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6章 孝子治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1064年5月,曹太后正式下诏还政于赵曙,从此她不再过问任何的军国大事。得知此事,身为枢密使的富弼顿时大惊失色!

富弼吃惊的是如此重大的国事他这个枢密使竟然在事前毫不知情!他其实早就知道韩琦已经不是从前他所认识的那个韩琦了,可他没想到在自己守丧三年期间韩琦会变化这般之大,这样看来韩琦在揽权方面比当初的文彦博可谓是尤胜百倍。想当初富弼在守丧之前就是宋朝的第一宰相,可每当有重大国事的时候富弼都是和枢密院方面相互通气,然后再决定事情该如何处置,而当时的枢密使正是韩琦。如今韩琦在皇帝亲政这事上却没跟枢密院有过任何的商量,整个事情完全就由韩琦一个人给承包了,如此所为,这让富弼觉得自己这个枢密使在韩琦眼里几乎就是一团空气。

韩琦作为官场老油条当然不是那种不知道规矩的无知之徒,恰好相反,他是相当讲究和在意这些东西的人,可这套标准是他用来要求别人的——那些身份和低位不如他的人,而他自己却从来不守这些规矩,哪怕你是富弼也不行。在这一点上,韩琦和寇准颇为类似——天子老大,我老二。

在富弼因为曹太后还政一事而对韩琦口出怨言后,韩琦丝毫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大言不惭地说道:“这又不是我的主意,太后那天是临时给我说的这事,况且我怎么可以把这事到处拿去给别人说!”

韩琦既然是这种态度,作为一个谦谦君子,富弼自然也不能跟已经进化成政治流氓的韩琦当众骂街。但是,在这次事件过后,富弼和韩琦之间的关系就变味了,甚至于他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一点缝隙也就此变成了一道不可缝合的裂痕。

暂且先不说韩琦和富弼之间的这场恩怨,我们来看看整个大宋此时最为春风得意的那个人都干了些什么。那个人是谁?还能是谁,自然是刚刚亲政的天子赵曙!

我们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赵曙和他的宰辅大臣们之间的两次谈话,这两次谈话看似在闲聊,但实际上他们君臣之间彼此都是各怀心思。

某天,赵曙看似很忧心地问身边的这帮两府大臣:“各位爱卿,天下积弊甚众,我们应当何以裁救啊?”

众人一听这话不由得两眼放光,看来这新皇帝还真是一个励精图治之君。他不但知道宋朝并非表面所看到的那般繁荣昌盛,还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个国家存在的问题,这说明他还是很希望把这个国家给治理好的。然而,赵曙的这个问题也是很让下面的这些人感到头大,比如中书省这边的各位宰相和参知政事这时候就集体缩了头。眼看身为首相的韩琦没有发话的意向,他们这几个小弟也只能缄默不语,这里面也包括了平日里能言善辩的欧阳修。

这里多说一句,自从当上了参知政事之后,欧阳修的屁股就跟着脑袋一起转了方向。以前他的火力全都喷向了宰执集团,而这会儿他成了在宰执集团的守擂先锋。垂帘听政时他和曹太后争,赵曙亲政后他和言官们骂成一团,而且每次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把言官们喷得体无完肤。可以说,这人从始至终都是庆历年间的的那个“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愤怒青年,只是如今他成了万户侯,他的枪口自然也跟着一起调了头。这样的人当然免不了遭人恨,而欧阳修根本不在乎,他甚至自比当年的名相王曾,说他的一切所为都是出于公心,他也不在意是否会因此而开罪于他人。

主理国家政务的中书省此时竟然集体成了哑巴,这就让现场的气氛顿时显得有些尴尬,这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但下面却没有一个人举手答问。眼看皇帝的颜面不保,枢密院的老大富弼就决定站出来给赵曙挽尊。

富弼回道:“陛下,国家的积弊需要慢慢整改,切不可进行大刀阔斧式的动作,那样可能会伤及国本。”

赵曙一下子就来了劲儿,他接着问道:“那我们以宽为治,如何?”

