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皓隐于市井,京城暗潮汹涌,一场无声的权力更迭,正以燎原之势展开。

当朝阳的第一缕光芒洒向紫禁城,一场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紧急廷议,在金銮殿内拉开帷幕。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文武百官屏气凝神,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肃静!”司礼监太监尖锐的声音划破沉寂,宣告着廷议的开始。

“诸位爱卿,近日京城妖言四起,扰乱民心,朕甚为忧虑。”龙椅之上,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此事关乎社稷安危,诸位务必畅所欲言,共商对策。”

话音刚落,便有官员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声色俱厉地指责道:“陛下,此乃刁民作乱,妖言惑众!应立即派兵镇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臣附议!这些刁民胆敢妄议朝政,实乃大逆不道!若不严加惩处,必将动摇国本!”

“臣等恳请陛下下旨,彻查此事,务必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

朝堂之上,群情激愤,多数官员纷纷附和,主张以强硬手段镇压这场突如其来的“妖言”。

在他们看来,任何对皇权的质疑,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然而,就在一片喊杀声中,却有几道不同的声音响起。

翰林院的三位学士,顶着巨大的压力,站了出来,语气平和却坚定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尚需慎重考虑。近日京城流传的‘用火五约’,虽有不敬之词,但其中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哦?依三位爱卿之见,这‘用火五约’,有何可取之处?”皇帝的目光落在三位学士身上,眼神深邃,令人难以捉摸。

“陛下明鉴。”为首的翰林院大学士拱手说道,“今年开春以来,南方各地的疫病明显减轻,据医署奏报,这与各地推广使用清洁炭火,改善空气质量有着密切关系。‘用火五约’中倡导的‘炭不出黑烟’,正是应对疫病之良策。”

“一派胡言!”礼部尚书闻言,顿时怒不可遏,“区区几张民间传言,岂能与朝廷律法相提并论?三位学士身为朝廷命官,竟敢为妖言辩护,实乃有失体统!”

“礼部尚书此言差矣。”另一位翰林院学士反驳道,“民生无小事,百姓的疾苦,才是朝廷最应该关注的。‘用火五约’虽出自民间,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百姓的健康,我们又岂能视而不见?”

“够了!”皇帝的声音猛然提高,打断了争论不休的双方。

他揉了揉眉心,似乎对这场无休止的争吵感到厌烦。

就在这时,司礼监太监再次上前,呈上一本《春祀仪注》修订稿,恭敬地说道:“陛下,这是礼部呈上的《春祀仪注》修订稿,请陛下御览。”

皇帝接过修订稿,随意地翻看着。

然而,当他翻到“熏香条”时,却猛然停住了。

只见上面赫然用朱笔批注着:“此后祭祀,可用拂尘炭代香,以应天和。”

这行批注,出自何人之手,已是不言而喻。

满堂哗然!

所有人都震惊地望着皇帝,谁也想不到,皇帝竟然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礼部尚书更是脸色惨白,他怎么也无法相信,自己精心准备的修订稿,竟然会被皇帝如此批改。

他正欲开口辩解,却见内阁首辅轻轻地合上了手中的卷宗。

“圣意已决。”内阁首辅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一锤定音!

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出声反对。

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关于“用火”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

就在朝廷为“用火”之事争论不休之时,陈皓已经在京城最热闹的“报房胡同”,悄然开设了一家名为“明心书局”的书店。

书局的门面并不大,但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最显眼的,便是那本名为《用火五约》的小册子。

陈皓将《用火五约》全文进行了雕版印刷,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将“用火”的理念传播出去。

他在封面上印上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这不是禁书,这是你们自己说过的话。”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陈皓还在每本《用火五约》中,附赠一张“炭税返还申请表”。

这张申请表的格式,完全模仿户部公文,注明“若你曾因劣炭致病,可凭此表向地方官府申领抚恤”。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朝廷的伤口上撒盐。

“明心书局”开业后,立刻引起了轰动。

无数百姓涌入书局,争相购买《用火五约》。

短短数日内,数千册《用火五约》便销售一空。

甚至连东厂的番子,都偷偷地买了一册带回去研究。

与此同时,远在西山的沈瞎子,也发动了最后一波舆论攻势。

他命人将《草魂记》的结局进行了修改,将原本悲惨的结局,改写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那一夜,皇帝推开窗,看见天下万家灯火,每一盏都是小小的净尘驿。”

随后,他派遣说书人,潜入京营军寨、漕运码头、盐场工棚等劳工聚集地,在劳工们歇息时,绘声绘色地讲述《草魂记》的故事。

《草魂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那些常年与煤炭打交道的劳工们。

他们感同身受,为炭工们的遭遇感到悲愤。

某夜,一名饱经风霜的老兵,听完《草魂记》后,泪流满面,高呼道:“我们烧的不是炭,是命啊!”

这句话,引起了无数劳工的共鸣。

次日,数十名退役的窑工联名上书兵部,请求组建“清火巡检队”,自愿巡查各地官炉,监督煤炭的生产和使用。

兵部不敢拒绝这些退役老兵的请求,只能将他们暂时列为民团备案。

远在南陵的周文远,得知朝廷廷议的结果后,也立即行动起来。

他在南陵举办了“首届守根人大会”,邀请签署了《用火约》的百村代表,齐聚县学。

在大会上,周文远当众焚烧了历年来的炭税附加银账册,宣布“自此以后,南陵之火,由民共治”。

更令人震惊的是,周文远还命人将《南陵新约》的碑文拓片,装入金丝楠木匣中,派快马送往京城,并附上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此约非叛,乃补天漏之一针。”

《南陵新约》的碑文拓片,一路北上,沿途各州县的官员,争相抄录,竟形成了一条“新约走廊”。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力,一场无形的战争,正在京城内外悄然上演。

数日后,皇帝召见工部大臣,开口问道:“民间都说有种‘三通窑’……”

数日之后,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民间都说有种‘三通窑’,能烧出干净火,可有图纸?”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工部尚书耳边。

工部尚书瞬间汗如雨下,肥胖的身躯止不住地颤抖。

这“三通窑”乃是革新之物,触及的是盘根错节的利益,他身为工部尚书,自然是竭力压制。

他正欲磕头否认,一口咬定是市井谣言,眼角余光却瞥见一旁的侍读,捧着一份奏折,缓缓上前。

那奏折封皮光洁,竟是无名无印!

皇帝接过奏折,打开一看,顿时龙颜震动——赫然是一份详尽至极的《三通窑图》,旁边还附着一份《民生炭事辑要》摘要,条条框框,皆是利国利民之策!

更令人惊异的是,那奏折上的笔迹,绝非一人所为,而是杂糅了无数种不同的字体,歪歪扭扭,仿佛是由无数双手共同书写而成。

皇帝一页页翻看着,良久,他抬起头,凝视着那份饱含民意的图纸,脸上阴晴不定。

最终,他忽地笑了出来,声音里带着一丝释然,一丝感慨:“原来,他们不是要推倒炉子,是要给朕——换一颗心。”

与此同时,离开京城许久的陈皓,正襟危坐在返程的马车上,撩开车帘,最后望了一眼京城的方向。

一面新刷的巨大横幅,映入他的眼帘,上面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写着八个大字:“火归百姓,约写人间。”

陈皓缓缓放下车帘,闭上双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嘴角却微微勾起:“现在,轮到他们学着读懂——什么叫无声的胜利。”车轮骨碌碌地转动,载着他,驶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未来的路还很长,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