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户外直播:开干!玩的就是真实! > 第1049章 种的不只是菜 还有良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49章 种的不只是菜 还有良心

陈泽的手写信贴出第三天,泽农集团的股价不跌反升!

资本市场从最初的“内斗恐慌”迅速转向“治理重构预期”,

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称:“创始人回归一线,战略纠偏信号强烈。”

更令人意外的是,原本犹豫的b轮领投方,一家专注农业科技的国家级产业基金,

主动提出追加投资,并附带一个条件:希望陈泽亲自带队,参与他们在西南山区的“数字乡村共富计划”试点。

而山沟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清晨五点,薄雾还未散尽,冷链仓储中心的灯光已经亮起。

王旭带着十几个村民在分拣线上忙碌,今天的订单不是发往城市商超,

而是直供三所偏远乡镇小学的营养午餐!

“老陈说了,‘先保人,再保利’。”

王旭一边打包萝卜,一边对身旁的年轻人说,

“咱们种的不只是菜,是良心。”

与此同时,在泽农总部十四楼,一间原本用作茶水间的屋子被改造成了“田野之声会议室”。

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实时连接着全国27个合作村落的代表。

每周三上午九点,这里都会举行一场特殊的“基层听证会”。

第一次会议那天,来自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姑娘阿茸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她身后是塌方后尚未抢通的山路,几十吨滞销的高山土豆眼看就要烂在地里。

“我们签了保底收购合同,可系统显示‘物流评级不足’,自动取消了配送计划……”

她的声音哽咽,

“孩子们等米下锅,不是等KpI达标。”

会议室一片沉默,坐在主位的陈泽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然后拿起电话,

“调用应急资金,租直升机运第一批土豆。

后续所有类似情况,授权田野代表直接触发绿色通道!”

有人提醒他,“这不符合ERp风控规则……”

“那就改规则。”陈泽平静地说,“系统是为人服务的,不是反过来。”

一个月后,独立调查小组出具审计报告:

确认“丰年供应链”与“禾瑞达”存在关联操作,虚增成本共计1860万元;

沈涵签署的对赌协议属实,但从未从中获利,

相关股权稀释条款已被董事会认定为“显失公平”,予以撤销;

方振华虽有管理失当之责,但其推动的冷链物流网络和农户溯源系统已产生长期价值,建议给予行政处分并留任观察期。

报告公布的当晚,陈泽邀请方振华和沈涵回到山沟村老宅吃饭。

三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方桌旁,桌上是一锅炖土豆、一盘腌辣椒、一碗野菜汤,

和十年前他们创业第一天吃的晚饭一模一样。

“我知道你恨我。”方振华开口,声音低沉,

“但我没想毁掉泽农,我只是……太怕它倒了。”

“我也没资格怪你。”陈泽摇头,

“是我先离开的,我把梦想交给你和她,却忘了问你们累不累。”

沈涵轻轻握住两人的手,

“别说了,现在回来就好。”

夜风拂过山岗,远处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像星星落在人间。

半年后,泽农集团发布首份《社会价值年报》:

合作农户平均年收入增长43%;

员工持股覆盖率提升至67%,最年轻的一位仅24岁;

全国建成13个“零中间商”产地仓,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平均缩短5.8天;

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董事”开始列席集团战略会,拥有否决权。

而在公司新总部大楼顶层,没有设置总裁办公室。

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开放式的“田野展厅”,

陈列着各地农户寄来的感谢信、晒干的稻穗、孩子画的“我们的农场”水彩画……

门口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一句话:

“我们不做伟大的企业,只做有温度的生意。”

某日午后,一位记者采访陈泽,“如果重来一次,您还会选择上市吗?”

他望着窗外翻滚的麦浪,轻声说,

“我会更早回来。”

夜晚,星空璀璨,沈涵坐在台灯下,在笔记中写道,

我悄悄把那封对赌协议的复印件埋在了后院那棵老槐树下。

纸烧尽时,火星像萤火虫一样飞起来,有一粒落在了我的手背上,

不烫,只是微微发红,就像这些年压在我心上的东西,终于轻轻放下了……

陈泽不知道,其实那天他在公告栏贴信的时候,我就站在二楼拐角的阴影里。

我没敢上前,怕一露面就会哭出声来。

可当他写下“我把最重要的东西弄丢了”时,我的眼泪已经砸在手机屏幕上。

不是委屈,是终于有人看见了!

这三年,我不是不爱他了,而是太怕失去他创造的一切。

云峰走后,生产系统崩了一半,银行催贷,

投资人逼问q3财报,村里几十户等着春耕款……

方振华说,“要么做假账,要么破产。”

我说,“都不选,我们想办法。”

于是我和他一起改流程、调数据、签协议,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拖时间,等一个你能回来的时机!

