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日午后,西北的阳光依旧炽热。
孙安率领的攻城先头部队,率先抵达兴庆府城郊。
部队在距离城墙约三里的地方停下脚步,开始构筑临时阵地,士兵们快速挖掘战壕,将火炮与投石机架设在战壕后方,炮口对准兴庆府的城墙,侦察兵则匍匐前进,靠近城墙勘察地形,记录守军的布防情况哪里有碉堡、哪里的城墙最薄弱、哪里的壕沟水位最深,都一一标记在地图上。
远处的兴庆府城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坚固。
三层碉堡群沿着城墙排列,城墙上的投石机与床弩隐约可见,城外的壕沟里灌满了黄河水,水面泛着冷光。
守城的西夏禁卫军士兵,正趴在碉堡里,警惕地盯着城外的大乾军,时不时有弓箭射向大乾军的侦察兵,却因距离太远,大多落在了空地上。
孙安骑在战马上,观察着城墙的情况,眉头微微皱起:“李仁忠这老小子,倒是把防御做得挺足。”
身边的副将说道:“将军放心,咱们有火炮,再厚的城墙也能轰开!”
孙安点点头,却并未放松警惕,“不可大意,兴庆府是西夏的最后都城,守军定会拼死抵抗。传令下去,让炮兵部队先校准目标,明天清晨,发起第一轮炮击!”
随着孙安的命令下达,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
炮兵们调整火炮的角度,根据侦察兵提供的距离,计算炮弹的落点。
步兵们检查云梯与炸药包,确保攻城器械完好。
骑兵们则在阵地外围巡逻,防止西夏军的小股部队偷袭。
城郊的空气渐渐变得紧张起来,大乾军的营地与兴庆府的城墙之间,仿佛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战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城墙上,给这座铜墙铁壁镀上了一层金色。
孙安站在营地前,望着远处的兴庆府,心中清楚,一场惨烈的攻坚战,即将在明天拉开序幕,而这场战斗的胜利,将决定西夏王朝的最终命运。
此时的兴庆府城内,李仁忠还在向麾下将领吹嘘着铜墙铁壁,却不知城外的大乾军早已做好了准备,只待黎明到来,便会发起雷霆一击,将兴庆府彻底击碎。
郝思文率领的部队,继续坚守贺兰山山口,这里是西夏军西逃的唯一通道,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郝思文在山口的防御工事基础上,又增设了更多连弩与轰天雷,确保哪怕有少量敌军突破,也能将其歼灭在山口之内。
同时,按照围三缺一的战术安排,郝思文故意在兴庆府北侧留出一条小路,看似给守军留了突围生机,实则早已在小路两侧的山林中布下隐蔽的阻击部队。
这些阻击部队轻装简行,配备弓箭、炸药包和小炮,专门针对突围的西夏军。
郝思文很清楚,绝境中的敌军若有逃生希望,反而会失去死战的决心,更容易在突围时被伏击歼灭。
九月十九日傍晚,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兴庆府城墙后,城外的大乾军营地突然陷入诡异的安静,没有了白日的操练声,没有了武器的碰撞声,连士兵们的交谈声都变得细若蚊蝇。
这份安静的背后,是屠龙手孙安精心策划的地下突袭,土工作业,正式开始。
孙安麾下的战士们早已备好铁锹、铁镐与木板,趁着夜色的掩护,分批从城郊的土坡出发,向兴庆府东门城墙方向潜行。
土坡与城墙之间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虽无遮挡,却因夜色浓重,成了天然的掩护。
战士们弓着身子,脚步放得极轻,手中的工具被包裹在布条里,避免发出碰撞声,他们深知,一旦被城内守军发现,坑道挖掘计划将前功尽弃。
抵达预定位置后,战士们立即分工。
一部分人负责挖掘坑道,铁锹与铁镐插入泥土的声音被刻意压低,只在寂静的夜色中留下轻微的“沙沙”声。
另一部分人则手持盾牌,警惕地盯着城墙上的动静,随时准备应对守军的突袭。
还有人负责搬运木板,每当坑道向前掘进一米,就用木板支撑起坑道顶部,防止泥土坍塌,这是大乾军在多次攻坚战中总结出的经验,既能保证坑道安全,又能加快掘进速度。
城内的西夏兵丁很快察觉到了异常,城外的安静太过反常,隐约还能听到田野里传来的细微声响。
“不好!大乾军肯定在搞鬼!”一名守军小校大喊,随即下令用轰天雷向城外盲目轰击。
石弹带着呼啸声从城墙上飞出,落在田野里,“轰隆”作响,砸开一个个大坑,泥土与碎石飞溅。
可大乾军战士们早已做好应对准备。
听到轰击声,挖掘的战士们立即停下动作,蜷缩在坑道内或田埂后躲避。
待石弹落地,烟尘尚未散去,又迅速回到岗位,继续掘进。
夜色成了他们最好的保护,西夏军的盲目轰击,大多落了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火力位置。
时间在紧张的挖掘中悄然流逝,夜色越来越浓,兴庆府城内的轰击渐渐稀疏,守军也意识到盲目轰击徒劳无功,只能派出斥候偷偷出城侦查,却被大乾军的警戒部队发现,刚靠近土坡就被弩箭射回。
九月二十日凌晨丑时,经过数小时的艰难掘进,两条长约百米的坑道终于挖到了兴庆府东门城墙下。
坑道顶端紧贴着城墙的地基,战士们借着坑道内微弱的灯火,仔细检查着城墙的结构,确保炸药能精准摧毁墙体。
“开始装炸药!”负责爆破的小队长低声下令。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将四百斤炸药分装在两个巨大的炸药包内,炸药包外层裹着厚实的麻布,防止受潮或被碎石划破。
他们将炸药包缓缓填入坑道顶端,用泥土固定好位置,确保炸药爆炸时的冲击力能完全作用在城墙上。
随后,战士们拉出长长的导火索,将其沿着坑道延伸至城外的安全区域。
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仔细检查了导火索的连接情况,又用火种测试了引火速度,确认无误后,对身边的战友喊道:“都撤!撤到五十米外的土坡后!”
战士们有序地撤出坑道,沿着来时的路线快速后退。
最后一名战士撤离时,还不忘用泥土将坑道入口掩盖,避免被守军发现。
所有人都躲到土坡后,紧张地盯着城墙的方向。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