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直上青云:从高考落榜开始 > 第1154章 那你想去哪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仕山凑过去一看,里面各式名茶倒是不少,但存放得颇为随意。

他一边翻捡,一边痛心疾首地“批判”起来,“暴殄天物啊!这明前龙井怎么能这么放?这香气都快跑光了!还有这个……哎,真是糟蹋了好东西。”

在一旁的典藏气的直翻白眼,却又无可奈何。

李仕山一番挑挑拣拣,最终从柜子深处摸出一个小巧的紫砂罐,打开闻了闻,眼睛一亮。

“就它了!典老大,你居然还藏了这么好的大红袍,平时没少以公谋私吧?”

典藏又气一哆嗦,刚想说话就又听李仕山说道:“你这里应该有茶室吧。”

典藏无奈的说道:“有,跟我来。”

随后三人就走到旁边那间虽然设备齐全、但明显使用频率不高的茶室。

李仕山则熟练的开始收拾茶具,烧水、温杯、置茶……动作流畅,神情专注。

就在这茶香开始弥漫时,典藏突然冷不丁地开口问道:“仕山,你读过《道德经》吗?”

李仕山正用热水淋浇着紫砂壶,闻言动作顿了一下,有些不明所以地抬头看了典藏一眼。

这家伙突然问这个干嘛?

于是,李仕山十分谨慎地答道:“倒是翻过,没怎么仔细看。”他心里嘀咕,

典藏听到这个答案,忍不住“嘿嘿”一笑,脸上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小得意。

他这如此明显的小心思,让坐在主位的古长信也忍俊不禁。

古长信顺势温和地问道:“那仕山,你平时闲暇时,喜欢看些什么书?”

李仕山心里更觉奇怪了,怎么今晚这两人都绕着“书”这个话题打转?

莫非刚才自己来之前,他们就在讨论这个。

典藏这厮想给我下套?

“什么书都会看一些,涉猎比较杂。”李仕山的回答依旧谨慎,“不知道先生具体想问哪一方面的?”

他可太清楚了,典藏这家伙,整天和外国人打交道,脏心眼子多得很。

古长信笑容和煦:“无妨,就是问问你闲暇之余,翻看最多的,是哪一类书?”

“这个啊~”听到是问个人偏好,李仕山思索一番后,说道:“《资治通鉴》。”

此言一出,古长信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捡起小蝶里李仕山拿来的牛肉干放进嘴里,,并未立即评价。

而一旁的典藏,反应就大得多了。

他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几乎是脱口而出:“你才多大年纪?看什么《资治通鉴》!”

“不会是知道先生在,故意这么说的吧?”

典藏一脸的“我不信”,你李仕山就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李仕山此时已经断定典藏就就是在给自己挖坑,不由了卸了他一眼,道:“不信是吧。”

于是,李仕山面不改色,一边继续手上的泡茶工序,一边如数家珍般说了起来。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涵盖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

“全书约三百万字,其中以隋唐部分最为详尽,占全书篇幅百分之四十……”

听着李仕山娓娓道来,甚至连其中着名的篇章和司马光的一些编撰特点都信手拈来,典藏彻底哑火。

他张了张嘴,最后只能悻然地摸了摸鼻子,小声嘀咕:“还真懂啊……”

古长信看着典藏微微一笑,“知道了吧,这就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时,李仕山泡的茶也好了。

红浓明亮的茶汤注入白瓷杯中,色泽诱人。

他恭敬地将第一杯奉给古长信。

古长信接过,细细品了一口,赞道:“香气馥郁,岩韵明显,回甘也好。仕山,果然好手艺。”

典藏在一旁有些委屈地小声嘀咕:“那主要是我的茶好……”

古长信不理会典藏的小情绪,温和的目光落在李仕山身上,问道:“仕山,你怎么会喜欢看《资治通鉴》呢?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它枯燥艰深。”

李仕山如实回答:“这是我的老师苏牧老先生叮嘱的。”

“老师说,‘为人臣者,不可不知通鉴’。”

“这里面不仅有兴衰成败,更有人情世故、权谋平衡,为官处事之道,很多都暗含其中。“”

“我这些年,也是边看边琢磨,受益匪浅。”

古长信闻言,微微颔首,这个苏牧他也听到过不少传闻。

“你的老师是有才学。他能如此教导你,可见是传了你真本事啊。”

听到古长信对老师的评价,李仕山心中五味杂陈。

苏牧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只是老师为何最终会选择投靠沈家?

老师到底在图谋什么?

茶过一巡,古长信放下茶杯,看似随意地问道:“仕山,你对顾常青怎么看?”

李仕山略作思忖,答道:“顾书记执政能力没有问题,只是魄力稍显不足,有时难免瞻前顾后。”

“哦?展开说说。”古长信饶有兴致地问道。

“就拿这次的事情来说吧”李仕山不疾不徐地分析起来。

“他很清楚赵孝荣只是沈家推出来的替死鬼,但为了汽车城项目不受影响,不敢一查到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最终只是把白朗安排了个副市长,算是惩罚。”

“而对我的安排也是如此。”

“他既不想我在保康坐大,又顾忌我身后的背景。”

“所以在三人小组会上,只定下了让我离开保康的调子,却没有明确我的具体职务。”

“这也是一种试探。”

最后李仕山总结道:“虽然这样做确实平衡了方方面面的势力,可是作为主政一省的书记,就显得魄力不足,很难有大的作为。”

古长信赞许地点头:“分析得很到位。顾常青确实缺乏作为一省主官的魄力。”

他话锋一转,“那么,你对这个安排有什么想法?”

李仕山知道关键的问题来了。

他若顺从安排去了商务厅,势必与古长信让他逐步接触汽车城项目的意图相悖。

这很可能又是古长信的一道考题。

沉吟片刻后,李仕山说道:“我的想法是,不能硬顶顾书记的安排。保康我肯定要离开,但商务厅我也不想去。”

“那你想去哪里?”典藏忍不住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