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养生餐公司步入正轨,两家分店都生意兴隆之时,林真逸将大家召集到了一起。
他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欣慰开口,
“少峰、晓露、张怡,咱们的素食养生餐能有今天,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少峰,你厨艺和管理能力都不错,素食养生餐公司,就交暂时交给你继续打理了。“
“晓露和张怡,你们俩和我一起负责苏绣公司的创建。”
贺少峰毫不犹豫点头,“林先生,您放心,我一定把素食养生餐公司经营得更好,不辜负您的信任。”
林真逸点头赞许,“我相信你。”
他转过头对两女说,
“我们筹备了这么久苏绣作品,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图案,要结合现代审美,融入时尚元素,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顾客。”
朱晓露建议,“可以设计一些带有流行动漫角色,或者简约几何图形的苏绣饰品,能受到年轻人喜爱。”
张怡坐直身子,提高音量说道,
“林总,苏绣大有前途,现在传统文化复兴,市场对苏绣的需求持续攀升。”
“而且林总的秘技,是我们公司发展的根本核心!有了您的智慧引领,再加上我们的努力,苏绣公司肯定能大放异彩!”
林真逸看着桌上还未整理完的文件,转头对朱晓露说:
“晓露,咱们为这家苏绣公司筹备这么久,你联系的那些丝线和绣布供应商,情况怎么样了?”
朱晓露快速翻着手中的笔记本说,
“大部分供应商,都谈得差不多了。”
“但有一家江南的丝线供应商,他们的丝线色泽和手感,确实一流,可价格比我们预期的高出不少。”
“我跟他们磨了好多次,还是降不下来。”
这时,张怡从电脑前抬起头,“这可不行,成本控制不好,我们的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后续定价也会很被动。”
“晓露,你再跟他们沟通沟通,就说我们长期合作,订单量也不少,看能不能争取些优惠。”
朱晓露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来。
突然,她想起什么,
“我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有些小作坊,虽然能提供独特的手工绣布,但是产量不稳定,我们要是和他们合作,得考虑补货周期的问题。”
林真逸点头,“我们可以把供应商,分为主要和次要。”
“主要的选几家规模大、供应稳定的,保证基础产量。”
“再和那些小作坊合作,采购一些特色绣布,丰富我们的产品线。”
众人解决完原材料的问题,话题又转到了绣工团队上。
张怡有些担忧地说:“目前虽然已经招募了不少绣工,像李阿姨他们技艺,都很精湛。”
“但我听说隔壁区新开了一家类似的工作室,也在高薪挖人,我们得想想办法留住人才。”
朱晓露也附和道:“是啊,绣工是我们的核心,要是被挖走一批,对我们影响太大了。”
“要不,我们给绣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创作环境?”
林真逸表示赞同:“这个可以有。我们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绣工创作室,提供最好的设备和环境,让他们能安心创作。”
“另外,根据绣品的销售情况,给他们额外的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正说着,贺少峰推门而入,手里还拿着一份素食养生餐的财务报表。
他笑着说:“我那边一切都好,抽空来看看你们这边进展。”
张怡连忙说:
“少峰,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在为市场推广发愁呢。你对营销也有不少想法,快帮我们出出主意。”
贺少峰放下报表,认真地说:“我觉得可以,结合线上线下。”
“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绣工的制作过程,展示苏绣的精美细节,吸引粉丝关注。”
“线下举办苏绣体验活动,让顾客亲自感受苏绣的魅力,顺便也能宣传我们的品牌。”
林真逸拍了拍贺少峰的肩膀:“不错,就这么办。“
朱晓露在这个团队中,无疑是市场调研与宣传推广的先锋。
她背起调查问卷,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
走进每一家刺绣工作室、艺术画廊。
走访了无数刺绣爱好者、艺术收藏家,以及普通消费者。
她热情地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详细询问他们对刺绣产品的喜好、购买习惯,及价格接受范围等问题。
她还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焦点小组讨论。
邀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地分享,对刺绣艺术的看法和期望。
只为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
回到公司后,她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资料堆里。
她打开电脑上的数据分析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一条一条地录入进去。
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从数据的趋势变化、相关性分析,到用户画像的构建,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常常忙到深夜。
办公室里,她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弱光芒,陪伴着她度过一个又一个寂静的夜晚。
在宣传推广方面,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才华。
她坐在画板前,精心设计公司的宣传海报。
从海报的整体布局、字体的选择,到每一个线条的走向、每一抹色彩的搭配,都反复斟酌、仔细推敲。
搭建公司网站时,她与技术团队的成员们密切合作,从页面布局的合理性、导航栏的便捷性,到功能设置的完善性。
如在线下单、客户咨询、作品展示等,都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朱晓露对技术人员说:“这个页面加载速度,还是有点慢,能不能再优化下,用户体验很重要。”
技术人员回应:“我们再试试,争取做到最快。”
她与技术人员们反复沟通,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常常为了一个页面的加载速度或者一个按钮的位置,争论不休。
最终都是为了让网站,能够更加完美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不仅如此,她还凭借敏锐的媒体嗅觉,每天关注着各类媒体的动态。
她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了当地知名的报纸、杂志以及线上艺术平台,向他们积极投稿,宣传公司理念,和苏绣文化。
