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承明之治 > 第148章 大唐富婆郑丽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也算起到了一个敲打作用,让其余道郡地区,长点教训。而且,此次一级、二级行政官员们,也是被牵连且无辜的,平白无故就遭了这么一个惩罚!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前途。能说什么?只能自认倒霉了。大家几乎都在认真做事,偏偏有不怕死的敢这么干!你说,我们能怎么办?

最冤枉的毫无疑问是蕲州的州府、郡府、巡察使,外带蕲州下辖的蕲春县、黄梅县、蕲水县了,尼玛直接给我们干熄火了可还行?!连降两级啊!这大半辈子白白打拼了!估计,蕲州的所有官员们,都要问候广济县令全家了。

乃至,淮南道百斯骑的一千人,也是操蛋了。直接被撤职了,虽然命保住了,但要回去接受惩戒,平白无故挨一顿折磨啊!

可以说,李承乾的态度,借由淮南道告知了大唐十道所有官员。朝廷指派的人,你都敢谋害?!是不是以为朝廷提不动刀了?还是李承乾已经不行了?找死的法子千千万,你选择最快、最惨的一种可还行?!

八月末,剩下的东部镇国军、东南镇国军、南部镇国军,分别由王方翼、李谨行、郭孝恪三人出任上将军,前往驻地军区开始拱卫边境防御。羽林卫,也跟着相继组建,十二个军旅,七万两千作战力量。外带御骑军三千、破阵军一万、北衙禁军三万、长安拥有十一万五千的作战力量!

九月,秋季来临。郑丽婉令户部直接送来了上个季度的国库账本。如今国库的收入来源广泛了许多,首当其冲就是长安经济圈带来的直接收益、其次是盐铁司、海上商贸、对外贸易、铸币收入、塞外上供等。其中,长安经济圈更是可以细化出好几项税收名目。

承明二年夏季国库收入,四百八十一万三千六百五十四贯。注意,这只是长安经济圈内的税收外加国家的其余各项国库收入。地方财政,直接甩出去了的,谁家孩子谁抱走。没错,财政分流,地方自己依靠地方柜彷解决财政问题,但需要每季度都上禀财政情况。道府府库、军府府库、督查院府库、柜彷储备,各报各的。

地方想要瞒报,首先就是在这么多双眼睛,这么多个部门的注视下瞒天过海,而想要让所有人答应瞒报,那就需要分赃!可,人多肉少,你要确保这么多参与的人都分到他们满意的数量,怕是不容易,最简单的例子,道府下辖官员差不多都是四五百以上,军府下辖也有两三百人,督查院也差不多百来人,还有柜彷的人,乃至还有百斯骑的人,要么全部堵住,要么就是直接别干这种事情。人多了,贪赃金额必须大,可一旦太大,中央户部不是傻子,一眼都能看出猫腻。

而郑丽婉又翻开朝廷开支账本...随即,越看越头疼了。长安经济圈官员俸禄和补贴等差不多六万八千四百贯,皇室供奉三十万贯,军饷十八万贯,行政支出十万六百二十贯,军方后勤维持五十八万贯,政策投入一百万四千五百贯,共计支出两百二十三万三千五百二十贯!

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地方财政是甩出去了的,屯田军开销是地方买单,州府上报道府,道府结算的。还有,塞外的那些资源,是那些在外面创业的自己去北域城办理手续,之后在北域城把他们的资源交给北域城的商人,帮忙送入大唐国内后他们根据自己的行情,把这些塞外资源送到需要的地区进行售卖。

而政策投入,就包含了所有的在进行的政策,例如李承乾制定的,还有私下和郑丽婉一起商议的,郑丽婉负责的之类的补充政策,都是算到里面的。而每一项开支,都有详细的项目和细算金额。乃至,盐铁司的收入和开支,也是在里面单独算的,收入是收入,开支是开支。包括文武学院,他们的开销也是需要中央国库买单的,都在政策投入里。但文武学院的那些当老师的老臣子们,他们的薪资是行政开支报销,各算各的,不存在统一起来的说法。

