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南明崛起 > 第543章 阿特劳陆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阿特劳陆锁?铁军铸形

李宏儒的治军之道:文心铸武略

阿特劳港以北的荒原上,晨雾还未散尽,李宏儒的身影已立在高坡上。

他身着明军制式铁甲,外罩玄色披风,披风边角磨出了毛边,却依旧平整挺括 —— 这位山西出身的落第秀才,骨子里带着文人的规整。

他面容清癯,下颌留着一缕短须,眼神却锐利如鹰,手里握着的不是武将常用的马鞭,而是一本翻得卷边的《孙子兵法》,扉页上密密麻麻写着他的批注,边角还夹着几张画满地形草图的纸片。

“李参将,” 哈米德快步走来,手里捧着一张简易地图,“港口西侧的水井都已标记,工兵连正在布哨。”

李宏儒点点头,指尖在地图上划过,声音带着山西人特有的沉稳腔调:“哈米德,你是本地人,熟悉沙丘间的水源,再派几个可靠的弟兄,查查有没有隐秘的地下水道 —— 守军被困久了,定会寻着法子找水。”

他顿了顿,补充道,“记住,只围不杀,咱们要的是攻心,不是硬拼,张总兵临走时交待,咱在这波斯,远离大后方,能攻心就不要硬拼。”

这便是李宏儒的过人之处。

当年科举落第后,他看透了朝堂的腐朽,转而远走边疆从军报国,那知天下竟然没有活人的路子。

他在边军见识了鞑子来了又走了,造反的李闯来了,又走了,后来是建奴来了,把边疆杀了个干干净净,剩下的人都投降了,投降的人又跟着建奴杀奔内陆去了。

李宏儒跟着一帮子难民,跟着李闯残部在山区抗击建奴,后来建奴被李奇打跑了,他辗转投靠李奇。

因这么多年的经历,走遍了西北,熟悉各族民情风俗,又通兵法谋略,被李奇委以重任,随张又鸣远赴波斯。

这次是他第一次独立领军,按绿水书院的领军之法,须与士兵同吃住,教育士兵识字,不得体罚士兵,治军不用苛法,却极重 “协同” 与 “奖惩”,军中的规章条理分明,连不识字的土人新兵都能通过图画看懂。

军中多是当地的土人,只少量明人作为骨干,他深知西北各族重情义、轻尊卑,便让明军士兵与土人新兵混编同食,训练时互教技能,作战时同赏同罚,把来自不同部族,背景迥异的队伍拧成一股绳。

“传我命令!” 李宏儒放下兵书,声音不高却穿透力极强,“步兵营抢占正面三公里处的盐碱地,构筑胸墙和战壕,架起迫击炮,不准放一兵一卒出城。

卡里姆带骑兵队绕至港口东侧,封锁通往波斯的商道,重点巡查沙丘间的隐秘路径,遇敌只袭不追。

哈米德率民夫队配合工兵连,挖掘交通沟连接各阵地;阿特鲁,你的工兵连在水井旁布设警戒哨,断其淡水补给!”

命令下达得条理清晰,各队将领齐声领命。

步兵营推进时,李宏儒亲自走到队列旁,看着一名明军士兵教土人新兵校准迫击炮,轻声补充:“仰角调三分,瞄准胡杨林,既威慑守军,又不浪费弹药 —— 咱们的炮弹,是广州船厂千辛万苦运过来的,每一发都要用到刀刃上。”

他的话不疾不徐,却让士兵们暗自记牢,这便是文人带兵的底气,以理服人,以细取胜。

东侧荒原上,马蹄声疾驰如雷。

卡里姆的骑兵队共八百人,坐骑都是西北战马,从希瓦汗国精挑细选的良马,适合长途奔袭。

马蹄钉上铁掌,能应对荒原的碎石路;马刀则是绿水书院锻造的锰钢刀,比部落弯刀更锋利耐用。

“前面沙丘有动静!” 了望兵的喊声刚落,卡里姆已拔转马头,右臂高举:“第一队左翼包抄,第二队右翼迂回,第三队下马用步枪封锁路口!”