枢密副使吴奎笑着回道:“圣人治人当以宽,但这个宽也应当有个节制,不可无度,应刚柔并济。”

赵曙点点头表示同意,可他突然间莫名其妙地转换了话题,他又问到了唐朝是如何处理和对待皇室子弟的一些事情,这里面包括了皇室子弟参政和恩养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书省这边继续地对此保持沉默,因为韩琦这会儿还没有把准赵曙的脉,他还在“揣摩圣意”。富弼虽然也不知道赵曙为何会问到这些问题,但他还是老实地回了一句:“唐朝时确实有很多名臣都是出自李唐宗室。”

看赵曙这意思他似乎也是想让宋朝的皇族子弟参政议政,但宋朝和唐朝可是有很大不同,尤其是赵光义的帝位本就很有争议,因此防范宗室的力量壮大也是宋朝的一大国策。赵曙显然是忘了他的老祖宗是怎么得来的皇位,更是没能看懂赵光义为何要对宗室那般严加防范。

在这一点上就连吴奎都比赵曙看得透彻,针对赵曙有意要给皇室子弟加恩的意向,吴奎很是委婉地对赵曙说道:“我朝皇家宗室的待遇已经够好了,如果再给他们更大的恩惠恐怕会让朝廷财政不堪重负,臣觉得我们反而应该对他们的赏赐予以削减。”

枢密院这边被赵曙的这些问题弄得一头雾水,可韩琦此时却是在心中狂喜,因为他终于摸到赵曙的脉:原来陛下所谓的“革除天下积弊”只是引子和幌子,他绕了这么大一个弯目的就是想大规模地加恩于赵宋的皇族宗室子弟。搞明白这一点后,韩琦也终于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哪儿了。

那么,赵曙为何会对这事如此上心呢?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出身。作为一个庶出的皇族成员,赵曙太清楚这种身份的人所过的是一种怎样的日子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哪怕你的爷爷是皇帝,可只要他的子嗣够多,那么你或者你的子孙也迟早难逃变成平民的那一天。赵曙本人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倘若他早年不是仁宗的养子,那么他以及他的儿子们现在又会是什么身份和地位?

此外,如今赵曙是皇帝了,可他的那一堆兄弟姐妹却没能因此而得到什么好处,这也正是为什么吴奎会反对大举给皇族加恩的原因,因为赵曙的直系兄弟姐妹加起来可是有二十多个,此前的太祖、太宗、真宗和仁宗都没有他这么多兄弟姐妹,这些人如果要一并恩赏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然而,吴奎的道行毕竟还是不够深,可人家韩琦就不同了。如果说在这场猜谜行动中赵曙是在第三层,而吴奎顶多到了第一层,韩琦却是在第七层,至于富弼却是连门都没有摸到。

赵曙其实最想做的并不是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加恩,他当皇帝都一年多了,可他的亲生父母如今在身份和地位上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濮安懿王和仙游县君。他真正想做的是拔高自己父母的身份和地位,而韩琦这个精于揣摩上意的“政棍”正好就摸到了赵曙的这条脉。

既然话说到了这里,那么我们此时也就可以给赵曙一个定性了。新皇登基之后,此前的赵恒和赵祯都是在着力于去改善国计民生,去想着如何革除国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积弊,赵曙也想到了这一点,可这并不是他最关心最想去做的,他最在意的是个人和家族的利益如何得以保全和扩大。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就是皇子和王子之间的差距。赵恒和赵祯作为当时的皇子,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心系天下和百姓这种帝王式的思想理念,可赵曙呢?他在受教育阶段时从始至终就没有被人当成过未来的皇帝来进行培养和教育。同前面这两代帝王相比,赵曙打小时候起在个人视野和格局上就差了好几条街。

赵曙可不仅仅只是在想,而是很快就把想法落实到了实处。不过,他可是一个聪明人,在做这些事之前他首先得堵住某些人的嘴。于是,在决定加恩于赵氏宗亲之前,赵曙首先给曹太后的宫殿改名为“慈寿宫”,如此一来他便给自己博得了一个大孝子的名声,然后他又给曹太后的弟弟、时任宣徽北院使,保平军节度使、判郓州的曹佾加官为同平章事。

在这之后,赵曙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几个女儿。在他看来,我现在给自己女儿捞点实惠和好处应该没人会说三道四。为了谨慎和稳妥起见,他同时还给两府的大臣们一并加官:首相韩琦加官为尚书右仆射,次相曾公亮加官为户部尚书,富弼和欧阳修等人也一并加官。可是,即便如此,赵曙也还是惹上了麻烦。宰辅大臣里面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跳出来坚决不接受他给的封赏,并且还对他的这次封赏大为不满——此人便是枢密使富弼。

富弼自认为在赵曙登基和亲政这两件事情上都没有任何的功劳,所以他不想无功而受禄。但是,富弼最大的怒火其实不在这里,而是来自于赵曙,因为赵曙在把自己的女儿给封为公主后竟然鸠占鹊巢地把仁宗皇帝几个女儿赶出了府邸,他给自己的这些个堂妹重新选了个安置的住所,那条件显然比不得从前。这一切在富弼看来简直就是不可原谅更是无法理解,毕竟仁宗皇帝不过才刚刚驾崩一年,赵曙这样做难道就不怕赵祯的英灵在地下寒心吗?