她精心撰写每一篇稿件,从苏绣的历史渊源、独特工艺,到公司的创新理念、未来规划,都一一详细阐述。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成功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为公司赢得了不少免费报道的机会。
当看到公司的名字和苏绣作品出现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时,她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王冰芳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宛如一位潜心钻研的艺术家,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苏绣的世界里,仿佛与外界隔绝。
她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绣品、丝线和绣布。
角落里,还摆放着她从各地收集来的刺绣样品和艺术书籍。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进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
她不断尝试新的针法,从传统针法中的平针、乱针、滚针,到现代针法的创新融合。
她从传统针法中汲取灵感,又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如抽象艺术、立体主义等。
她反复练习,有时候为了掌握一种新针法,她会连续几天几夜坐在绣架前。
手指常常被针扎得满是伤痕,但她只是简单地贴上创可贴,便又继续投入到创作中。
她还查阅了大量古代刺绣典籍,和现代艺术书籍。
从《雪宦绣谱》《顾绣考》等古代经典,到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集,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案设计。
从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梅兰竹菊,到西方的花卉图案、几何图形。
她努力提高自己的绣工和艺术修养,只为在苏绣技艺上实现新的突破。
她常常为了一个图案的设计灵感,在工作室里踱步思考,几个小时。
有时候半夜,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她会立刻爬起来,记录在本子上。
王冰芳这段时间如此精进,进步神速,令她心中充实无比。
林真逸是领头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中,成为团队的核心与支柱。
他亲自参与产品设计,与王冰芳电话长谈。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到现代时尚的几何图形、抽象艺术。
他们探讨着如何将新图案,与新技术完美结合。
林真逸在电话里说,
“冰芳,我觉得这个山水图案,用新针法表现,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冰芳思考片刻后回答,“我也觉得可以试试,不过细节上我们再商量商量。”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设计细节,争辩很久。
比如一朵牡丹花的花瓣形状、颜色过渡,或者一幅山水画的构图布局、针法运用。
但在灵感迸发的瞬间,他们又会大笑。
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和对艺术的热爱,让他们的合作变得无比顺畅。
为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朱晓露踏上了漫长的奔波之旅,走访了全国各地的丝线和绣布供应商。
她来到江南的丝绸之乡,走进一家家丝线作坊,看着工人们熟练地缫丝、染色。
她又来到北方的棉麻产地,考察绣布的生产过程。
在与供应商洽谈时,她凭借林真逸教导的商业经验,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仔细检验每一批样品。
从丝线的粗细均匀度、光泽度,到绣布的质地、颜色牢度,都严格把关。
她用手轻轻抚摸丝线,感受它的顺滑度。
她对着光线,查看绣布的纹理,检查是否有瑕疵。
经过多轮激烈的讨价还价,她终于与几家优质供应商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公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半个月的辛勤筹备后,怡露苏绣公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正式开业。
开业当天,现场热闹非凡,门口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各界人士纷纷慕名而来,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他们穿着得体的服装,戴着精致的眼镜,手中拿着邀请函。
有商业合作伙伴,他们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眼神中透露出对合作的期待。
还有媒体记者,他们扛着摄像机、拿着录音笔,准备第一时间报道这一盛事。
更有众多苏绣爱好者,他们早早地来到现场,排起了长队,只为一睹苏绣的风采。
展厅里,一幅幅精美的苏绣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着,独特的针法让绣品栩栩如生。
新颖的图案,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之美,既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又有现代时尚的设计元素,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不少客户,当场就被这些作品的魅力所折服,毫不犹豫地下了订单,这让团队成员们备受鼓舞。
从这天起,怡露苏绣之路,正式开展。
但是,创业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
在公司运营初期,各种困难如汹涌的潮水般涌来。
线上销售平台竞争激烈,无数商家在有限的流量池中,争夺客户。
怡露苏绣公司的订单量,增长缓慢,每一次的推广,投入似乎都石沉大海,收效甚微。
张怡看着电脑屏幕上那寥寥无几的订单数据,心中充满了焦虑。
张怡把大家召集起来,着急地说,
“现在线上订单太少了,大家赶紧想想办法。”
线下实体店虽然装修精美,采用了大量的木质元素和柔和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而典雅的氛围。
但客流量,却不尽如人意,高昂的租金和运营成本让团队压力倍增。
朱晓露每天看着空荡荡的店铺,心中十分担忧公司的财务状况。
一些客户对产品的价格提出了质疑,认为与市场上,其他刺绣产品相比,怡露苏绣的价格偏高,影响了他们的购买意愿。
