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燕山奇谭录 > 第111章 瑰宝放光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唐,这一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在其广袤的疆域内,散布着无数承载着岁月记忆与民族智慧的古迹、文物,它们是大唐辉煌历史的生动见证。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诸多潜在的威胁。谢轩,一位对大唐文化怀有深厚热爱与敬畏之情的有识之士,敏锐地察觉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谢轩身形修长,气质儒雅,面庞清俊而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文化的痴迷与执着。他自幼沉浸于大唐的诗词歌赋、历史典籍之中,对大唐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刻的领悟。在他心中,这些文化遗产是大唐的灵魂所在,保护它们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日,在大明宫的一处偏殿内,谢轩心怀忧虑地向李隆基进言。他恭敬地行礼后,神情庄重地说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谢轩近日游历四方,深感我大唐文化遗产之丰富与珍贵。然而,如今诸多古迹因年久失修面临倾颓,不少文物也因各种缘由散落民间,甚至遭到破坏。文化遗产乃我大唐历史与文明的瑰宝,若不加以妥善保护,恐将在岁月中消逝,实乃国家之重大损失。臣恳请陛下恩准,由臣推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并组织人员对大唐的古迹、文物进行普查与保护。”

李隆基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听着,说道:“谢爱卿请起。朕深知文化遗产对于我大唐的意义,只是这保护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你可有具体的计划与举措?”

谢轩起身,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首先需尽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以及破坏文化遗产的惩处措施,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其次,组织一批精通历史、考古、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大唐境内的古迹、文物展开全面普查,详细记录它们的位置、现状、历史背景等信息。对于已受损的古迹和文物,邀请技艺精湛的工匠进行修复。同时,加强对百姓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形成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

李隆基听后,微微点头,说道:“谢爱卿所言极是,这保护文化遗产确需如此周全的谋划。朕准你所奏,命你全权负责此事,所需资源,朕自会让各部全力配合。务必将我大唐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谢轩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定不辱使命!”

领命之后,谢轩即刻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之中。他首先在长安城的一座学府内,召集了一群在历史、考古、建筑等领域颇具声望的学者和专家。众人围坐一堂,谢轩看着他们,神情严肃地说道:“诸位皆是我大唐文化领域的精英,如今陛下重托,命我等保护大唐的文化遗产。这是一项无比艰巨却又意义非凡的任务。文化遗产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大唐历史的见证,我们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接下来,我们要共同商讨如何制定保护政策以及开展普查工作。”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率先说道:“谢大人,制定保护政策,需广泛调研,参考历代相关制度,并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对于古迹的保护范围,不仅要涵盖建筑本身,其周边的环境也应纳入其中,因为这些环境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

另一位年轻的考古专家接着说:“没错,而且在文物普查方面,要制定详细的普查表格,对文物的材质、工艺、年代等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同时,要运用科学的普查方法,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件珍贵文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数日的深入探讨和反复斟酌,一套详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普查方案终于初步拟定。

政策和方案既定,谢轩迅速组织人员,兵分几路,奔赴大唐各地展开普查工作。在长安城郊的一处古老寺庙,谢轩带领着一队普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这座寺庙历经岁月的洗礼,部分建筑已经破败不堪。谢轩看着摇摇欲坠的殿宇,忧心忡忡地对身边的建筑专家说道:“李老,这座寺庙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您看看,该如何进行修复?”

李老仔细查看了寺庙的建筑结构,说道:“谢大人,要修复这座寺庙,首先得稳固地基,防止进一步坍塌。对于损坏的梁柱和墙体,要选用与原有材料相近的木材和砖石进行替换。在修复过程中,务必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谢轩点头称是,说道:“李老所言极是,这修复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普查过程中,谢轩等人还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文物散落在民间。在一个小镇上,一位老者家中珍藏着一幅古老的字画。谢轩得知后,亲自拜访老者。他诚恳地对老者说:“老人家,听闻您家中有一幅珍贵的字画,这字画是大唐文化的瑰宝。我们正在进行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希望能对它进行专业的鉴定和保护,让更多人领略到大唐文化的魅力。”

老者有些犹豫,说道:“这字画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我一直视为珍宝。交给你们,我能放心吗?”

谢轩微笑着说道:“老人家,您放心。我们有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会妥善保管和修复这幅字画。而且,等完成保护工作后,我们会在合适的地方展示它,让更多人了解大唐的文化,这也是对您祖上的一种敬重和纪念。”

老者听了谢轩的话,深受感动,说道:“好,我相信你,这幅字画就交给你们吧。”

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迹和文物被发现和记录下来。对于一些急需修复的古迹,谢轩积极组织工匠进行修复。在修复一座古老的城墙时,遇到了技术难题。传统的修复工艺在现代材料和工具的冲击下,面临失传的困境。谢轩召集了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一位老工匠说道:“谢大人,这城墙的修复,关键在于掌握传统的夯土工艺和砖石砌筑技巧。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些老手艺了,导致人才匮乏。”

谢轩听后,说道:“老师傅,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老手艺传承下去。这样,我们一边组织年轻工匠向老师傅们学习传统工艺,一边对现有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合修复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把城墙修复好。”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月的艰苦修复,古老的城墙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采。

为了提高百姓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谢轩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他在长安的集市上,搭建起宣传台,向过往的百姓展示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资料,讲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一位路人好奇地问道:“谢大人,这文化遗产保护跟我们老百姓有啥关系啊?”

谢轩微笑着解释道:“这位兄弟,文化遗产是我们大唐的根和魂,它们承载着我们先辈的智慧和历史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让子孙后代了解大唐的辉煌。而且,文化遗产还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啊。”

路人听了,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谢大人,我明白了,以后我一定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谢轩的不懈努力下,大唐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众多古迹得到了妥善的修复和保护,大量散落民间的文物被收集整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在百姓心中深深扎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明珠,在谢轩和众人的呵护下,继续闪耀着大唐文化的华光,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