这 “骑步协同” 战术,正是李宏儒结合西北骑兵的机动性和明军的火器优势设计的。

半年前,卡里姆带着一群流民投军时,这群人只会蛮冲蛮撞,连基本的队列都站不齐。

经绿水书院的训导,每日黎明练骑射,正午练下马作战,黄昏推演战术,还让明军骑兵教官手把手教他们用步枪,如今的骑兵队,早已不是当初的乌合之众。

沙丘后的五个守军斥候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步枪撂倒两个。剩下三人想骑马逃跑,卡里姆俯身贴在马背上,锰钢刀斜指地面,借着沙丘掩护快速追上,刀光一闪,对方的皮甲便被劈裂。

“带回去审问,问清守军布防!” 卡里姆勒住马,左胸有一枚闪亮的胸章 —— 那是黑泥滩之战立功的勋章。

士兵们齐声响应,声音洪亮。

他们忠于绿水书院,不仅因为绿水书院的人给了他们武器和土地,更因为这位 “秀才将军” 从不用身份压人,会听他们的诉求,会根据部落习俗调整军纪,让他们在明军里找到了归属感。

港口西侧,哈米德正指挥两百名本地亲明武装和三千名民夫挖掘交通沟。

这些人大多是阿特劳港周边的牧民和商人,当初大明人初到此处时,便用丝绸、瓷器和曲辕犁、波斯毯、镜子等物与各族部落交易,用公平的贸易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又帮他们抵御海盗骚扰,如今明军封锁港口,他们主动请缨参战。

“动作快点!日落前必须把沟挖到步兵营!” 哈拉米德嗓门洪亮,手里的铁铲挥得有力。

他的儿子也在民夫队里,负责送水送饼,李宏儒特意让人给孩子送了一块红糖,笑着说:“少年强则族强,让他多看看,以后也是个能扛事的汉子。”

这些本地武装的装备虽不如明军正规军,却也统一配备了明军淘汰的单发步枪和弯刀。

李宏儒根据他们熟悉地形的优势,制定了 “防御战术”:在交通沟两侧埋设简易土雷,在沙丘后设置了望哨,一旦发现守军突围,先开枪示警,再依托交通沟拖延时间。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文化学习,这些不同部落的士兵也都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军令,汉字其实不难学,会画就行,对的,他们是画字,象形字嘛,不就是画。

哈拉米德因为会简单的汉语,担任了联络官,化解沟通障碍 —— 这正是李宏儒熟悉西北民情的优势,知道如何弥合族群差异。

“李参将说了,守住后路,就是守住咱们的家园!” 哈米德对部下喊道。

民夫队赶着骆驼,驮着弹药、粮食和淡水在交通沟间穿梭,脚步稳健。

一名老牧民赶着骆驼,笑着对明军士兵说:“李参将是个好人,不抢我们的东西,还教我们种地,这样的军队,我们愿意跟着干!”

阿特劳港的城墙上,守军将领看着城外的明军阵地,脸色惨白。

他举着望远镜,看到的是严整的方阵、穿梭的骑兵、不断延伸的交通沟,还有高坡上那个身着铁甲、手持兵书的身影 —— 传闻那是大明的落第秀才,却把一支混杂着明军和土人的队伍,练得比正规军还精锐。

明军的封锁如同铁桶:正面的步兵营构筑了胸墙战壕,迫击炮射程能覆盖港口外围;东侧的骑兵队机动性极强,连隐秘商道都被封锁;西侧的交通沟纵横交错,补给源源不断。

守军曾派小队突围求援,刚出城就被骑兵队扫射,只剩下几具尸体躺在荒原上。

更让守军惊惧的是明军的协同。

他们看不到散乱的士兵,听不到嘈杂的呼喊,只有整齐的口令、一致的动作,还有偶尔传来的枪声和迫击炮试射的轰鸣。“那支骑兵队,半年前还是流民,现在怎么这么能打?” 一名守军老兵望着卡里姆骑兵队的身影,眼里满是恐惧 —— 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是李宏儒用文人的细致和武将的果决,日复一日打磨的结果。

城墙上的守军渐渐没了斗志,有的放下武器靠在城垛上发呆;有的偷偷看向城外,眼里满是向往。

他们知道,海路被明军舰队封锁,陆路又被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军队围住,突围无望,求援无门,只能在绝望中等待结局。

李宏儒站在高坡上,望着港口的守军渐渐失去抵抗意志,指尖轻轻摩挲着《孙子兵法》的封面。

他想起当年在山西的书斋里,曾梦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虽未金榜题名,却在异国他乡筑起了大明的屏障。

夕阳西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玄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身后的明军与本地武装列阵如铁,交通沟里的灯火与海上舰队的信号弹遥相呼应,铸就着里海之上最坚实的铁血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