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去看望以前的身边婢女的消息,如风一般迅速席卷咸阳城周围。
想必用不了几天,这个消息会出现在秦国所有地方。
然而还不等几天之后,当天,这个消息就引发了一些事情。
太后是上午去看人的。
《允许女子参与部分工业活动》的提案是下午出现在廷会的。
具体报告是晚上出现在大王和国师面前的。
还不等各部门的官员反应过来。
事情是第一天发生的。
通过此提案且要工部进行相关研究的行政命令是第二天到的。
如此雷厉风行,很符合当今大王的做事风格。
“你看,连王宫里出来的女子都过得困苦,需要太后帮忙,全秦国还不知道有多少更困难的呢!”
村子里。
几天前才和丈夫因此事发生分歧的女人,再次提起了这件事。
这一次她底气足了。
男人却皱着眉头一声不吭。
太后怎么扯进来了?
王宫什么时候放出来的女子?
这事怎么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了、还进入朝廷部门的行政策划阶段了呢?
他很不解。
但他只是一个在商行做事的小人物,放在百姓里头算个稍微有点钱的人,放在秦国连个屁都不算,所以即便他对此事有些微词也无法说什么。
他也不敢说什么。
民间流传,大王将太后从萯阳宫中释放出来,是为了表现出‘孝义’。
以前他也觉得挺好,毕竟说两句大王的好话又没什么。
但现在……
这事好像是太后有这想法才推动的,大王也好像是为了孝义同意这动作的,那谁敢说什么?还能说什么?
和他一样。
当消息在秦国全国传开,部分和他一样原本反对此事的人都偃旗息鼓了。
或许他们心里依旧不认可。
然而国家意志不以这些人的个人想法而转移。
特别是当学宫唯一的女弟子王珏上书国师请求多招收一些女子、然后学宫就发布明年的招生考核可男女一起参加后,事情就渐渐变味了。
这事在几天内从一场舆论事件变成了定局,且正在向着一个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而去。
那些先生们,怎么一句话都没说?
……
“我怎么看此事?”
学宫。
名家分院。
一个弟子问自己夫子对明年要教女同学一事如何看时,夫子一阵摇头。
“学宫昨日不仅发了那个通知,还给我们这些先生也发了通知。”
“为了促进文风进步、也为了增加教育体系的典籍收藏,学宫要扩大纸书出版,各家学派若有书籍出版意愿、先生们若有注解意愿,都可申报。”
“这个时候,你问我怎么看此事?”
“我眼巴巴的看……”
大秦的学宫体系,如今已经是唯一一个能教化天下人的体系了,还有着秦国的支持,再加上秦国统一天下的目标,可以说日后的文化界,秦国学宫说了算。
这个时候出声反对,你确定?
到时候你家的书一本没有、甚至面临失传风险时,你上哪买后悔药去?
况且秦国此时也只是允许女性一起做事、读书而已,并没有对其他的方面有动作,还没有触碰到一些人的“底线”。
所以或许有人心底对此不爽,但也选择保持了沉默。
“不过退了一步,就会有第二步。”他看着自己几名弟子:“退让一旦有了开始,就很难结束了,在秦王和国师的意志面前,恐怕也结束不了。”
“以后,你们要做好那些女同学跟你们有同等权力的一天,哪怕有些才女会如那个王珏一样压在你们头上,到时候你们技不如人也只能认输。”
“这一天或许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后,但它一定会来。”
他知道,王珏那个女娃子的存在对学宫一些学子来说可谓是眼中钉、肉中刺。
一介女子,居然各方面都是顶尖,这着实让一些想不开的人更加想不开……
这些弟子互相看了看,都点了点头。
如果真是技不如人,那也认了。
……
齐王宫。
今天的第四声怒吼传出来了。
宫殿外,宦者令和一帮宫人战战兢兢的,生怕下一个被齐王拉出去杖毙的就是自己——今天已经被杖毙五个宦官了。
至于原因,则是前线的齐军战报实在是不堪入目。
五万齐军回援,确实驱逐了那两万赵军骑兵,这只能算中规中矩。
可随着五万人的回援,前线剩下的齐军居然被赵军反推了一波,攻破了齐军的前线大营,斩首五千多人……
五万人,被三万赵军步卒反推了?
还有比这更加荒唐的战报吗?
而刚才,秦国新一期报纸发行,一份被送入王宫。
看到秦国人居然说韩国那帮反贼是“志士”“英雄”,攻讦韩国民生艰苦,齐王倒没什么。
可七天前的齐军被赵军戏弄的事居然都被写上去了,还被讽刺为和燕国一样的‘又菜又爱玩’,这让齐王忍不了了——秦国人甚至贴心的说出了解释:代指实力不行却不自知而喜欢挑事、然后次次雄心以儿戏般的败局收场的行为。
你说我军力菜可以。
你说我在某些方面和燕国一样弱也可以。
但你说我军力菜得和燕国一样……这不行!
“这是侮辱!”
齐王建原本都想过退兵了的,但此时却熄灭了这个念头。
秦国如此侮辱,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
这时,后胜从门口走了进来。
这个时间,恐怕也只有他敢来触这个霉头了。
“大王,臣从秦国得到了一个消息,我等有反击的余地了!”
看看,还是寡人的相国好,一来就给我带来个好消息!
“什么消息?”
“秦国将允许女子参与部分工作之事写进了法律里,他们还……”
当后胜将消息汇报完后,齐王建沉默了。
他本来骂这决定荒唐至极的,可他忽然又想到了自己逝去的母后,自己母后如果还在世,同样身为女子的她会怎么看?
“大王,稷下学宫一些人已经要准备上书大王了,您看……”
后胜表面上带着喜色,心里却不以为意。
这个时候还留在稷下学宫的,基本都是些看不清局势或者思想转不过弯来的老古板了。
秦国这举动眼下或许会受一些非议,但绝对是利大于弊。
然而这个道理,齐王建想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