为此,富弼连着给赵曙上了近十道奏疏,可赵曙首先选择了拒不回应,最后他实在是被富弼给惹烦了就命人给富弼回诏,内容就是为他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并要求富弼不得请辞他的恩赏。富弼最终几乎是被逼着接受了赵曙的恩赏,但仁宗的那几个还未出嫁的公主却是不可能再搬回去居住了。

在这之后,赵曙又给自己的长子赵顼进一步地提升了身份和地位,赵顼由两字郡王升格为一字王:晋封淮阳郡王赵顼为颍王。而且,从此以后赵顼在大朝会上的站位仅次于宰相韩琦而位于枢密使富弼之上,这几乎就是在宣告赵顼就此成为了大宋的储君。

做完了这些,赵曙才开始干那件他一直都心之所念之事,不是给自己的亲生父母抬高身价,而是给赵宋的皇室子弟增置学官。简而言之,赵曙把老赵家的后世子孙共计把八百余人都集中到一起建了个学堂,但因为人太多而老师太少,所以要增加师资力量。此举不但让赵光义的后世子孙受益,就连赵匡胤的那些已经没落的后世子孙也跟着一起受益。老赵家能出这样的一个仁德之主也算是这些人的福分,要知道这事就连赵祯都没想过要做。

说到这事想必大家都能明白一点了,那就是在这之前赵曙已经对整个赵宋皇族来了一次全方位无死角的恩赏。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赵曙发现他的很多宗亲都混得是“惨不忍睹”,尤其是赵德昭的孙子赵从质为了给自己身在病中的兄长赵从谨疗病竟然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这便是赵曙之所以爱心大发的原因之所在。

不过,以上的这些事其实都只是赵曙给自己最想做的那件终极大事所做的一些铺垫,可惜的是富弼没看出来,这不免让赵曙有些失望,但不要忘了他身边还有一个机灵鬼韩琦。看着富弼惹得皇帝陛下满脸的不高兴,韩琦在一旁却是在一个劲儿地撇嘴:我说你富弼真的是个死脑筋外加书呆子,陛下给你脸没想到你还不要,愣是要充什么正人君子,何必呢?现在你来看看我韩琦是怎么为陛下服务的!你可看好了!

韩琦随即给赵曙上了一道奏疏,而这正好挠到了赵曙身上最痒痒的那个地方。韩琦奏请赵曙给赵允让以及赵允让的两位正室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以及妾室仙游县君任氏追授尊号。我们前面也交代了,这个赵允让就是赵曙的生父,而这个仙游县君任氏则是赵曙的生母。

无疑,韩琦这一记马屁拍得正是恰到好处,可正当韩琦准备干活以便日后立功受奖时,赵曙却一盆凉水泼到了他的脸上。赵曙给他的答复是:爱卿考虑得很周到,但这事还是等到仁宗皇帝的大详之日过后再议。

赵曙的意思就是要等到仁宗的两周年忌日到了之后再商定如何给他的生父和生母加尊号,掐指一算,这还得再等大半年。韩相公千算万算却漏掉了这一点,赵曙自我标榜是一个大孝子,他怎么可以在赵祯大祥之日未到之时干这种事呢?明白这一点后,韩琦恨不得抽自己俩嘴巴。

这里请注意:韩琦当初公开对同僚说,等到赵曙亲政之后他就要自请辞去宰相之位,而且他也是当面这么给曹太后说的,但事实呢?堂堂的大宋宰相且是首相竟然把自己说过的话当成了一个屁,说忘就忘。但凡有一点廉耻之心的人都做不出这种事,可韩琦不但做了,而且事后连个给自己圆场的姿态都没有。

这人一旦不要脸可还真的就是天下无敌,韩相公不但是进化了,成精了,而且完全将自己的心性和精神境界给升华了,那便是说和做虽然完全相悖但却内心却毫无波澜。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但韩琦比这还要厉害,他不是贼,而是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