郑丽婉点头:“挺好的,至少结余了两百五十八万。也是时候了,令工部和都水监,准备勘测各地水利,能搞水利的都搞起来,特别是剑南道地区,都江堰勘测一下,看看需要多少投入。还有,让工部、中央都督府、兵部也商议一下,给本宫从长安,扩建驰道通向八大军区,减小后勤运输开销和不便。最后,给本宫通一通陇右道的驰道,该扩建的扩建,该修缮的修缮,为将来的西域做准备。”

长孙涣、杜爱同、段瓒、唐同人、来敬业五人直接傻了!郑丽婉的要求不多,但是...吞金能力直接爆表啊!!尼玛!!勘测天下十道,搞天下水利工程!从长安修建驰道直通军区!还有要朝陇右道扩建修缮驰道!这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就很吓人,国库两百万结余根本撑不起!没错,哪怕是两百万贯的结余,都撑不起!

杜爱同连忙劝阻:“娘娘,不说别的,天下十道全部都要勘测,乃至都要增设水利设施,而且还要修缮都江堰,剑南道那地方需要的投入更是离谱。这这...国库根本无力承担啊!”

段瓒也不甘落后,劝阻道:“娘娘,您说要通长安和八方军区的驰道,这还能有余地和可能。可,要朝陇右道扩建驰道,这这这...国库办不到啊!”

郑丽婉淡然的坐着,端起茶杯润了润喉:“成本可以压低的。首先,高句丽哪里有现成的奴隶,陛下与本宫的意思是要高句丽残存的两百多万人口,锐减到百万左右。其次,地方也要分担一二,不是说全凭国库自己的。懂?”

郑丽婉这么一说,众人思索片刻,随即纷纷点头。这还差不多,人力成本降低、还有地方财政一起投入,乃至大头算在地方头上,估计这些政策还能搞。

什么?高句丽百姓?有什么问题吗?我们都没觉得哪里不对啊!高句丽那边人不够,就提高户籍要求,三六九等的户籍就是灵活定义高句丽人口地位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啊!

郑丽婉靠着高椅:“没问题的话,就下去马上筹备吧。”

“臣等遵旨!臣等告退!”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初九,又是一个3日的假期。和寒食节一样,人们要举行野餐,主要是在山峰等高处举行。城市中的居民可以去塔顶,或者长安的曲江边举行野餐。重阳节和菊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菊花象征着长寿,因为它在秋天开花,而且其黄色的花蕊和白色的花瓣,如同给予万物生命的太阳相似。人们采集菊花的茎和叶,用来酿酒。这样,人们可以一整年尝到菊花酒的味道。传说如果第二年的重阳日还能喝到此时酿造的酒,就会长寿。

郑丽婉仿佛也有些对长时间的工作有些乏味了,因此组织了汤泉宫之旅。汤泉宫,不少人估计不知道这地方在哪里,汤泉宫在骊山,和长安相隔灞桥,在蓝田县北部,骊山海拔1302米。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

这地方没啥,就是纯粹的泡温泉罢了。而且,池子里淤泥一堆,下去翻腾两下,估计还惹得一身污泥。因为这时候还没扩建为华清宫,因此比不上华清宫那般恢弘和庞大。不过,也不小了,足够老李和小李一家人在里面舒舒服服的享受一下了,毕竟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

大安宫内,长孙皇后和郑丽婉母女俩,正在商议一起去的人员名单。没错,不可能带所有人去的,很多人没有那殊荣。长孙皇后的嫡系孩子们,自然必不可少,其次是杨妃和李恪,还有李渊留下的遗孀张婕妤、尹德妃两人,其次还有二凤的其余女儿们,凡是没出嫁的一律算上。前前后后,差不多二十余人。

二凤躺在旁边的躺椅上,看着书说道:“朕听说丽婉你如今日进百两黄金?而且还提高了皇室供奉,每季度三十万。”

郑丽婉笑了笑:“没办法,谁让儿臣能持家呢?中宫供奉每年不过三万,但开支大头都在皇宫的维持上,两省里面大大小小的一堆人都要吃喝用度,去年皇宫开支就在八万四千九百多贯。乃至,皇室成员的供奉,也是大头,去年就是二十七万三千贯。其中,长乐四个丫头每年都是一万四千四百贯,因此,这每季度三十万,真不多。”

二凤偏过头:“你借着经济圈趁机增加了多少皇室私产?朕听说,经济圈内的皇室私产,不纳税,每季度上缴给你的钱高达万两黄金。”

长孙皇后直接惊呼出声:“万两黄金?!”

