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圣人摆驾东都,文武百官照例要一同前往,但大兴城也不能无人办公,因此,还是有很多的官员留了下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杨菀之。

大司空骆常和右司空钱缪随圣人一道去了东都,左司空王若彬则带着工部的一众冬官大夫留了下来,和大兴营造司一起,全力以赴营建在明宫。而因为杨菀之的方案成了在明宫最后定稿的方案,主理修造的担子又落在了她的身上。此次和修明堂不同,在明宫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完整的宫城,加之杨菀之只是个小小的冬官大夫,圣人觉得若没有个名头,恐怕压不住这么多人,因此额外给了她一个将作大匠的称号。

如此一来,即便杨菀之再怎么迟钝,也能感受到王若彬对自己的恶意了。

想想也是,从前两人没有什么利益纠葛,王若彬觉得杨菀之的才华和背景都不足以撼动他的地位——因为她太年轻了,还是个女子。但二皇女的横空出世,圣人对杨菀之的赏识与愧疚,无形之间抹平了这些差异。他虽为左司空,可营造在明宫的实权却落在了杨菀之身上。

他不是贪权之人,只是和每个工匠一样,谁不希望这个伟大的工程最后能出自自己之手?将作大匠意味着,尽管世人不会关心在明宫是谁主理修造的,但这个名字仍然会被史官记录在册。他们这些工官,往往不能如那些名将贤臣在史书中单独拥有自己的列传,可仅仅是能够落下一个墨点,就足够了!他当然嫉妒!

杨菀之在同侪之中确实算得上有才华,可他们之间相差二十几年的阅历也不是无足轻重的。王若彬能坐上左司空的位置,是凭着自己多年的努力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在他眼里,杨菀之始终是个关系户,哪怕有本事,也还是个关系户。被关系户挤占了自己的位置,拿下了本来该是自己的营造,王若彬心里不平。

只是王若彬在左司空坐了五年,以为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了,但他忘了自己是虞部出身,他疏浚水道、治理黄河,确实颇有建树;但若说营造屋舍,在圣人眼里就是不如杨菀之最后拿出的那套方案。王若彬的方案,中规中矩,但远不如杨菀之做的精致华丽——何况杨菀之还有一个柴克岑在背后指点相助。柴克岑和王若彬资历相当,又是工部出身,主导大小营造不知凡几,杨菀之笔下很多天马行空的构想,在柴克岑修改过后,都变成了可以落地的现实。

而杨、柴二人其实也并没有王若彬那样的“雄心壮志”。

柴克岑若是在乎这些,不会甘心在洛阳营造司那么多年。而杨菀之,她从一开始想要做的,仅仅是营造而已。

只是这些在王若彬眼里都变了味儿。若论功劳,王若彬是个好官,可他确实也是个斤斤计较的追名逐利之人。

如今圣人将东都当做了凉都,但却希望在明宫能尽早建成。杨菀之做了这个将作大匠,柴克岑则做了她的助手,但王若彬作为左司空,依旧是二人的上司。因此,王若彬一面对杨菀之施压,要求杨菀之尽快动工,说要在上元四年之前落成这个项目,几乎是将工期压掉了一半;一面又跟圣人说杨菀之已经夸下海口说能在这个期限前封顶。杨菀之心知王若彬这是有意在给她穿小鞋,但也无可奈何。柴克岑劝她按原本的工期来便是,只要齐光公主一日不倒,杨菀之就算拖上十年八年才修完这个在明宫,她也不会被圣人苛责。杨菀之却不想给妹妹添麻烦,高处不胜寒,她尚且只是做了这个将作大匠,就惹了王若彬眼红,平儿如今的处境又能好到哪里去?

