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凡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第一行指令。

系统弹出任务计划表,密密麻麻的条目从“设计归档”一路延伸到“发射倒计时”。

他点开最顶端的“登月准备阶段”,一键同步至全团队工作台。

消息刚发出去,指挥中心的通讯面板就开始闪烁。

姜梦雪来电,说媒体记者已经堵在基地门口,要求采访“中国民间登月第一人”。

法务组也发来预警,境外几家新闻平台开始炒作“技术泄露风险”,声称吴凡团队无法独立完成登月任务。

吴凡打开对外通稿编辑器,删掉冗长的技术说明,只留下一句话:“登月舱设计验证全部完成,系统进入待命状态。”

点击发布。

五分钟后,这条消息被转发上百万次。

热搜榜首出现新词条:#吴凡登月倒计时#。

有人质疑他太低调,也有人夸他稳重。

吴凡没再看评论,转头调出应急预案流程,给所有小组下发通知:即刻起进入“静默模式”,非紧急事务延迟回复,数据上传统一归档,禁止私下外传任何信息。

姜梦雪发来消息问要不要开一场线上发布会。

吴凡回了个“不”。

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是盯屏幕的时候。

他起身走到主控台前,大屏正显示全球测控站分布图。

国内三个站点已确认就位,海外合作方包括冰岛、南非和南美团队也反馈了设备自检结果。

他批准开放这部分非涉密信息,由官方渠道统一发布。

公众能看到发射窗口期、主要测控点位置,甚至还能查到未来七天的天气预测。

社交媒体立刻热闹起来。

有人做起了倒计时日历,有人画了登月路线漫画,还有小学生提交手绘祝福信。

但也有杂音。

某国外航天博主发文称“民营公司搞登月等于玩火”,配图是一张火箭爆炸的老照片。

吴凡让法务组截图备案,一旦造谣扩散就走法律程序。

他自己则坐回位置,戴上耳机回放最后一次全流程模拟录像。

画面里,登月舱从轨道下降,四条支腿触地瞬间无抖动,太阳能板展开顺利,采样机械臂动作精准。

他把视频拖到着陆前30秒处,反复播放姿态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

数值稳定,没有漂移。

他知道这不是怀疑,是必须确认的事。一次失败,就没有第二次机会。

他打开语音备忘录,低声说:“如果一切顺利,请把这段话留给未来的孩子们——有人曾害怕失败,但他更怕不去尝试。”

说完加密文件,设定成功着陆后自动公开。

这时,孙梦露发来消息,说日本团队刚刚提交最终版生命保障系统日志,确认双层密封圈通过高压测试。

吴凡调出数据对比,原偏差0.3毫米的接口现在完全闭合。

他点了通过,顺手在问题清单里关闭最后一个S级条目。

整个系统绿灯常亮。

他站起身,绕着指挥中心走了一圈。

电源组正在做冗余切换测试,控制组检查通信链路自检程序,结构组最后一次核对支架拓扑模型。

每个人面前都开着三四个窗口,没人说话,只有键盘敲击声。

吴凡回到主位,启动三级复核机制。

每项参数必须由操作员、组长、总师三方独立确认并电子签章,系统才允许锁定。

他亲自抽查五个关键子系统。

电源冗余切换:测试三次,全部正常。

通信链路自检:信号强度满格,延迟低于0.05秒。

姿态控制响应:指令发出到执行耗时0.12秒,在标准范围内。

生命保障循环:气压、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模拟达标。

下降发动机预热程序:点火序列加载成功,燃料阀开启正常。

全部通过。

他召集所有人开短会。会议只有三分钟。

“我们改了三百七十六处设计。”他说,“做了两千一百次测试,排除了所有已知隐患。现在,只剩一件事——等待点火。”

没人鼓掌,也没人说话。

大家默默回到岗位,戴上耳麦,调出各自负责的监控界面。

大屏上的倒计时开始跳动。t-12:00:00。

吴凡喝了口桌边的咖啡,还带着余温。

他放下杯子,双手放在控制台上,目光落在应急中止按钮旁的防护盖上。

外面天快亮了。

指挥中心灯光调至最低,只留主屏发光。

各国合作团队陆续上线,节点状态一个个变绿。

南美终端上传最新轨道修正数据,冰岛反馈低温环境稳定,日本团队确认地面站同步无误。

匿名邮箱又弹出来一条消息:你真的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吗?

吴凡看了一眼,没删,也没回复。

这小子,一直装神弄鬼,没安什么好心,或者纯粹是嫉妒。

他把这句话截图,加入内部培训资料库,备注:“未来可能出现的第六种威胁类型”。

然后他重新看向大屏:t-11:58:34。

各系统状态正常。

他轻声说:“开始最终待命。”

他的手指,搭在了启动键的边缘……

……