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预留炮位形同虚设:据《火攻挈要》记载,调运三千斤火炮需配三十匹骡马,而赵州驿站因裁撤驿卒,仅存老马九匹。
更深层裂痕在权力结构。当王端家族殉难时,本应协防的卫所兵正在五十里外追剿“流匪”——实为抢收秋粮的饥民。
那些藏印幸存的官员,都得以升官。唯有城砖上的抓痕无声控诉:在西南角楼内侧墙面,有密集指痕,距地仅四尺——这是最后时刻,百姓叠罗汉攀墙逃亡的证明。
山西举人崔贤带着吏部的任命状,风尘仆仆地赶往河北新河县。这位刚中举不足三年的书生,此刻肩负着拯救一县百姓的重任。
当他抵达新河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这座建于明初的土城,城墙低矮单薄,城垛残缺不全,城壕淤塞,几近于无。更令人忧心的是,城内既无正规驻军,也无足够粮饷,百姓们听说清军南下的消息,早已人心惶惶。
崔贤到任不足五十天,便接到了朝廷的紧急诏令,严令他尽快完成交接。当时,清军已突破长城防线,攻占丰润,正一路南下。新河地处京畿要冲,首当其冲。
面对如此危局,崔贤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将家眷从山西接到新河,以示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
崔贤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城防。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抵御清军,必须团结全县士民。
于是他亲自巡行街市,向百姓宣讲守城的重要性,并组织乡勇,整修火器。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士民打消了逃亡的念头,纷纷加入守城队伍。
为了鼓舞士气,崔贤日夜操劳,亲自监督城防工程。他命人加高城墙,修补城垛,并在城墙上设置火器。
他自己则带着家眷和家丁,露宿城头,日夜巡视。一个月下来,原本破败的土城焕然一新,守城器械也准备就绪。
十一月十六日,清军小股部队抵达新河城下。崔贤立即组织反击,他亲自督率家丁壮丁,用火炮轰击清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三名清军被击毙,其余清军见势不妙,只得暂时撤退。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守城将士的士气。
然而,崔贤深知,这仅仅是清军的试探性进攻,更大的威胁还在后面。他下令加强警戒,同时派人四处求援,希望附近州县能派兵支援。但遗憾的是,援军迟迟未到。
十八日,清军果然纠集大股军队,再次攻城。这次,他们带来了重型火炮,对城墙进行猛烈轰击。
崔贤亲自登上城头,指挥将士们奋力抵抗。他亲自发炮矢,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
明伦堂内,教谕冯圣教端坐于案前,神色凝重。训导王可象立于一旁,眉头紧锁,低声问道:“冯教谕,清军势大,新河城破在即,我等该如何是好?”
冯圣教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望向王可象,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我辈当衰年遭国难,若存一苟全性命之心,有负此堂矣。国难当头,我等身为地方官吏,当以身作则,与城池共存亡。”
王可象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随即正色道:“冯教谕所言极是,我王可象愿与您一同上城防守,誓死保卫新河。”
于是,冯圣教与王可象带领着部分乡勇,登上新河城头。他们日夜巡视,组织防御,鼓舞士气。城头上,火把摇曳,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
与此同时,典史刘名世也率领着数十名敢死士,在城墙上往来梭巡,昼夜不息。他们手持刀枪,警惕地注视着城外的动静,随时准备应对清军的进攻。
然而,时间却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从崔贤到任到清军大举进攻,仅有四十天左右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虽然竭力整顿城防,招募乡勇,但新河城的防御体系依然薄弱。
崔贤深知,若再给他更多的时间,他或许能完善城防,筹集足够的粮饷,训练出更强大的守城队伍。但现实是残酷的,清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涌来,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十一月十八日,清军大股军队再次攻城。他们带来了重型火炮,对城墙进行猛烈轰击。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新河土城终于不堪重负,城墙被震塌,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冯圣教与王可象率领着乡勇,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手持长矛,奋勇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包围。面对清军的劝降,他们义正言辞地拒绝,最终不屈而死。
刘名世率领着敢死士,在城内与清军展开巷战。他们往来穿梭,杀敌无数,但终因力量悬殊,被清军生擒。被俘后,刘名世大呼:“速杀我,我不屈也。”清军为了泄愤,将他残忍杀害。
如果像崔贤、刘名世等这样的官吏,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新河的情况或许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他们或许能完善城防,筹集足够的粮饷,训练出更强大的守城队伍,从而抵御清军的进攻。
但历史没有如果,时间不会倒流。在这短短的四十天里,他们已经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义与担当。
崔贤手持长矛,率领家丁和乡勇,与清军展开巷战。在混战中,他杀死数名清军,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包围。
清军为了泄愤,将崔贤裂骸碎首,全家十余人也惨遭杀害。这位刚到任不足五十天的知县,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忠义,何为担当。
崔贤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敬仰的忠烈典范。新河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城中修建了祠堂,定期祭祀。
崔贤的事迹,不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乱世之中,他本可以选择逃避,但他却选择了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文人的风骨和担当。
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位忠烈,更是为了传承一种精神。崔贤的精神,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忠义和担当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品质,我们的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生生不息,不断前进。
新河县令崔贤的事迹,是明末清初那段动荡岁月中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像崔贤这样的忠烈之士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崔贤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世之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挑战面前勇往直前。让人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好古看着一页页的情报,也引起他无尽的悲哀,看着一个个大明志士,就这么倒下,他只能这么无力的坐在这里看着纸面上的名字,都是大明好儿郎啊!都这么一个个倒下,不值啊!太不值了。
这些人,有的张好古还认识,有的听说过,有的是根本不知道,张好古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可现在只能窝在这大山里,什么也做不了,不管张好古是多么的愤怒,多么的悲哀,他也改变不了事实,往后的日子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悲哀等着他,令他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