原本先备齐所有原料再动工的法子是行不通了,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先将在明宫几个主要宫殿的料备齐,然后分步开工。这样做营造的难度其实更大了,一则开销变大,二则管理上的难度也提高了,三则容易出错,而且一旦某种原料突然断供,没法和别的部分统一,就会面临更长久的停工。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以为开支会是个难题,但没想到公孙冰把柳梓唐留下来给杨菀之差遣了。

“师父料想到你营造在明宫会遇见很多问题,所以把我留下来,至少,在开销上面,你不用太过担忧。”柳梓唐翻阅着杨菀之递来的预算表和需要抽调的工役,核对完数据后,几乎没有过问什么,就在上面盖了章,“在明宫的营造开支,由我全权负责,配合的地官也多是师父和二皇女的亲信。我也给你透个底,地官能给的上限,是这个数。”

柳梓唐在一旁的废纸上写下一串数字。

“但是如果超预算了,你也不用担心。师父和二皇女会有办法让圣人从自己的私库里掏的,她们估算出来,圣人最多能给到这个数。”

柳梓唐在那个数字后面又写了另一个数。

杨菀之对钱不敏感,但如今做了将作大匠,控制预算也在她的职责之内。柳梓唐看出了杨菀之眼中的迷茫,宽慰道:“我和你说这些,只是叫你放开手脚去做,不要因为预算而束手束脚。如果核算出来数字太过庞大,需要从材料等等上面缩减的话,我也会和你沟通解决方案,更换营造用材。你届时只需要拍板决定便可。”

“好。”杨菀之点头。

柳梓唐如今天天跟着公孙冰数钱,算数都不用打算盘了,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加减法,他看一眼数字立马就能报出来,这本事确实让杨菀之佩服不已。况且他还要去想办法抽调工役,去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杨菀之想想都觉得头晕目眩。不过鉴于柳梓唐如今出神入化的算术水平,杨菀之莫名觉得这事儿交给他还挺放心的。

“对了。”柳梓唐突然从公文里抬起头,看着杨菀之的黑眼圈,补充了一句,“如果有别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来找我。我入朝这些年在朝中也不是全无人脉,能帮的,我都会帮。工期不是一定要赶,你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别太勉强自己。”

听见柳梓唐这么说,杨菀之愣了一下,旋即点了点头:“多谢关心。”

柳梓唐倒是没在意杨菀之对他的客气,比起从前,能这样一同工作已经很好了。何况他既然掌管了在明宫营造的开支,往后二人共事的日子还很长。

不过看杨菀之那个模样,怕是嘴上答应了,心里没打算好好休息。

杨菀之得了柳梓唐的话,心里多少踏实了些。第二天中午,正走出冬官署准备去找个地方吃饭,就见柳梓唐站在门口等她,见她出门,当即迎了上来:“中午有时间吗?”

“嗯……正要去吃饭。”杨菀之有些疑惑柳梓唐怎么忽然来找自己。

却听柳梓唐开口:“那一起吧。正好和你聊聊选料的事情。”

闻言,杨菀之当即就答应了。在询问过杨菀之的意见后,柳梓唐带杨菀之去了一家淮扬菜馆子,点了一笼汤包,一碟水晶肴肉,杨菀之则要了一碗素面。柳梓唐问道:“怎么不点些好的,这顿我请,不用客气。”

“没有客气,我粗茶淡饭惯了,今日也只是普普通通吃个午饭,没必要弄得这么丰盛。”杨菀之笑道,眼中忽然浮出一丝怀念,“况且,从前在维扬县的时候,阳春面对我来说也是极丰盛的了。”

“我倒是不记得你这么喜欢吃素面。”

素面下起来简单,开水把面烫熟,不用煮烂,碗底儿放青蒜、酱油和猪油,高汤一冲,面码进碗里就好了。说话间,素面已经上桌。

“十四岁过生日那天,我一大早起床,看见你和平儿两个人窝在我家厨房里给我下阳春面。那会儿你从你爹那里偷了一大块猪油,用开水泻开来做汤底。那碗面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杨菀之望着眼前的素面,夹了一筷子,送入口中,“我小时候最羡慕你的是,你家是屠户,总是能吃到一星半点的猪油。”

