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辽东之所以这么难用兵,连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饮恨于此,盖因为东北地区,在当时都是都是原始地貌,到处都是沼泽森林,原始森林,极不利于用兵。

何止隋炀帝唐太宗,辽国天祚帝当初领军七十万亲征东北,依旧在护步答冈被完颜打骨打两万兵力击溃,连游牧民族的大辽都是如此,遑论明末关内关外一团糟的大明了。

所以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是很合理的,利用登莱和天津的水师,威胁他们的侧翼,驻兵高丽义州威胁他们后方,联络高丽,水路并进的方式是很合理的。

唐高宗灭高句丽用的这就是这种方式,不过他们联盟的是高丽半岛上的新罗。

熊廷弼三方布置策联盟的是高丽,其实和唐高宗灭高句丽走的是同样的思路。

只不过经过李俊业的一番开窍之后,两人也明白了李俊业的深意,纷纷点头。

李俊业收回教条,语重心长的说道:“所以有些话不能公开说,现在众将请战,我就很头大了,你们两个又跟在里面掺和,我就更头大了。”

“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该怎么办了吧!”李俊业看了他们一眼,目光满是期待。

王良忙会意道:“总兵放心,众将请战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我们保证就解决此事?”

这事换一个人出面去说,效果跟自己出面去说,截然不同,李俊业满意地点了点头,“那我就等你们的好消息!”

王良和马佑出去之后,立马将众将领走,拉着他们喝了半天酒之后,也不知道他们找了哪些借口,对他们说了什么众将便再也不提此事。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李俊业没对他们说,如果真的打到了鸭绿江,收复高丽所有故土,肯定会给朝廷那帮纸上谈兵的人,误以为高丽战事已毕,就算建奴不先主动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很有可能,朝廷会要求他去关内平叛,那些叛军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吃不上饭的农民和裹挟的良民,把刀剑对准他们,李俊业并不愿意。

正当建奴囤积重兵在北岸,时刻防备明军渡江的时候,一个如晴天霹雳的消息却传到了平壤。

原来在数日前,明军水师悉数出动,配合驻守旅顺的明军,突袭的海州了。

藏在海州港内的建奴残存的水师,在明军的坚船利炮之下,瞬间灰飞烟灭,稍后明军从海州近海登陆,劫掠了海州附近所有能遇到的村镇。

海州城内守军过少,根本无力出城抵御,只能站在城墙上,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劫掠四方,最后,又看到明军带着所有虏获之物,从容的遇上船离去。

等建奴援军到来,明军扬帆起航,不见踪迹。

原来此时的建奴一头在松锦驻扎重兵围困各据点的残兵,另一头在济尔哈朗的率领着重兵在大同江北岸与明军对峙。

建奴的兵力部署就像是一个哑铃一样,两头重中间轻,海州正处于中间,那里有建奴残存的最后水师,这些水师虽然只敢躲在海港内,但是一直牵制大量明军兵力。

李俊业早就对此如鲠在喉,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将他们彻底毁灭,明军不仅在港口彻底毁掉了水师,登陆后的部队,连建奴在港口正在建造的船只,也付之一炷,建奴很长时间也不能重新组建水师,明军在辽东和高丽的航道算是彻底没有威胁了。

济尔哈朗获得这个消息之后,气的肝火大动,可是又无可奈何,面对不断增强的明军防御,也不敢冒然过江。

李俊业也没闲着,这段时间已经在前线勘察地形,规划着建筑沿江防御系统。

北方寒冷,气温与辽东相似,土地封冻,一样不适合动土,但是无论如何也得先将烽燧系统建立起来,烽燧连大同江而置,依照地形每隔三五里设置墩堡一,每墩堡驻兵一对,五墩设一堡,每堡驻兵一两百不等,负责示警,捉拿沿江奸细。

同时还派出大量老兵,帮助高丽新朝训练新兵,务必让高丽军队能够以最快速度成长起来,独当一面。

这段时间,趁着新朝入驻王京,稳定了局势之后,李俊业让他们组织一次入朝朝贡。

朝贡规则很高,由右议政郑建川亲自带领,携带了大量的的朝贡之物,整个朝贡团两三百人。

不过这次进贡改变了以前走陆路的方式,而是改为走水路,他们从仁川登船,飘逸的风帆战舰,载着他们横渡大海,数日之后从天津港登陆。

这与陆路朝贡动辄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让很多第一次坐船的高丽官员,惊地瞠目结舌。

断绝联系的高丽,在数年之后再次朝贡,虽然朝贡的物品对于大明来说,没人愿意多看一眼,但对现在千疮百孔的大明来说,意义非凡。

这高丽朝贡使臣到达京师之后,整个京师的百姓全部沸腾了。

这是皇宫很长一段时间,唯一收到的好消息,崇祯高兴非凡,破格亲自在大殿亲自接见了这群高丽使者。

在大殿内,郑建川趁机机会,将李俊业好好的夸了一番,那马屁简直要拍出花了,李俊业在他口中就像兵圣,登莱镇将士,就像是天兵天将。

不仅只夸用兵,还将人格操守一一全部拍了一篇,仿佛是在世圣人一般。

等他拍完之后,崇祯突然问道:“为什么李总兵大胜之后,一直在大同江畔驻军到此,难道他没一鼓作气,乘胜进军的意思吗?”

郑建川眼睛灰溜溜地一转,道:“实乃是李总兵兵力过寡,本就是以弱击强,收复六道,又需在各处重兵险地,分兵驻守,如此前线之兵就更加入不敷出了。”

“而这时建奴援军源源不断,据我等情报,已有四万大军,又加上李倧等伪军,已有十万,二军隔江对峙,防守皆难,遑论渡江作战!”

“喝!难道李倧有这么多伪军,难道你们就没有人帮李总兵一把吗?”朝堂上一个大臣大声质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