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摇了摇头,脸上是一种见惯不怪的麻木,甚至带着点茫然:
“啥公道不公道的,俺们老百姓不懂那些。反正粮食打下来,拉到粮站,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能给现钱,不打白条,俺们就知足了。价钱?那不是咱该操心的事。”
老汉这番话,让曹恒印瞬间释然了,同时也感到一阵心寒。
他明白了问题关键所在:
农民不是不关心价钱,而是他们没有选择,也无法关心。
他们不懂复杂的政策和市场,更关键的是,他们根本没有别的卖粮渠道!
这也是实际情况,虽然国家政策层面允许私人企业收购粮食,但这基本上只是一个空头政策而已。
私人粮商想要获得粮食收购资格,那手续简直难如登天,需要向工商、质检、粮食等多个部门申请一大堆许可,层层审批,几乎没有人能真正办得下来这些证件。
而少数那些“神通广大”、背后有关系的私人粮商,就算拿到了资质,他们也早就和中储粮、地方粮库系统串通一气,形成了价格同盟。这就导致了在基层,粮食收购被变相垄断,粮库的官员在收购、定级、定价环节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农民面对这种垄断,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他们不需要关心价钱,因为他们没得选!
农民们怀着对土地最深厚的感情,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收获的微薄果实,却成了滋养腐败的温床。
这其中的不公和残酷,让曹恒印感到一阵阵心寒。
曹恒印站在寒风凛冽的田埂上,心中却像是有一团火在燃烧。
他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基层粮站,乃至整个收购网络,在粮食收购环节一定存在着系统性的、肆无忌惮的腐败问题!正是这些“蚁穴”,在一点点蛀空国家惠农政策的堤坝,滋养着乔强军、王利民那样的“巨蠹”!
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行动,固定证据!
曹恒印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走到一边,掏出加密通讯手机,直接拨通了调查组驻地的电话,他的声音在寒风中显得异常冷静和坚决:
“是我,曹恒印。我现在在宁零县杨树岗镇粮站附近。我要求,立即抽调两组绝对可靠的人员,携带必要的法律文书和取证设备,以最快速度赶到这里!任务:对该粮站进行现场封锁,对所有往来账目、凭证、电子数据以及库内现存粮食,立即进行封存和初步勘验!动作要快,注意保密!”
命令下达后,曹恒印没有离开,而是在不远处的车里密切监视着粮站的动静。冬日的乡村格外宁静,粮站那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紧闭着,仿佛隐藏着无数秘密。
不到一个小时,两辆没有任何标识的越野车风驰电掣般驶来,悄无声息地停在了粮站周围。车上迅速下来七八名精干的调查人员,其中两人手持封条和法律文书,直接敲响了粮站的大门。
“谁啊?大冬天的……”一个穿着旧棉袄、像是保管员的老头睡眼惺忪地打开小门。
“我们是玄商市检察院联合调查组的,依法对该粮站进行突击检查,这是搜查令和封存通知书!”调查人员亮明证件和文书,语气不容置疑。
老头瞬间傻眼了,还没反应过来,调查人员已经迅速进入,控制住了现场仅有的几名工作人员,并立即在大门和关键库房贴上了封条。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小小的杨树岗镇传开,不少村民围在远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带着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调查组的行动雷厉风行。
一组人负责询问、控制粮站工作人员;另一组人则立即投入到繁重的查账和实物清点工作中。
曹恒印坐镇现场,心情凝重地等待着结果。
起初,粮站的账目看起来似乎井井有条,收购单、入库单、付款记录似乎都能对上。站长是个五十多岁、看起来老实巴交的男人,名叫赵德柱,他一脸委屈地反复强调:“我们都是按规矩办事的,绝对没有问题啊,领导!”
然而,当调查组的审计专家将今年度的粮食收购明细账与库房实际储存的粮食样品进行比对时,第一个巨大的矛盾点出现了!
审计人员发现,账面上记录着大量收购的“二等玉米”和“三等小麦”,价格自然是按低等级粮结算的。但当他们随机抽取了库房里对应批次的粮食样品,经验丰富的质检人员一眼就看出问题——这些粮食的色泽、饱满度、杂质含量,明显优于账面上所定的等级,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一等粮的标准!
“曹组,您看!”审计人员拿着账本和实物样品,激动地向曹恒印汇报,“这批次账上记为‘三等’的小麦,实际品质绝对够得上一等!还有这些玉米,账上是‘二等’,你看这颗粒,这成色,明明就是一等品!”
曹恒印拿起一把金黄的玉米粒,又看了看账本上那个刺眼的“二等”和对应的底价,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他目光锐利地射向那个站长赵德柱。
赵德柱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冒出了冷汗,嘴唇哆嗦着,还想狡辩:“这……这可能是质检的时候有点误差……”
“误差?”曹恒印冷笑一声,将手中的玉米粒扔回袋子里,发出清脆的响声,“一整年,收购上来的粮食,大部分都在等级上出现‘系统性误差’,而且都是往低了误差?赵站长,你觉得这解释说得通吗?”
赵德柱哑口无言了,此时再狡辩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他小声说:“我打个电话可以吗?”
曹恒印冷笑一声:“现在还想打电话?是想通风报信啊,还是想找人保你?”
赵德柱不回答,而是说:“你们可以看着我打,我说什么你们都听得见。”
曹恒印笑了:“你随便打,我倒要看看现在这个形势下,有谁敢保你。”
没想到赵德柱的觉悟非常高,竟然是打给家里的,他拨通电话对妻子说:“老婆,粮站出事了,检察院调查组的人要把我带走了,这一走估计几年都回不来了,你......你照顾好老妈和孩子,不用管我......”
说完就挂了电话,工作人员立即上前把手机拿过来装进了证物袋。
相关涉案人员全部带回调查组以后,曹恒印亲自审讯了赵德柱。
赵德柱并不是一个硬汉,在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确凿的实物证据面前,赵德柱的心理防线很快崩溃了。他瘫坐在审讯椅上,道出了实情:
原来,这是一套成熟完整的、猖狂又可恨的“坑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