王冰芳听到客户的反馈后,心中有些失落,但她也明白,这是公司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整个团队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斗志。
张怡迅速组织团队开会,会议室里气氛紧张而热烈。
她在白板上,写下各种数据和问题,带领大家深入分析市场数据。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他们调整了销售策略。
张怡加大了线上推广的力度,精心挑选了一些在时尚、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博主,为他们定制专属的苏绣推广方案。
她与博主们沟通合作细节,为他们提供精美的苏绣作品和详细的文案。
博主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与苏绣的故事,展示怡露苏绣的精美作品,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购买。
同时,她还策划了一系列线下活动。
苏绣体验课上,爱好者们在绣工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苏绣的魅力,感受针线穿梭间的艺术韵味。
他们专注的神情,和兴奋的笑容,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希望。
艺术展览中,精美的苏绣作品,与现代艺术装置相互映衬,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潜在客户前来参观,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朱晓露带领团队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价。
她深入研究成本结构,从原材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到销售成本,每一项都仔细核算。
她与供应商协商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增加采购量、长期合作等方式,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
她优化生产流程,以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浪费。
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推出了一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系列。
她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凭借出色的谈判技巧,和真诚的合作态度,与一些高端商场、礼品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高端商场设立专柜,她精心布置展示区域,采用精美的展柜、柔和的灯光,让苏绣作品,在奢华的环境中彰显独特魅力。
她与礼品公司合作,为企业定制专属的苏绣礼品,将苏绣文化融入商务往来之中,为企业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
王冰芳和其他绣工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幅绣品。
她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心血,力求将每一幅绣品,都打造成无可挑剔的艺术品。
她们每天早早地来到工作室,一直工作到深夜,中间只休息短暂的时间。
她们还认真倾听客户的反馈,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建议,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推出了定制化服务。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案、颜色和绣法。
绣工们则用精湛的技艺,将客户的创意变为现实,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有一次,一位客户对王冰芳说:
“我想要一幅把我和我爱人名字的首字母,融入到花朵图案里的苏绣,作为我们结婚纪念日的礼物。”
王冰芳微笑着回应:“没问题,我们一定尽力把您的这份心意,完美呈现出来。”
有的客户想要一幅以自己宠物为图案的苏绣作品。
绣工们便仔细观察,宠物的神态和特征,用细腻的针法,将其栩栩如生地,绣在绣布上,客户收到作品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
订单量越来越多。
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订单,纷至沓来,每天办公室里,都能听到快递员取件的声音。
张怡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说,
“又有一大批海外订单来了!咱们的努力总算没白费。”
朱晓露激动地回应:“太棒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奋斗的结果。”
产品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客户们对怡露苏绣的精湛技艺和独特设计赞不绝口。
怡露苏绣公司的名字,在苏绣行业中越来越响亮,成为了传承和创新苏绣的一面旗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公司学习苏绣技艺,他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为公司注入了新的血液。
一位年轻的学徒,满怀憧憬地对王冰芳说:
“王老师,我特别喜欢苏绣,希望能在这儿学到真正的本事,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王冰芳欣慰地说,“好啊,只要你肯用心学,这苏绣的魅力,一定会让你着迷。”
回首创业的历程,林真逸和三女感慨万千。
他们熬过了无数个日夜,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与失败,但始终怀揣着对苏绣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用汗水和智慧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他们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让更多的人喜爱上了苏绣这门传统艺术。
林真逸看着大家,感慨地说,
“从最初的艰难筹备到现在,咱们一起经历了太多,真的不容易。”
张怡接过话,“我们坚持下来了,未来肯定会更好。”
朱晓露点头赞同,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