“我小时候还羡慕过你爹是个官呢。”柳梓唐笑了。

“现在咱们也是。”杨菀之大口吃着素面,看得柳梓唐都有些后悔没和她点一样的了,“本来选料的事情应该交给陆虹笙的,但是她现在在北城的营造上,抽不开身。”

“嗯。不过你既然是将作大匠,和你说也是一样的。”柳梓唐的碎金饭也端上来了,“在明宫体量太大,所需木材太多,其中大部分是楠木,还有一些杉木、檀木,其中杉木价格便宜,但另外两者都比较昂贵。尤其是楠木,都要金丝楠。这金丝楠本就昂贵,且只生长在南方,光运输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一项,能否稍微削减一下?寻常营造都用榆木来做梁柱,是否有一些不太主要的宫宇可以换成更便宜的榆木?”

谈起工作,二人的叙旧时间也就自然地结束了,无缝切换到工作模式。虽然说食不言寝不语,但这一条规矩在杨菀之这里根本没有用,她作为一个工作狂,自然是吃饭的时候都要工作,尤其像这一阵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吃饭吃着吃着,嘴里就溜出了对工作的安排,导致陆虹笙对天发誓这一个月都不要和杨菀之一起吃午饭了。

“榆木虽然不易腐蚀,木材直而坚硬,但榆木很容易虫蛀,耐久性和美观性也不如楠木。若实在拮据,可将金丝楠换成稍次一些的香楠。耳房的梁柱可以换成榆木的,但主殿含元殿的材料,绝对不能省。”杨菀之拧眉分析道。

“这是自然。”

“那明日,我让陆虹笙去地官署和你重新核一下采料数量,不过主殿的料,可以先采了。”

“不必麻烦陆司簿,我如今在地官署没有别的任务,就是协助你的工作。我明日去冬官署。”

“好。”

两人一边谈着工作,一边把午饭吃完了。吃完午饭,两人一道走回官署。分别的时候,柳梓唐又念叨了一句:“今晚早些休息。”

他看菀菀的黑眼圈,都要掉到脸颊上了。

“……”杨菀之没接茬。

这边,采料的问题解决了,正在处理的基地却出问题了。

辛周朝做营造前必须经过两步。

第一步叫相土尝水,也叫称土,在打地基之前先取土一块,称其重量。取土一块,四面方一寸称之,重九两以上为吉地,五、七两为中吉,三、四两凶地。或用斗量土,土击碎量平斗口,称之,每斗以十斤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

这一步,是通过验证土壤的密实性和坚固性,以此来推断地基透气渗水性的优劣和承载能力的大小。而在明宫所在龙首原,范围很大,不同区域内的土质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一处原定为宫宇的地方,称土出来不到五两,这种地方是断然不能建宫宇的。因此,要避开这一块,就要重新修改之前定下来的方案。虽然不是全部推翻了重做,但营造之事本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便是柴克岑也为此白了好几根头发。两个人在冬官署的案前对坐了好几个晚上,调整了一遍又一遍的图纸,才终于定下来一版新的。

而第二步,就是夯地基。夯实土层可以增加土的承载力,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因此,做营造之前,都要先夯地基。而辛周传统的夯实地基方式是分层夯土,即采用纯黄土整片分层夯实,在明宫原定的方案是每一夯层厚两寸,再用直径一寸半的木夯头分层密集。

但,这夯地基的活儿才开始没多久,大兴忽然接连下雨,停工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一处地基怎么都夯不起来,夯到一半就会倒塌。杨菀之亲自下营造看了几回,认为是现有的方案需要改进一些,便又叫营造停工休整了。

杨菀之在冬官署每天抓着一堆泥巴研究怎么夯好这地基,营造上,因为停工,一股奇怪的言论却忽然在工役之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