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些日子,周伟宏按程序报上来一批省管副厅级干部的调整建议名单。这是组织部的常规工作,涉及到几个省直厅局的副职、一些高校的副校长和地方市的常委、副市长人选。
名单是组织部经过“严格考察”、“充分酝酿”后提出的,看起来四平八稳,符合惯例。
胡步云拿到名单,没急着画圈。
他让龚澈把近几年这些拟提拔干部的相关资料,尤其是考察材料、业绩报告,都调过来,又让王诚通过其他渠道,侧面了解了一下名单上几个关键人选的真实情况。
花了半天时间仔细比对,胡步云发现问题了。
名单上的好几个人,考察材料写得天花乱坠,但仔细看其分管领域的工作实绩,平平无奇,甚至有的关键指标还在下滑。
相反,几个在推动重大项目、解决实际难题中表现突出、但可能不太会在领导面前“来事”的干部,却不在名单上。
考察过程也流于形式,谈话对象多是其单位领导和身边同事,缺乏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和横向部门的评价。
结论自然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印证了他调研时的判断:组织部的考察,还是老一套,走程序、看表象、平衡关系多过真正识别干部。
下次开常委会,议题之一就是研究这批干部。
轮到讨论时,周伟宏照本宣科,把名单和人选情况介绍了一遍,结论是“组织部认为,这批同志整体素质较好,符合提拔任用条件,建议常委会审议”。
苏永强照例问了一句:“大家都什么意见?”
几位常委有的翻看材料,有的低头喝茶,没人急着表态。
这种人事议题,通常组织部提出来的,只要没什么明显硬伤,大家也就过了,没必要为了几个副厅职位去较真,尤其还是得罪组织部部长。
张悦铭端起茶杯,吹了吹气,似乎也想默认。
就在这时,胡步云开口了,声音不大,但很清晰:“这份名单,我看了一下,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上。
周伟宏心里咯噔一下,脸上还保持着微笑:“步云书记请讲。”
胡步云拿起那份名单,没看周伟宏,目光扫过其他常委:“组织部的考察工作,很辛苦,程序也走到了。但是,”他话锋一转,“我觉得考察的深度和精准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拟任省工信厅副厅长的王某,考察材料说他‘熟悉工业经济,组织领导能力强’,但他分管的行业处,近两年负责推动的几个重点产业项目,进度严重滞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这是‘能力强’的表现吗?”
他又点了另一个名字:“拟任某市常委的张某某,材料说‘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但他之前任职的那个区,信访量连续两年居高不下,几个老大难问题至今没化解。这‘群众工作’是怎么做的?”
胡步云一连点了三四个人,每个人的问题都指向具体的工作实绩短板,与他们光鲜的考察材料形成鲜明对比。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胡步平缓却犀利的声音。
周伟宏的脸色渐渐变得难看起来,他试图解释:“步云书记,考察干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胡步云直接打断他,语气依旧平静,但分量极重:“伟宏部长,我不是否定组织部的同志们的辛苦。我是说,这种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的考察方式,可能发现不了真问题,甚至可能误导常委会的决策。如果我们选拔上来的干部,材料上写得好看,实际工作却撑不起来,那不就是我们失职吗?这怎么体现‘围绕发展抓党建’?怎么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他直接把问题拔高到了组织部是否履职尽责的高度。
苏永强皱起了眉头,轻轻叹了一口气。
张悦铭放下茶杯,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其他常委更是正襟危坐,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插话。
谁都看得出来,对于这份名单,胡步云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提出的反对理由,却又无懈可击。
看来,周伟宏这个不长眼的,不知道是哪里惹到胡步云了。
胡步云最后总结道:“所以,对这份名单,我原则上有不同意见。建议退回组织部,重新深入考察,尤其要聚焦干部在推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实际能力和业绩。考察材料要挤水分,讲实话。我们不能用一堆正确的废话,埋没了真干事的人,也不能让滥竽充数者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