他们说我变得冷硬,说话带ppt语气,连笑都像KpI考核达标后的标准弧度。

可谁懂深夜我翻着农户补贴名单,一个个核对银行卡号时的手抖?

谁懂看到孩子手术报销被卡住时,我宁愿用自己的股权去换一张结算单的心痛?

现在好了,陈泽回来了,带着一身风尘和依旧炽热的眼神。

他不再问“这个项目RoI多少”,而是蹲在地头问王旭,

“今年雨水多,根腐病有没有复发?”

今晚吃饭时,方振华喝多了,忽然说,“其实绿源给的并购价,够我们仨下半辈子衣食无忧。”

我看着他,笑了,“那你为什么没签?”

他说,

“因为我知道,一旦卖掉,‘泽农’就真的死了。

它活着的意义,从来不是估值数字。”

是啊,它活着的意义,是我们年轻时在田埂上许下的诺言:

不让一个跟着我们走的人掉队。

明天我要提议,在集团设立“沉默者基金”,

专门奖励那些默默扛事、不出风头的一线管理者。

名字是陈泽起的,他说,

“有些人走得慢,但走得最远。”

窗外月光如水,照在晾衣绳上那只褪色的红气球上,

那是我们结婚那天绑在水泵上的,风吹雨打十年,还没破。

也许有些东西,本就不会真正消逝。

晚安,这片土地。

晚安,我们的梦……

今夜无眠的,其实不只是沈涵,还有方振华。

泽农总部,旧楼顶。

方振华叹了口气,能走到今天,运气和能力占据了大多数……

“好久没有写文章的习惯了,没曾想,有朝一日,出了学校,还能继续写啊!”

我把那件压在柜底三年的深灰西装烧了。

不是因为恨它,而是想记住,曾经我也穿着它,在董事会上为一句“农民等不起”拍案而起。

那时的我,还没学会用Excel表格丈量良心,也还没把“妥协”当成每日早餐一样吞咽。

他们说我是“背叛者”,是让泽农走上歧路的推手。

可有谁知道,当陈泽消失的第三个月,

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听着电话那头山沟村王婶哭着说,

“贷款还不上,他们要收我的地……”

那天夜里,我翻出了我们创业时的第一份计划书。

泛黄的纸上写着:“以科技助农,让土地有尊严。”

下面是我们三个人的签名,笔迹稚嫩却坚定。

我哭了。

不是因为感动,是因为恐惧,我怕这一切要完了。

所以我和沈涵做了那个决定:

签对赌、调数据、引入丰年供应链……

不是为了自保,是为了活着!哪怕背负骂名,也要把这艘船撑到风浪过去!

有人说资本没有底线,可我觉得,底线从来不在账本上,

而在你敢不敢在暴雨夜开车送药给发烧的孩子;

在于你愿不愿意用自己的信用去赌一个农户来年的种子钱。

上周我去怒江回访阿茸,山路通了,她家的土豆现在走“共富专链”,还注册了品牌“云棱”。

她在直播时笑着说,

“以前觉得城里人看我们是扶贫对象,现在才发现,是我们养活了他们的胃。”

我坐在她家火塘边,喝了一口包谷酒,辣得眼眶发热。

那一刻我想通了一件事:我不是坏人,也不是英雄。

我只是一个在风暴中死死攥住舵盘、不肯松手的普通人。

陈泽回来那天,我没敢看他眼睛。

不是愧疚,是怕自己会像个孩子一样哭出来,

终于有人回来接班了,终于不用再一个人做所有“错误”的选择。

昨晚喝酒时我话说多了,提了绿源并购的事。

其实报价早就失效了,但我留着那份合同,就挂在办公室墙上,像一面镜子。

每次想低头的时候,就看看它:

你可以体面地退场,但你信仰的东西,会就此死去。

沈涵笑了,她说,

“你知道吗?陈泽看完审计报告后第一句话是,

‘别处分方振华,他是泽农的断骨钢钉。’”

我愣了很久。

原来他懂,他一直都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明天集团开战略会,“乡村董事”第一次投票表决项目资源分配。

我有点紧张,就像第一次站上讲台讲课那样。

但现在我不怕了,因为这次,我们不是替农民做决定,而是和他们一起做决定。

老树下的灰烬,已经融进泥土,听说今年春天,那棵树开的花格外密。

也许有些牺牲不该被歌颂,但至少,它们值得被理解!

纸快写完了。

窗外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在楼下新栽的那排小梨树上。

是陈泽前天带着几个实习生种的,说,“等十年后结果,正好接我们的班。”

我合上本子,轻声说,

喂,年轻的自己,

坚持住,后来一切都值得。

留名,方振华。

不忘初心,一群人、一条路、一条心、走到底……

好在这一切的发生,能够被人理解、被人记住,其实,写到这里,就已经足够说明一些事了……

闭上眼睛,方振华知道,这条路可能中途会被怀疑,

但是想要一直坚持下去,却很难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