不怪长孙皇后,因为...她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啊!贫困限制了想象力。万两黄金,也就是十多万贯。如果算成税收,只能收取两万多贯,因为所得税率是五分之一,农税是十分之一。郑丽婉的皇室产业是不纳税的,按照产业倒推的话,皇室如今名下的产业每月盈利额差不多三万到四万多贯。一个季度,差不多十多万贯。按照产值,皇室在经济圈内的产业起码提供了差不多六万多人的就业!

换言之,郑丽婉如今每季度月入四十多万,而她每年才支出不到四十万!你就说,郑丽婉富不富吧!当今天下,第一富婆,实至名归!要根据名下产业市值,直接翻个几倍,千万身价不是梦!此等聪敏能干的绝世美人是你老婆,你做梦都要笑醒!

二凤坐起身,直勾勾的盯着郑丽婉:“丽婉你如今一年都至少一百二十多万的收入,国库如今一年也才一千三四百万的样子,按照市场经济学说,你一个人独占了长安经济圈税收的十分之一。丫头,这就是你的勤俭持家?亏的你那立政殿比冷宫都不遑多让。”

此时此刻,长孙皇后直接惊呆了。她怎么也没想到,郑丽婉竟然这么富裕!乖乖,真到大唐缺钱的时候,郑丽婉估计都能掏出个几百万意思意思,一展一国之母的威仪和仁德。

郑丽婉笑了笑:“父皇,儿臣这也是自己挣来的,何况也利国利民不是?若不是儿臣砸血本,为这么多百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乃至让他们还不用交税,大幅的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是?否则,朝廷那里就又要多出六万多无处安置的劳动力了,经济圈内的市场规模也要少很多。”

二凤依旧直勾勾的盯着郑丽婉:“可你的确是有违一国之母的准则啊。”

郑丽婉最终叹息:“行了行了,儿臣再给父皇和母后各自追加供奉五千两。”

二凤砸吧着嘴:“才五千啊...”

郑丽婉眉头一高一低:“父皇,陛下一个月花销也不超过一百二十贯,平日里基本没有多余的开销,就是基本的日常用度和一些特殊时刻的额外花销。一年,撑死不到一千五百贯。您老人家这一年一万贯,一个月都是八百多贯,您觉得传出去合适吗?”

二凤顿时哑巴了,只能见好就收了。没错,二凤的本意是这个!要钱!管自己闺女要钱咋了?老子养了十多年呢!我当老子,问自己闺女要点零花钱咋了?合情合理!就算是朝臣们来了,都说不了啥。

郑丽婉之富裕,可谓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哪怕是很多人熟知的大唐富婆太平公主,也很难和此时此刻的郑丽婉相提并论了。太平公主食邑最多的时候是一万户,而且是实封的一万户,不是对外吹嘘,实际只有八百户这种唐初的说法。一万户,往多了算,一户七口人都算是壮丁,每人都要每年缴纳缴纳粮食7石!还要缴纳绢,每人两匹,也就是14匹!粮价我们按照唐高宗的永淳元年五月最高粮价,一斗五百钱!绢也按照最高的五贯,也就是五千钱!折算下来,太平公主一年的收入就是一百零五万贯!

而郑丽婉保守来说,都是至少一百二十万的年收入。要说太平公主的房产多到可以把皇宫遮住,这方面郑丽婉的确没太平公主厉害。不过,要论影响力这一块,郑丽婉下面六万多张嘴,六万多户人家,产业在经济圈内高达四百多家,这身价就是直观清晰且不言而喻了。

而且,太平公主的收入和郑丽婉比,的确没啥可比性,因为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在一个层次。如果按照太平公主的财产换算标准,如今承明二年天下粮价平均两钱波动,绢布二十五钱一匹,太平公主的财产放在承明二年,估计就要缩水到四千九百贯了。

当天,众人高兴的一起乘坐马车,哼着小曲有说有笑的,组成车队浩浩荡荡的就要从皇城的通化门出去。还没出门,长孙皇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二哥,咱们是不是忘了一个人啊?”

“谁啊?”

“...高明,貌似不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