受困于现有的条件。”

许阳倒没觉得有什么。

他是拥有生命维持舱的全套技术,这个技术几乎是印在他脑海里,哪怕少一颗螺丝他都知道。

可眼前这些人,是在他原有的技术上传授的,理解方面肯定是有一定的差异。

“杨工,按你的看法,目前这个项目还能不能继续进行?”

杨利弘想了想,最终说实话。

“许董,这一套技术是你提供的,想必你比我更加清楚,一个项目最难的就是后期。

因为这里的硬性设施的原因,项目是可以进行,可惜进度会很慢。

而且很有可能会因为每一次的测试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有别的选择,我是建议将这个项目暂时搁浅。”

“那就暂时搁浅吧。”

杨利弘只是随口一说,可没想到许阳居然会这么快就同意。

要知道,单是这个项目,他们已经投入不少钱。

如果搁浅的话,后期如果有新的项目,这个一时间没开启的话,前期投的钱就打水漂了。

杨利弘迟疑一下,硬着头皮说道:“许董,虽然进度缓慢,只要谨慎一点,还是可以持续进行的。”

“这个就暂时没必要了,如果不能够做到最高标准,持续研究就没有必要。”

停顿下,许阳继续说道,“这个项目,可以等到搬到新的公司再继续进行。”

“那新公司现在进度怎样了?”

“还没有开始建。真正要搬迁过去,至少要到明年年底才行。”

众人:“……”

许阳看着众人的表情,摊了摊手:“这个可不是我能够控制的。本来想早两个月就动工,可政府部门有一些工作需要协调,所以你们都懂的。”

“许董,可这个项目进行到这个地步,不弄的话,是不是有些可惜?”

许阳笑了笑:“你们不会以为自己可以闲着吧……先召集大家去开一个小会议。”

十分钟后,所有员工都来了。

许阳站在投影幕布前,目光扫过在场员工。

“今天过来开一个会议,是短暂的会议。说完后,我们老规矩找地方吃大餐。”

“许董万岁!”

许阳摆摆手示意大家停下来。

“之前已经跟大家说过,公司到时会搬,但在搬迁前的这段时间,我们需要完成三件事。”

许阳拿出一份新的项目计划书投影到幕布上面。

“第一,成立技术优化小组,专门针对现有设计进行模拟仿真测试。杨工,你带队把所有的接口标准重新梳理一遍。”

“第二,我们要提前培训新产线的操作人员。常总,你负责从现有团队中挑选骨干,组建培训小组。”

许阳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有人举手问道:“许董,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分出一部分人去干培训工作?”

“没错。”

许阳扫视一眼会议室的员工。

“你们都是这一行的佼佼者。但新园区的产能将是现在的十倍,甚至更大,肯定需要大量熟练工。

你们的能力我是有目共睹。可这年头,科技技术瞬息万变。大家接下来,肯定会接触到很多之前没接触过的东西。

与其到时候手忙脚乱,不如现在就开始储备人才。”

办公室再次骚动起来。

许阳并没有阻止员工之间的低声讨论。

过了一会儿,这才示意大家安静。

“其实在培训新人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我们自己都没注意到的技术盲点。这对项目长远发展有利无害。”

杨利弘若有所思地点头:“这确实是个好思路。通过教学来巩固和深化现有技术团队的专业能力。”

“接下来要说的是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我们要启动预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