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徐氏略记 > 第491章 唐朝左拾遗徐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晦(760-838),字大章,号登瀛,福建晋江徐公店(今属泉州晋江)人,唐代中晚期名臣,亦是科举制度创立以来首位福建籍状元。他历经德宗至文宗五朝,曾任左拾遗、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以知恩图报的品格、守正不阿的官德与三登科第的才学,成为中唐士林的典范。

徐晦出身儒学世家,恰逢时任福建观察使的宰相常衮大力兴学,得以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潜心苦读。他科举之路虽晚达却极具传奇色彩,贞元十八年(802年),四十二岁的徐晦一举夺得壬午科状元,随后又连中“贤良方正科”与“直言极谏科”,成为唐代罕见的“三学位状元”,其才学声名震动朝野。登第后,经大臣杨凭举荐,徐晦授栎阳县尉,正式踏入仕途,凭借干练务实的作风逐步获得朝廷认可。

徐晦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知恩图报、不畏权贵的品格。杨凭任京兆尹期间,对徐晦多有提携之恩,后因遭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被贬为临贺尉。彼时官场人人避嫌,就连与杨凭交情深厚的宰相权德舆都闭门不见,唯有徐晦不顾牵连风险,孤身送杨凭至蓝田话别。权德舆忧心劝诫其避祸,徐晦直言:“我受杨公知遇之恩,岂能在他落难时默然离去?”这番赤诚之举不仅打动了杨凭,更赢得政敌李夷简的敬重。李夷简感慨道:“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随即上奏举荐徐晦为监察御史,成就一段“外举不避仇”的佳话。

敬宗宝历年间,徐晦调任左拾遗,充分践行“直言极谏”的科名本色。作为谏官,他在职期间针砭时弊、直言敢谏,对朝廷奢靡之风与吏治弊端多有谏言,坚守“不随世态”的为官原则。不久后,他历任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等职,后外放担任晋州刺史、同州刺史,在地方治理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以清廉严正的作风赢得百姓爱戴。宝历元年(825年),徐晦出任福建观察使,衣锦还乡之际,仍秉持简约之风,着力整顿地方吏治、推动文教发展,为家乡福建的治理与教化作出重要贡献。

文宗太和年间,徐晦奉调回京,历任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后拜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的他虽身居高位,却依旧保持初心,所到之处皆以“守正”闻名。因长期操劳加之嗜酒过度,徐晦晚年双目失明,遂以礼部尚书之职致仕,归居晋江故里。开成三年(838年),徐晦逝世,朝廷追赠兵部尚书,以表彰其一生功绩。

徐晦的一生,是才学、品格与官德的完美融合。他三登科第彰显才学,知恩图报彰显品格,守正不阿彰显官德,历经五朝而口碑不衰。其家族后裔繁衍迁徙,福建徐公店、山东徐公店等地皆有其后人聚居,而“徐公砚”的民间传说,更让他的形象在后世增添了几分文人雅韵。作为唐代福建籍首位状元,徐晦的事迹不仅激励着后世闽地学子,其“不负恩、不负国”的处世准则,更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重要象征,历经千年仍为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