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徐氏略记 > 第479章 唐朝礼部尚书徐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晦,唐代中期名臣,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状元及第,开启其仕途生涯。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苦读诗书,不仅学识渊博,更秉持刚正不阿的品性,这一特质贯穿其为官始终,成为他一生行事的鲜明印记。

状元及第后,徐晦初入官场便担任栎阳尉,虽为基层官职,却始终以严谨态度处理政务。当时栎阳当地有豪强勾结小吏欺压百姓,侵占民田数十亩,受害民众屡告无门。徐晦到任后,听闻此事,不顾豪强势力威胁,亲自深入乡村核查证据,走访数十位村民,最终掌握豪强不法事实。他顶住压力,依法将豪强治罪,归还被侵占的民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其公正果敢的表现被上司举荐,调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员、督查吏治。

任监察御史期间,徐晦坚守职责,不惧权贵。当时朝廷中有位身居高位的宦官,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官职,并收受贿赂,朝中官员因忌惮其势力,多敢怒不敢言。徐晦经过暗中调查,搜集到该宦官贪腐的详实证据,不顾他人劝阻,毅然上书弹劾。此事在朝廷引起震动,德宗皇帝起初犹豫,徐晦数次面奏,力陈宦官乱政之害,最终皇帝下令彻查,惩治了涉案人员,整顿了官场风气。徐晦也因此次直言敢谏,声望日隆,但也因此得罪部分权贵,一度被外放为晋州刺史。

外放期间,徐晦并未消沉,而是将精力投入地方治理。晋州当时遭遇旱灾,粮食歉收,百姓面临饥荒,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流民。徐晦到任后,第一时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凿引水渠道,缓解旱情。他还推行劝农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减免赋税,经过两年治理,晋州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流民纷纷返乡,社会秩序安定。此外,他重视教育,修复当地废弃的学堂,聘请学者授课,推动晋州文风兴起。

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因徐晦地方政绩突出,将其召回京城,历任中书舍人、工部侍郎等职。在中书舍人任上,他负责草拟诏令,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多次驳回不合理的诏令草案,据理力争。有一次,皇帝因宠信某位官员,欲破格提拔其为节度使,徐晦认为该官员缺乏地方治理经验,上书直言反对,详细陈述理由,最终皇帝采纳其建议,避免了用人失误。

唐穆宗时期,徐晦升任礼部尚书,掌管全国礼仪、科举、外交等事务。当时科举考试中存在考官徇私舞弊、权贵子弟托关系应试等问题,破坏了科举公平。徐晦上任后,立即整顿科举制度,严格规范考官选拔流程,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督,严禁请托行贿。他亲自巡查考场,查获数起作弊案件,对涉案考官与考生依法惩处,使科举考试恢复公正,为朝廷选拔了一批真正有才干的人才。

徐晦一生为官四十余年,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四朝,始终坚守刚正品性与为民初心。他不媚权贵、直言敢谏,在监察吏治时铁面无私;任地方官时,勤政爱民、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身居高位后,仍秉持原则,为朝廷选贤任能、规范礼制。晚年因身体原因请求致仕,返乡后潜心着书,整理自己的为官心得与经史研究成果。

徐晦去世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以表彰其一生功绩。他的刚正品格与务实作风,成为唐代官场的典范,其事迹被载入《旧唐书》《新唐书》,为后世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